蹶叔三悔
蹶叔好自信而喜違人言
田於龜陰,取其原爲稻,而隰爲粱
其友謂之曰:“粱喜亢,稻喜溼,而子反之,失其性矣,其何以能獲?”弗聽
積十稔而倉無儲
乃視於其友之田,莫不如所言以獲
乃拜曰:予知悔矣
”
既而商於汶上,必相貨之急於時考趨之,無所往而不與人爭
比得,而趨者畢至,輒不獲市
其友又謂之曰:“善賈者收入所不爭,時來利必倍,此白圭之所以富也
”弗聽
又十年而大困,復思其言而拜曰:“予今而後不敢不悔矣
”
他日以舶入於海,要其友與偕,則氾濫而東,臨於巨淵
其友曰:“是歸墟也,往且不可復
”又弗聽,則入於大壑之中,九年得化鯤之濤噓之以還
比還而發盡白,形如枯臘,人無識之者,乃再拜稽首以謝其友,仰天而矢之曰:“予所弗悔者,有如日
”其友笑曰:“悔則悔矣,夫何及乎!”人謂蹶叔三悔以沒齒,不如不悔之無憂也
田於龜陰,取其原爲稻,而隰爲粱
其友謂之曰:“粱喜亢,稻喜溼,而子反之,失其性矣,其何以能獲?”弗聽
積十稔而倉無儲
乃視於其友之田,莫不如所言以獲
乃拜曰:予知悔矣
”
既而商於汶上,必相貨之急於時考趨之,無所往而不與人爭
比得,而趨者畢至,輒不獲市
其友又謂之曰:“善賈者收入所不爭,時來利必倍,此白圭之所以富也
”弗聽
又十年而大困,復思其言而拜曰:“予今而後不敢不悔矣
”
他日以舶入於海,要其友與偕,則氾濫而東,臨於巨淵
其友曰:“是歸墟也,往且不可復
”又弗聽,則入於大壑之中,九年得化鯤之濤噓之以還
比還而發盡白,形如枯臘,人無識之者,乃再拜稽首以謝其友,仰天而矢之曰:“予所弗悔者,有如日
”其友笑曰:“悔則悔矣,夫何及乎!”人謂蹶叔三悔以沒齒,不如不悔之無憂也
《蹶叔三悔》是元末明初文學家劉基創作的一篇寓言故事,出自《郁離子·虞孚》。其中包含龜陰種田、汶上經商和航海東行三件事情,表現“蹶叔”頑固不化、剛愎自用、悔而不改的性格。文章寓義爲做事情要尊重事物的客觀規律;要善於聽取別人意見,不要一意孤行;要善於汲取教訓,及時改正錯誤。
本篇選自《郁離子·虞孚》。蹶叔:作者假託的人名。
違:違反。
田:種田。龜陰:地名,在今山東省。《左傅·定公十年》:
“齊人來歸鄆、灌、龜陰之田。”當爲本篇所本。
原:指高而平坦的地方。隰:低溼的地方。
亢:高而乾旱。
稔(ren忍):年。
汶:水名,在今山東省。
相:看。
比:等到。
畢至:全都來了。
輒:常常。不獲市:賣不出去或賣不到好價錢。
賈:讀“gǔ”,做買賣,經商。
時:時機。
白圭:戰國時周人,以善於經商著稱。
舶(bo伯):大船。
要:同“邀”。
氾濫:這裏是航行的意思。
歸墟:指大海海水的流歸處,見《列子·湯問》。
大壑:指東海深處。
化鯤之濤:傳說鯤化爲鵬,見《莊子·逍遙遊》。鯤化爲鵬起的波濤稱化鯤之濤。
稽(qi起)首:叩頭到地。
矢:同“誓”字,發誓。
沒齒:一輩子,終身。
蹶叔很自信,喜歡和別人唱反調。開始他在龜陰種田,在地勢高的平地種稻子,低溼的窪地種高粱。他的朋友勸告他說:“高粱喜歡乾燥,稻子喜歡低溼,而您卻弄顛倒了,不合乎它們的習性,怎麼會有好收成呢?”他不聽朋友的勸告,一直這樣種了十個年頭,搞得糧倉裏一點儲存也沒有。他這纔到他的朋友的田地裏去察看那些田地,沒有不像這位朋友說的那樣得到好收成的。於是,他懷着歉意向朋友作揖說:“我知道悔改了!”不久,蹶叔到汶上經商,他總是看到哪種貨物最暢銷,就趕着去搶購,沒有哪一處是不和別人競爭的。等到他把貨物搶購到手,經銷這種貨物的商人也都趕來了,因而總是賣不出去。他的朋友又告訴他:“會做買賣的人,收購人家所不爭購的貨物,等待時機再賣,就會獲得成倍的利潤,這就是白圭致富的方法。”蹶叔不聽他朋友的話,一直這樣經商十年,搞得非常窮困,這纔想起他朋友的話。於是他又懷着歉意向朋友作揖說:“我從此以後,不敢不悔改了。”後來,他乘大船去航海,邀請他的朋友一起去。他的船航海東行,到了深海的邊沿。他的朋友對他說:“這就是歸墟呀!進去以後,就回不來了。”他又不聽,船開進了深海的大坑裏,在那裏面呆了九年,遇到鯤變爲鵬激起的巨大波濤,才把船衝了回來。等到他回來的時候,頭髮全白了,身體像乾肉一樣瘦,沒有誰能夠認出他來。於是他向朋友拜了兩拜,叩頭道歉,仰望天空發誓說:“我要是再不悔改,有太陽作證!”他的朋友笑着說:“你悔改倒是悔改了,只是來不及了!”人們說:“蹶叔悔過三次而終其一生,還不如不像他那樣悔改,憂患還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