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 · 卷下 · 門人黃省曾錄 · 二十五
先生曰:“孟子不動心與告子不動心,所異只在毫釐間
告子只在不動心上着功,孟子便直從此心原不動處分曉
心之本體原是不動的;只爲所行有不合義,便動了
孟子不論心之動與不動,只是‘集義’,所行無不是義,此心自然無可動處
若告子只要此心不動,便是把捉此心,將他生生不息之根反阻撓了,此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孟子‘集義’工夫,自是養得充滿,並無餒歉,自是縱橫自在,活潑潑地,此便是浩然之氣
”
告子只在不動心上着功,孟子便直從此心原不動處分曉
心之本體原是不動的;只爲所行有不合義,便動了
孟子不論心之動與不動,只是‘集義’,所行無不是義,此心自然無可動處
若告子只要此心不動,便是把捉此心,將他生生不息之根反阻撓了,此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孟子‘集義’工夫,自是養得充滿,並無餒歉,自是縱橫自在,活潑潑地,此便是浩然之氣
”
暫無
暫無
先生說:“孟子的不動心和告子的不動心,兩者的區別只在毫釐之間。告子僅在不動心上用功夫,孟子則直接從此心原本就不動上用功夫。心的本體原本不動;只因爲言行有不符合義的,心纔會動。孟子不討論心動與不動,只管去‘集義’,若所行都是義,這個心自然就沒有可動之處。告子僅要此心不動,好似要按住自心一樣,如此,反把這個心生生不息的根給阻撓了,這不僅是徒勞無益,反而是有害的。孟子所講的‘集義’功夫,自然可以把這個心修養得充實豐滿,沒有絲毫缺陷,這樣自然就會縱橫自在、鮮靈活現,此乃他所說的浩然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