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 · 卷下 · 門人黃修易錄 · 六
問:“‘生之謂性’,告子亦說得是,孟子如何非之?”
先生曰:“固是性,但告子認得一邊去了,不曉得頭腦
若曉得頭腦,如此說亦是
孟子亦曰:‘形色,天性也
’這也是指氣說

又曰:“凡人信口說,任意行,皆說此是依我心性出來,此是所謂生之謂性,然卻要有過差
若曉得頭腦,依吾良知上說出來,行將去,便自是停當
然良知亦只是這口說,這身行,豈能外得氣,別有個去行去說
故曰:‘論性不論氣,不備;論氣不論性,不明
’氣亦性也,性亦氣也,但須認得頭腦是當
暫無
《孟子·盡心上》第三十八章:“孟子曰:‘形色,天性也;惟聖人,然後可以踐形。’”
問先生:“‘生之謂性’,我覺得告子說得很對,但孟子爲什麼要反對呢?” 先生說:“性固然是與生俱來的,但告子的認識偏頗了,不懂得其中還有一個主宰處。如果知曉了還有一個主宰處,他的話也是對的。孟子也說:‘形色,天性也。’這也是針對氣說的。” 先生又說:“一個人胡言亂語,任意亂行,都說這是依照我的心性而做的,這就是所謂的‘生之謂性’,但這樣會產生過錯。如果知曉了有一個主宰處,按照自我的良知上說出去、做出來,自然就會正確。可是良知也只是自己的口說、自己的身行,豈能自外得氣,另外有一個東西去說、去做呢?因此程頤說:‘論性不論氣,不備;論氣不論性,不明。’氣也是性,性也是氣,但惟有認準主宰處才行。”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0s
Copyright ©2022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