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弊
農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
古之爲國者未嘗敢忽,而今之爲吏者不然,簿書聽斷而已矣,聞有道農之事,則相與笑之曰:鄙
夫知賦斂移用之爲急,不知務農爲先者,是未原爲政之本末也
知務農而不知節用以愛農,是未盡務農之方也
古之爲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濟
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節,民無遺力,國不過費,上愛其下,下給其上,使不相困
一夫之力督之必盡其所任,一日之用節之必量其所入,一歲之耕供公與民食皆出其間,而常有餘,故三年而餘一年之備
今乃不然,耕者,不復督其力;用者,不復計其出入
一歲之耕供公僅足,而民食不過數月
甚者,場功甫畢,簸糠麩而食秕稗,或採橡實、畜菜根以延冬春
不幸一水旱,則相枕爲餓殍
此甚可嘆也!
國家罷兵,三十三歲矣,兵嘗經用者老死今盡,而後來者未嘗聞金鼓、識戰陣也
生於無事而飽於衣食也,其勢不得不驕惰
今衛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給糧,
不自荷而僱人荷之
其驕如此,況肯冒辛苦以戰鬥乎?就使兵耐辛苦而能鬥戰,雖耗農民,爲之可也
奈何有爲兵之虛名,而其實驕惰無用之人也
古之凡民長大壯健者皆在南畝,農隙則教之以戰,今乃大異,一遇凶歲,則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長大而試其壯健者,招之去爲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爲廂兵
吏招人多者有賞,而民方窮時爭投之
故一經凶荒,則所留在南畝者,惟老弱也
而吏方曰:不收爲兵,則恐爲盜
噫!苟知一時之不爲盜,而不知終身驕惰而竊食也
古之長大壯健者任耕,而老弱者遊惰;今之長大壯健者遊惰,而老弱者留耕也
何相反之甚邪!然民盡力乎南畝者,或不免乎狗彘之食,而一去爲僧、兵,則終身安佚而享豐腴,則南畝之民不得不日減也
故曰有誘民之弊者,謂此也
古之爲國者未嘗敢忽,而今之爲吏者不然,簿書聽斷而已矣,聞有道農之事,則相與笑之曰:鄙
夫知賦斂移用之爲急,不知務農爲先者,是未原爲政之本末也
知務農而不知節用以愛農,是未盡務農之方也
古之爲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濟
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節,民無遺力,國不過費,上愛其下,下給其上,使不相困
一夫之力督之必盡其所任,一日之用節之必量其所入,一歲之耕供公與民食皆出其間,而常有餘,故三年而餘一年之備
今乃不然,耕者,不復督其力;用者,不復計其出入
一歲之耕供公僅足,而民食不過數月
甚者,場功甫畢,簸糠麩而食秕稗,或採橡實、畜菜根以延冬春
不幸一水旱,則相枕爲餓殍
此甚可嘆也!
國家罷兵,三十三歲矣,兵嘗經用者老死今盡,而後來者未嘗聞金鼓、識戰陣也
生於無事而飽於衣食也,其勢不得不驕惰
今衛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給糧,
不自荷而僱人荷之
其驕如此,況肯冒辛苦以戰鬥乎?就使兵耐辛苦而能鬥戰,雖耗農民,爲之可也
奈何有爲兵之虛名,而其實驕惰無用之人也
古之凡民長大壯健者皆在南畝,農隙則教之以戰,今乃大異,一遇凶歲,則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長大而試其壯健者,招之去爲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爲廂兵
吏招人多者有賞,而民方窮時爭投之
故一經凶荒,則所留在南畝者,惟老弱也
而吏方曰:不收爲兵,則恐爲盜
噫!苟知一時之不爲盜,而不知終身驕惰而竊食也
古之長大壯健者任耕,而老弱者遊惰;今之長大壯健者遊惰,而老弱者留耕也
何相反之甚邪!然民盡力乎南畝者,或不免乎狗彘之食,而一去爲僧、兵,則終身安佚而享豐腴,則南畝之民不得不日減也
故曰有誘民之弊者,謂此也
原弊:北宋時期的散文,作者歐陽修,本文對當時爲政者做了評判和討論。
1、甫:剛剛
2、畜:同“蓄”
3、籍:登記
農業是天下的根本,也是國家制訂統治措施的起源。古代治理國家的人不曾敢輕視疏忽,但現在做官吏的人卻不是這樣,他們只是整理戶口文書、聽案斷案罷了。聽見有人說起農業之事,就相互笑他說:(這是)低賤的事情。他們知道通過賦稅將農業物資移用到自己身上是緊急的事情,不懂得致力於農業是首先要考慮的,這是沒有弄清統治措施的根本啊。懂得致力於農業而不懂得節約用度來愛護農民,這是沒有窮盡致力於農業的辦法啊。
古代治理國家的人,統治者和百姓相互移用來互相補充。處於下位的百姓盡力很勤勉,處於上位的統治者使用物資有節制,百姓不保留自己的氣力,國家不過分浪費,統治者愛護他們的百姓,百姓提供物資給統治者,使得上下都不相困擾。一位男子的力氣(官府)督促他一定要盡力完成自己的職責,一天的用度(官府)約束他一定要衡量自己的收入,一年種出的莊稼供給官府和百姓,食物都從這裏面出來,因而常常有富餘的,所以三年便能餘下一年的儲備。現在卻不是這樣,種田的人,官府不再督促他盡力;消費者,不再計算他的支出和收入。農民一年耕種打下的糧食供給官府纔剛剛夠,而農民自己的食物卻不超過幾個月。嚴重的,收穫的事情剛剛結束,農民只能將簸出來的糠麩或秕稗作爲食物,或者採摘橡樹的種子、存儲菜根來勉強度過冬春的饑荒時節。如果遭受不幸遇到水災旱災,就會紛紛倒下成爲餓殍。這樣的情況很是可悲可嘆啊!
國家停止用兵已經33年了,士兵中那些身經百戰的人有的老的老死的死現在幾乎都沒有了,而後來當兵的人不曾聽見過戰鼓,懂得戰陣。生活在沒有戰事的時代而衣食不缺,那情勢不能不驕傲懶惰。現在士兵進入兵營,不自己抱着自己東西而讓別人抱着;禁兵領取糧食,不自己挑着而僱人挑着。他們的驕縱懶惰就是這樣,又怎麼願意冒着辛苦而參加戰鬥呢?如果能讓士兵能承受辛苦而能夠戰鬥,即使損耗農民的利益,這樣做也是可以的。但奈何他們只有當兵的虛名,而實際上是一羣驕縱懶惰的無用之人啊。
古代大凡身材高大身體健壯的人都在田間勞作,農閒的時候就將作戰的技能教給他們,現在卻完全不同,一旦遇到災年,那麼各州郡的官員就用尺子度量百姓中身材高大身體健壯的人,招他們去做禁兵,稍差一點低於尺度且稍微有些瘦弱的,登記在冊作爲廂兵。官員招人多的有賞賜,而百姓正處於窮困之時爭相投軍。所以,一遇上凶年荒災,那麼留在田地的,只有老弱之人了。而官方這時也說:如果不將他們收留當兵,那麼恐怕就會做強盜。唉!只是知道他們某段時間不做強盜,卻不知道他們一生驕縱懶惰而竊取食物啊。古代那些身材高大身體健壯的人承擔種田的工作,而年老體弱的遊玩;現在身材高大身體健壯的人遊玩,而老弱之人卻留守在田地間。爲什麼相反到了這麼嚴重的程度呢?然而百姓在田間盡力耕作的,有時不免於吃豬狗之食,而一旦離開田地做僧人或士兵,就終身安樂舒適而享有豐美的食物,那麼種田的農民不能不一天天減少啊。所以說有引誘農民離開田地的弊端,說得就是這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