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眺
長亭短景無人畫,老大橫拖瘦竹筇
回首斷雲斜日暮,曲江倒蘸側山峰
回首斷雲斜日暮,曲江倒蘸側山峰
《晚眺》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的詩作。此詩爲神智體,是一種近於文字遊戲的雜體詩名,是一種近乎謎語的詩體,亦稱「謎象詩」。它按文字形體結構的多種變化來揣度其意,組成詩句,因其設想新奇,啓人神智,故名。
此詩雖屬文字遊戲,但從全詩所創造的意境看,它情景交融,詩韻充足,仍不失爲一首頗爲耐人尋味的寫景詩。
據宋代桑世昌《回文類聚》記載,宋神宗熙寧年間,遼的使者抵達京都後以能詩自夸,神宗就命大詩人蘇軾爲其館伴。遼使以詩詰問蘇軾,蘇軾就説:「能寫詩是易事,能解詩纔是難事。」於是提筆作《晚眺》:
這十二字詩,有長寫,有短寫;有橫寫,有側寫;有反寫,有倒寫。遼使看了,不知所云,這時才知小巫見了大巫,自此不再談詩。此詩三字一句,「以意寫圖,使人自悟」。解了此詩,便是:
長亭短景無人畫,老大橫拖瘦竹筇。
回首斷雲斜日暮,曲江倒蘸側山峰。
其寫法及詩意是:
第一句,「亭」字寫得極長,「景」字寫得極短,構成「長亭短景」。長亭,古時於道路邊每隔十里設長亭——故也稱「十里長亭」,以供行旅休息;短景,日影短,指白晝將盡。「畵」(繁體字「畵」可異寫爲框內「人」字底)省去下部「人」,成了「無人畵」。此句嘆息無人爲撒落餘暉的長亭作畫,暗含題中「晚」字。
第二句,「老」字寫得稍大,即老大,意爲老者;「拖」字橫寫,意爲橫拖;「筇」字竹頭寫得極細,意爲瘦竹。筇是竹名,可以作杖,古人言:「竹之堪杖,莫尙於筇。」瘦竹筇是古人常用之物,愛用之物,因此,後世也常常以筇代指手杖。此句承首句寫,晚亭旣無人畫,惟有一老者拖杖於前,活畫出老者體態。
一、二句中「長亭」「短景」「老大」「瘦竹筇」等意象,構成一幅薄暮時分的羈旅圖,有感傷遲暮之意。下兩句宕開,由首二句重寫人事,轉而側重寫景,使意境開闊,也是題中「眺」的內容。
第三句,「首」字反寫,「雲」字上「雨」下「雲」拉開間距,「暮」字下「日」斜寫,成「回首斷雲斜日暮」,寫老者回首遠眺,見西天片雲落日。
第四句「江」字之「工」曲寫,「蘸」字倒寫,「峰」字「山」旁側寫,成「曲江倒蘸側山峰」,是由第三句嚮上看之後轉寫嚮下看到的景象:屈曲的江水之中,倒映著或遠或近的山峰。
至於桑世昌把神智體也收入回文大典一事,陳望道在《修辭學發凡》中作了辨析:「從前有人把所謂‘以意寫圖,使人自悟’的‘神智體’也混同作爲回文體(見《回文類聚·卷三》)。其實神智體是字形大小,筆畫多少,位置正反,排列疏密等等的利用,不是詞序的利用,同回文其實不同。」
暫無
暫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