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戀花 · 盡日驚風吹木葉
盡日驚風吹木葉,極目嵯峨,一丈天山雪
去去丁零愁不絶,那堪客裏還傷別
若道客愁容易輟,除是朱顔,不共春銷歇
一紙鄕書和淚摺,紅閨此夜團圞月
去去丁零愁不絶,那堪客裏還傷別
若道客愁容易輟,除是朱顔,不共春銷歇
一紙鄕書和淚摺,紅閨此夜團圞月
《蝶戀花·盡日驚風吹木葉》是清代學者納蘭容若的詞作品。此篇《瑤華集》題作「十月望日與經巖叔別」,由此推知這首詞大約作於康熙二十一年(西元一六八二年)十月十五日,時作者奉命「覘梭龍」。
全篇除結句外皆出之以景語,描繪深秋遠寒,荒烟落照的凄凉之景,而景中又無處不含悠悠蒼凉的今昔之感,可謂景情交練,抒發了詞人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驚風:狂風。
嵯峨(cuō é):山勢高大之貌。
天山:在新疆境內。納蘭從未到過新疆,故此處是以天山代指塞外之山。「盡日驚風吹木葉,極目嵯峨,一丈天山雪」句:此係描寫天山之景。謂在這盡日狂風呼嘯,極目望去,天山腳下木葉脫光,積雪盈丈,一片皚皚白色。
去去:一步一步地遠行,越走越遠。
丁零:古代民族名。漢時遊牧於中國北部和西北部。《史記·匈奴列傳》:「後北服渾庚,屈射、丁零、鬲昆、薪犂之國。」張守義《正義》:「已上五國在匈奴北。」司馬子正《索隱》引《魏略》:「丁零在康居北,去匈奴庭接習水七千里。」此處是借指塞外極邊之地。唐·李涉《六嘆》:「漢臣一沒丁零塞,牧羊兩過陰沙外,」
「若道客愁容易輟,除是朱顔,不共春銷歇」句:意謂行人的客愁若能停止,那除非是紅潤的容貌常在,不像春花一樣地凋萎,現在朱顔憔悴,春華銷歇,又當如何呢?
團圞(luán)月:圓月。
狂風終日吹掠樹葉,放眼望去,山勢險峻,積雪盈丈,皚皚一片。塞外極邊之地,越走越遠,愁思不絶,哪裏還能忍受身在異鄉還感傷離別?
若説我的客愁能够停止,除非是紅潤的容貌常在,不隨春事消散。寫好書信,含淚摺起。閨中的你,不也正孤獨地對著這輪圓月(懷念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