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 · 題《西山秋爽圖》
空山梵唄靜,水月影俱沉
悠然一境人外,都不許塵侵
歲晚憶曾遊處,猶記半竿斜照,一抹界疎林
絶頂茅菴裏,老衲正孤吟
雲中錫,溪頭釣,澗邊琴
此生著幾緉屐,誰識臥遊心?準擬乘風歸去,錯向槐安回首,何日得投簪
布襪靑鞋約,但向畫圖尋
題畫之作有類詠物,既要有物又要有人,人物交融,不即不離,方爲佳構。本篇即可謂有如此特色的一首。此中之物是作畫者所畫之圖,人是賞畫之作者。清人將所題之畫於詞中作了傳神的描繪,又於畫景之中表達了感受和心情。上闋側重畫圖之景與境的描寫,下闋側重觀畫之感受與心情的刻畫。由此篇所表達的情趣來看,納蘭厭於榮華富貴的貴公子、侍從官的生涯,嚮往清心寡慾。遠離塵囂,像圖畫中的老僧一樣去生活,同對也表達了所願難以求得的矛盾與無奈的心情。
《西山秋爽圖》:據清高士奇《江村書畫目》,高士奇曾藏有元人盛懋所繪《西山秋爽圖》,詞人所題詠者或即此畫。西山,在北京西郊。 梵唄(bài):指寺廟中誦經之聲。 界疎林:連接著稀疏的樹林。 「猶記半竿斜照,一抹界疎林」句:謂還記得那夕陽西下時,疏林上一抹微雲的情景。 「雲中錫,溪頭釣」句:謂行走在雲山之中,垂釣於溪頭之上,彈琴於澗水邊,非常快活。錫,即錫杖,僧人所持的禪杖。其制為杖頭有一鐵卷,中段用木,下安鐵纂,振時作聲。此處代指僧人行走在雲中。 幾緉(liǎng)屐:幾雙木屐。屐,木底有齒的鞋子,古人游山多用之)。《世說新語·方正篇》:「祖士少好財,阮遙集好屐,並恆自經營,同是一累而未判其得失。人有詣祖,見料視財物;或有詣阮,見自吹火蠟屐,因嘆曰:『未知一生當著幾緉屐!』神色閒暢。於是勝負始分。」此句意指人一生需求有限,不宜為外物所累。 臥游:觀賞山水畫以代遊覽。 「此生著幾緉屐,誰識臥游心」句:佔隱居山中,四處雲遊,一生又能穿破幾雙鞋子呢?此時我賞畫神遊之情又有誰理解呢? 槐安:即槐安夢、南柯夢故事。事見唐李公佐《南柯太守傳》。故事說有淳於棼者,飲酒古槐樹下,醉入夢,見一城樓題大槐安國。槐安國王招其為駙馬,任南柯太守三十年,享盡榮華富貴。醒後見槐下有一大蟻穴,南枝又有一小穴,即夢中的槐安國與南柯郡。後以此典喻人生如夢,富貴得失無常等。 投簪:丟下固冠用的簪子,喻棄官。 「准擬乘風歸去,錯向槐安回首,何日得投簪」句:謂往日入仕,貪圖富貴是錯誤的,真想歸隱山中,但是這一願望何日可以實現呢!准擬,打算、希望。 布襪青鞋:本指平民百姓之裝束,此處借指棄官隱居,語出唐·杜甫《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青鞋布襪從此始。」
空山梵唄,水月洞天,這世外幽靜的山林,不惹一絲世俗的塵埃。還記得那夕陽西下時,疎林上一抹微雲的情景。在懸崖絕頂之上的茅草屋中,一位老和尚正在沉吟。 行走在雲山之中,垂釣於溪頭之上,彈琴於澗水邊,真是快活無比。隱居山中,四處雲遊,一生又能穿破幾雙鞋子,而我賞畫神遊、的心情又有誰能理解?往日誤入仕途,貪圖富貴,如今悔恨,想要歸隱山林,但是這一願望要到何日才能實現呢?只希冀從這畫中找尋。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0s
Copyright ©2022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