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渡兩關記
予謁告南歸,以成化戊戌冬十月十六日過大槍嶺
抵大柳樹驛,時日過午矣,不欲但已,問驛吏,吏紿言,須晚,尚可及滁州也
上馬行三十里,稍稍聞從者言,前有清流關,頗險惡,多虎
心識之
抵關,已昏黑,退無所止
即遣人驅山下郵卒,挾銅鉦束燎以行
山口兩峯夾峙,高數百尋,仰視不極
石棧嶇崟,悉下馬,累肩而上
仍相約,有警即前後呼噪爲應
適有大星,光煜煜,自東西流
寒風暴起,束燎皆滅,四山草木蕭颯有聲
由是人人自危,相呼噪不已
銅徵哄發,山谷響動
行六七裏,及山頂,忽見月出如爛銀盤,照耀無際,始舉手相慶
然下山猶心悸不能定者久之
予默計此關乃趙檢點破南唐擒其二將處
茲遊雖險,而奇當爲平生絕冠
夜二鼓,抵滁陽
十七日午,過全椒,趨和州
自幸脫險即夷,無復置慮
行四十里,渡後河
見面山隱隱,問從者,雲:“當陟此,乃至和州香林院
”已而,日冉冉過峯後,馬入山嘴,巒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數村,儼若武陵、仇池,方以爲喜
既暮,入益深,山益多,草木塞道,杳不知其所窮,始大駭汗
過野廟,遇老叟,問此爲何山,曰:“古昭關也
去香林院尚三十餘里,宜急行
前山有火起者,乃烈原以驅虎也
”時銅鉦、束燎皆不及備
傍山涉澗,怪石如林,馬爲之避易;衆以爲伏虎,卻顧反走,顛仆枕藉,呼聲甚微,雖強之大噪,不能也
良久乃起,復循嶺以行,諦視崖塹,深不可測,澗水潺潺,與風疾徐
仰見星斗滿天,自分恐不可免
且念伍員昔嘗厄於此關,豈惡地固應爾耶?盡二鼓,抵香林
燈下恍然自失,如更生者
噫!予以離親之久,諸所弗計,冒險夜行,度二關,犯虎穴,雖瀕危而倖免焉,其亦可謂不審也已!謹志之,以爲後戒
抵大柳樹驛,時日過午矣,不欲但已,問驛吏,吏紿言,須晚,尚可及滁州也
上馬行三十里,稍稍聞從者言,前有清流關,頗險惡,多虎
心識之
抵關,已昏黑,退無所止
即遣人驅山下郵卒,挾銅鉦束燎以行
山口兩峯夾峙,高數百尋,仰視不極
石棧嶇崟,悉下馬,累肩而上
仍相約,有警即前後呼噪爲應
適有大星,光煜煜,自東西流
寒風暴起,束燎皆滅,四山草木蕭颯有聲
由是人人自危,相呼噪不已
銅徵哄發,山谷響動
行六七裏,及山頂,忽見月出如爛銀盤,照耀無際,始舉手相慶
然下山猶心悸不能定者久之
予默計此關乃趙檢點破南唐擒其二將處
茲遊雖險,而奇當爲平生絕冠
夜二鼓,抵滁陽
十七日午,過全椒,趨和州
自幸脫險即夷,無復置慮
行四十里,渡後河
見面山隱隱,問從者,雲:“當陟此,乃至和州香林院
”已而,日冉冉過峯後,馬入山嘴,巒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數村,儼若武陵、仇池,方以爲喜
既暮,入益深,山益多,草木塞道,杳不知其所窮,始大駭汗
過野廟,遇老叟,問此爲何山,曰:“古昭關也
去香林院尚三十餘里,宜急行
前山有火起者,乃烈原以驅虎也
”時銅鉦、束燎皆不及備
傍山涉澗,怪石如林,馬爲之避易;衆以爲伏虎,卻顧反走,顛仆枕藉,呼聲甚微,雖強之大噪,不能也
良久乃起,復循嶺以行,諦視崖塹,深不可測,澗水潺潺,與風疾徐
仰見星斗滿天,自分恐不可免
且念伍員昔嘗厄於此關,豈惡地固應爾耶?盡二鼓,抵香林
燈下恍然自失,如更生者
噫!予以離親之久,諸所弗計,冒險夜行,度二關,犯虎穴,雖瀕危而倖免焉,其亦可謂不審也已!謹志之,以爲後戒
夜渡兩關記是古代散文優秀之作。作品出自《篁敦程先生文粹》。作者把描寫自然景物和書寫主觀情感結合起來,揭示出遇險畏縮則一事無成,視險敢闖才能渡險如夷的深刻哲理。《夜渡兩關記》是一篇紀實散文,記載了作者因省親心切,夜渡清流關和昭關所遇驚險之事。兩次都是虛驚,同樣都是夜渡地勢險惡而又多虎的關隘,但在作者筆下,卻各有不同的寫法,都寫得扣人心絃,其情其境,讓讀者身臨其境。作者用筆跌宕起伏,曲折回合,極盡騰挪之妙,但這又是通過極自然的文字、巧妙的佈局來完成的。
暫無
我請假探親回南方,在成化十四年十月十六日過大槍嶺,到達大柳樹驛站。當時時間已經過了正午,不想就此停下來,向驛站的小吏打聽,小吏胡亂地說:“等天黑就能趕到滁州。”騎馬走了三十里,漸漸聽到隨從有人說:“前面有處清流關,非常險要可怕,老虎多。”我記住這些。
到了清流關,天色已暗下來,後退也沒有住處,就派人把山下驛站的差役找來,帶上銅鑼、火把一同前進。山口兩座山頭相對有幾百丈高,仰起頭也看不到頂。山路險峻,大家都下馬人踩着人肩似的往上爬。再三地約定:有緊急情況就大聲喊叫前後呼應。恰巧有一顆大星,閃閃發亮地從東往西滑去。寒風突然颳起,火把全被吹滅了;四面山上的野草樹木,發出簌簌的聲音。這一下人人都感到可怕,互相叫喊不停來壯膽子,銅鑼也一起敲響,山谷裏到處震盪着回聲,這樣走了六七裏,登上了山頂,忽然看見月亮,像一面光輝燦爛的銀盤子,照耀着無邊無際的大地,大家這才舉起手來互相祝賀。可是下山以後還是心驚膽戰,好久都沒能平靜下來。我估計這個山關就是趙匡胤攻破南唐擒捉了兩個大將的地方。這次遊歷雖然很驚險,但卻是一生中最奇特的。夜裏二更的時候,到達了滁陽。
十七日中午,過了全椒縣,往和州去。心裏正慶幸離開險境走上平坦的路,不用再擔心。走了四十里,渡過後河。只見面對着的山隱隱約約,問隨從人員,他們說:“應當爬過這座山,才能到和州香林院。”不久,太陽慢慢下山後,馬進入山中,山巒重疊,桑樹農田井然有序,總共有好幾個村莊,很像武陵、仇池,方纔以爲是可喜之事。到了晚上,往山裏越走越深,山也越來越多,野草和樹木把山路封堵,深遠得看不到它的盡頭,這纔開始害怕得淌出汗來。路過一座野廟時,遇上一位老漢,問他:“這是什麼山?”他說:“這就是古時候的昭關。離香林院還有三十多裏,要快些走。前面山上有火燒起的地方,那是在放火趕老虎啊。”這時候,銅鑼火把都來不及準備了,靠着山崖,沿着山溝,奇形怪狀的石頭一塊連着一塊,馬被嚇得往後躲避。大家以爲那裏伏着老虎,轉身逃跑,跌倒的人橫七豎八地,人壓着人,叫喊的聲音很低,即使強要他們大喊,他們也不敢大喊。過了好一會他們才爬起來,沿着山樑走,看看崖下的溝谷,深得沒法知道;山澗裏的水嘩嘩地流淌着,和風聲一樣時快時慢。擡頭看見滿天星斗,自己估計這一回難逃危險了,同時想起當年伍子胥曾經在這裏被困,難道人在險惡的地勢就應該這樣受苦嗎?二更時分,到達香林院。在燈下忽然清醒放鬆下來,就像重新活了過來一樣。
啊呀,我因爲離開親人久了,一切都不考慮,冒着危險連夜趕路,越過兩座關卡,擾犯了老虎窩,雖說臨近危險而能避免,大概也可以算是很不謹慎了!認真地把這些記下來作爲以後的警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