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 · 谐讔
芮良夫之诗云“自有肺肠,俾民卒狂
”夫心险如山,口壅若川,怨怒之情不一,欢谑之言无方
昔华元弃甲,城者发睅目之讴;臧纥丧师,国人造侏儒之歌;并嗤戏形貌,内怨为俳也
又蚕蟹鄙谚,狸首淫哇,苟可箴戒,载于礼典,故知谐辞讔言,亦无弃矣
谐之言皆也,辞浅会俗,皆悦笑也
昔齐威酣乐,而淳于说甘酒;楚襄宴集,而宋玉赋好色
意在微讽,有足观者
及优旃之讽漆城,优孟之谏葬马,并谲辞饰说,抑止昏暴
是以子长编史,列传滑稽,以其辞虽倾回,意归义正也
但本体不雅,其流易弊
于是东方、枚皋,餔糟啜醨,无所匡正,而诋曼媟弄,故其自称“为赋,乃亦俳也,见视如倡”,亦有悔矣
至魏人因俳说以著笑书,薛综凭宴会而发嘲调,虽抃笑衽席,而无益时用矣
然而懿文之士,未免枉辔;潘岳丑妇之属,束皙卖饼之类,尤而效之,盖以百数
魏晋滑稽,盛相驱扇,遂乃应瑒之鼻,方于盗削卵;张华之形,比乎握舂杵
曾是莠言,有亏德音,岂非溺者之妄笑,胥靡之狂歌欤?
讔者,隐也
遁辞以隐意,谲譬以指事也
昔还社求拯于楚师,喻眢井而称麦曲;叔仪乞粮于鲁人,歌佩玉而呼庚癸;伍举刺荆王以大鸟,齐客讥薛公以海鱼;庄姬托辞于龙尾,臧文谬书于羊裘
隐语之用,被于纪传
大者兴治济身,其次弼违晓惑
盖意生于权谲,而事出于机急,与夫谐辞,可相表里者也
汉世《隐书》,十有八篇,歆、固编文,录之赋末
昔楚庄、齐威,性好隐语
至东方曼倩,尤巧辞述
但谬辞诋戏,无益规补
自魏代以来,颇非俳优,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
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
或体目文字,或图象品物,纤巧以弄思,浅察以衒辞,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
荀卿《蚕赋》,已兆其体
至魏文、陈思,约而密之
高贵乡公,博举品物,虽有小巧,用乖远大
观夫古之为隐,理周要务,岂为童稚之戏谑,搏髀而忭笑哉!然文辞之有谐讔,譬九流之有小说,盖稗官所采,以广视听
若效而不已,则髡朔之入室,旃孟之石交乎?
赞曰
古之嘲隐,振危释惫
虽有丝麻,无弃菅蒯
会义适时,颇益讽诫
空戏滑稽,德音大坏
暂无
暂无
周朝大夫芮伯有诗言道:“自私自利的心计盘算,逼使民众最终陷入狂乱行动。”人的思想像耸立的高山一样陡峭险峻;人们的话语像决口的大川一样一泻千里。引发人们怨恨愤怒的情况多 种多样;嘲弄玩笑的语言也没有一定之规。 华元兵败郑军被囚,后逃回宋国主管城防建设,干活的工匠们就唱对口歌谣描绘其战败的狼狈之相;藏纥出师不利丢了军队,鲁国人就编造侏儒之歌讥笑嘲讽。这都是拿身材长相特征为戏耍 对象,抒发内心的怨恨。还有像鲁国以蚕和蟹为喻体流传的谚语,以及围绕野猫头的花纹编唱的黄色小调;虽然不入正轨,但毕竟马马虎虎能对大众起到针砭警戒作用,因此也被记载在《礼 记》中。由此可见,一些俗语荤言,只要确实揭示了生活之理,就不应因噎废食全部清缴殆尽,也要有所保留才是。 所谓谐,就是言辞皆能贯通的意思。描绘事物生态表象的具象范畴因民众均可当前视听,所以,无论男女老幼都能懂得,很好沟通。古时,齐威王喜好在夜晚无度饮乐,淳于髡便以不同场景 不同酒量警示“酒极则乱,乐极则悲”;楚襄王乐于搞大型文艺晚会,宋玉就作《登徒子好色赋》以为规劝。两人均以小见大,达到了劝谏的目的。至于优旃以“漆城荡荡,寇来不能上”讽 止秦二世油漆城墙;优孟劝谏楚庄王以君礼葬马;都是用夸大而绕圈子的话阻止帝王昏庸残暴行为的成功案例。司马迁编纂《史记》,之所以把他们的事迹列入《滑稽列传》,是因为他们说 的话虽然拐弯,但意图却是符合正道的。然而,由于用辞着力点在剑走偏锋、投机取巧,所以这种手法一经滥用就给社会带来很多现实弊病。 比如东方朔、枚皋一类浅薄文人,为了在朝廷上混饭吃,尽弄些戏谑嘲弄的话逗人取乐,对帝王的缺点错误却没有什么实际的匡正效果。所以,虽然他们自诩为吟诗作赋,但人们却将其看成 游戏文字、靠杂耍邀功的官妓。以致后来他们自己也懊悔不已。 等到魏人邯郸淳搜集滑稽趣闻汇编成《笑林》,吴人薛综以在宴会上拆字对句为机智,虽然可增加闲人娱乐,却更是于世无补了。遗憾地是,一些著名作家受世风影响,也免不了误入歧途。 像潘岳《丑妇》,束皙《饼赋》等鄙俗嘲弄的作品模式,效尤者不下百十号人。因而魏晋俨然成为滑稽时代,达官贵人无不乐此不疲。以致于有人把应瑒的鼻子,比喻成切削过的半拉鸡蛋; 把张华的头,比做舂米用的棒槌。正是这些丑陋的话,把人们心中的道德诚信慢慢给销蚀毁掉了。这些声色犬马,难道不像快要淹死之人抓狂的笑声,判刑囚犯无望的哀号么? 所谓隐,就是隐藏的意思。用含糊且有所指代的意外之言暗示真相,或用曲折的比喻指示不便直言的事物。古代萧国大夫还无社向楚国的申叔展求救,以麦曲比喻井枯;吴国申叔仪向鲁国大 夫公孙有山请求粮食接济,用吴国玉多得无处挂,而自己一块没有打比方,公孙氏则以庚癸指代谷和水。还有像伍举用十年不鸣的呆鸟试探楚庄王;齐国食客以不明就里的“海大鱼”三个字 诱使靖郭君准许他讲述自己的谏议;庄姬假借无尾龙的故事启发楚襄王;鲁国藏文仲在信中用“羊裘”通报齐国将要发动进攻的信息;等等,都是应用隐语的典型事例。 关于隐语的故事在《左传》、《战国策》、《史记》、《烈女传》等历史著作中屡见不鲜。大的事件是治国、兴家、安身立命,小的主意足以匡正过失,解疑释惑。这样做的思想根源于纠正 暴君霸主偏佞而又不可理喻的行为,以及紧急突发又必须当机应对的事件。所以隐语与谐辞表面看似很相像,实质恰恰一深一浅、一庄一戏,互为表里。 汉代《隐书》共计十八篇。刘歆和班固著书时,都把它们编排在了赋的后面。过去,楚庄王和齐威王都习惯用隐语说话,东方朔尤其善于隐语的写作。但是,用一些荒诞不经的言辞和滑稽行 为进行嘲讽或辱骂,并不利于文明社会的建设。所以,魏以后,人们对这种轻谩作风非议越来越多。士大夫们用以讥嘲的隐语,也就逐渐演变成谜语了。 所谓谜语,就是旁讲事理,叙彼意此,指东说西,常常让人一下子摸不着头脑,揭底后又令人恍然大悟的文辞。其形式有拆字拼句说事的字谜,有靠图像拼接情节影射埋伏的事物谜语。采取 的手段主要是从细微处着眼思考和描述,运用多重比拟使人被表面现象迷惑。其特征是思想婉转,具象陈述直接;范畴隐蔽,具体要素很明显。事实上,荀子的《蚕赋》,已经开启了这种体 裁形式。到魏文帝曹丕、陈思王曹植,构思就更加精炼严密了。甚至高贵乡公曹髦,能够广泛涉猎各种各样的事物,制成谜语。只不过这里耍的是小聪明,没有什么大用而已。 用心揣摩古代隐语,就会发现都是围绕着现实中极端重要的事物展开情境,揭示道理的。岂止是为做儿童游戏,引逗大家鼓掌拍腿大笑而已? 文章有谐辞隐语,就像文苑除了有诸子的九个学派还有由基层官吏采集来增长见闻的小说存在一样。但是,如果一味地效仿这类东西;那么,人们不就只成了淳于髡、东方朔的弟子,或优旃 、优孟的铁哥们了吗? 万古长叹:古人讽谏的谐辞隐语,是应急时用来拯救危难和启发蒙昧的。丝麻再贵,也不能抛弃织席做绳的菅草。只要时机得当,运用巧妙,谐隐的劝诫作用确实很大。然而,如果只图戏弄 搞笑,或者为了搞笑而搞笑;那么,谐辞隐语对社会伦理道德的破坏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1s
Copyright ©2022 中华诗词网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