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 · 卷下 · 門人黃省曾錄 · 二十二
先生曰:“仙家說到虛,聖人豈能虛上加得一毫實?佛氏說到無,聖人豈能無上加得一毫有?但仙家說虛從養生上來,佛氏說無從出離生死苦海上來,卻於本體上加卻這些子意思在,便不是他虛無的本色了,便於本體有障礙
聖人只是還他良知的本色,更不着些子意在
良知之虛便是天之太虛,良知之無便是太虛之無形,日、月、風、雷、山、川、民、物,凡有貌象形色,皆在太虛無形中發用流行,未嘗作得天的障礙
聖人只得順其良知之發用,天地萬物俱在我良知的發用流行中,何嘗又有一物超於良知之外能作得障礙?”
聖人只是還他良知的本色,更不着些子意在
良知之虛便是天之太虛,良知之無便是太虛之無形,日、月、風、雷、山、川、民、物,凡有貌象形色,皆在太虛無形中發用流行,未嘗作得天的障礙
聖人只得順其良知之發用,天地萬物俱在我良知的發用流行中,何嘗又有一物超於良知之外能作得障礙?”
暫無
暫無
先生說:“道家講虛,聖人豈能在虛上再添加一絲一毫的實?佛家說無,聖人豈能在無上再添加一絲一毫的有?然而,道家講虛是從養生上來說的,佛家說無是從脫離生死苦海上來說的,他們在本體上又添加這層意思,就不是虛無的本色了,對於本體有障礙。聖人不過就是還良知的本色,更不會添加其他的意思。良知之虛就是天之太虛,良知之無就是太虛之無形,日、月、風、雷、山、川、民、物,凡是具有具體形狀樣貌的事物,都是在太虛無形之中生髮成長,誰又會成爲天的障礙呢?聖人僅是順應良知的作用,天地萬物皆在我良知的範圍內運動,又何嘗有一物事於良知之外成爲障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