傳習錄 · 卷下 · 門人黃省曾錄 · 二十六
又曰:“告子病源,從性無善無不善上見來
性無善無不善,雖如此說,亦無大差
但告子執定看了,便有個無善無不善的性在內
有善有惡又在物感上看,便有個物在外
卻做兩邊看了,便會差
無善無不善,性原是如此
悟得及時,只此一句便盡了,更無有內外之間
告子見一個性在內,見一個物在外,便見他於性有未透徹處
”
性無善無不善,雖如此說,亦無大差
但告子執定看了,便有個無善無不善的性在內
有善有惡又在物感上看,便有個物在外
卻做兩邊看了,便會差
無善無不善,性原是如此
悟得及時,只此一句便盡了,更無有內外之間
告子見一個性在內,見一個物在外,便見他於性有未透徹處
”
暫無
暫無
先生又說:“告子的病根,是他認爲性無善無不善。性無善無不善,這話雖無大的弊端。但告子把它看得過於呆板,如此就有個無善無不善的性在心中。有善有惡,又多從事物上看,就有個物在心外。這樣就把人性分成了兩個方面,便會出差錯。無善無不善,性原本如此。悟得出來,只要這一句話就行了,再無內外之別。告子主張性在心內,物在心外,這足以看出他於人性上沒有看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