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車行
小車班班黃塵晚,夫爲推,婦爲挽
出門茫茫何所之?
靑靑者楡療吾飢
願得樂土共哺糜
風吹黃篙,望見墻宇,中有主人當飼汝
扣門無人室無釜,躑躅空巷淚如雨
出門茫茫何所之?
靑靑者楡療吾飢
願得樂土共哺糜
風吹黃篙,望見墻宇,中有主人當飼汝
扣門無人室無釜,躑躅空巷淚如雨
《小車行》是明末文學家陳臥子創作的一首樂府詩。
明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作者中進士,殿試在三甲,選得惠州司李。是年六月,京城(北京)與山西大旱。七月,山東蝗蟲爲災,流亡遍野。作者出京南歸,在赴任途中,眼見飢民流離的慘狀,深有感觸,特寫此詩。
這首詩通過一對災民夫婦推小車流浪情景,生動地勾勒了一幅悲慘的明末流民圖,表現詩人對災民的深切關注和同情。這首詩采用新題樂府形式,以白描手法眞實而簡練地刻畫了一對災民夫婦形象,悲切凄慘,哀哀動人。
行:指的是歌行,是古代詩歌體裁的一種。
班班:古代手推木輪車行進的聲音。唐·杜少陵《憶昔》詩:「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織不相失。」
楡:木名。其葉、莢及樹皮可食。舊時北方災年飢饉,常以充飢。
療飢:言充飢如治療疾病。
樂土:安樂之地。
共哺糜(mí):一起喝粥,即有碗飯喫。糜,即糜子,黍之不粘者,可以做粥。
飼汝:給你飯喫。
躑躅(zhí zhú):徘徊不去。
小車斑斑響黃土揚塵時已晚,丈夫在推車,妻子在拉車。走出家門一片渺茫往哪裏去呢?
靑靑的楡莢用來止住我的飢餓,希望得到一個使人活命的地方一家人在一起有口粥喝。
那邊風吹枯黃的野蒿,望得見矮矮的圍墻,也許裏面的主人會給你一點東西喫吧。
輕輕敲門不見人,屋裏沒有燒飯的鍋主人也逃荒了,衹有徘徊失望地在空巷裏眼淚如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