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黃子思詩集後
予嘗論書,以謂鍾、王之跡蕭散簡遠,妙在筆畫之外
至唐顏、柳始集古今筆法而盡發之,極書之變,天下翕然以爲宗師,而鍾、王之法益微
至於詩亦然
蘇、李之天成,曹、劉之自得,陶、謝之超然,蓋亦至矣
而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瑋絕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詩人盡廢,然魏晉以來,高風絕塵,亦少衰矣
李、杜之後,詩人繼作,雖間有遠韻,而纔不逮意,獨韋應物、柳宗元發纖穠於古簡,寄至味於淡泊,非餘子所及也
唐末司空圖,崎嶇兵亂之間,而詩文高雅,猶有承平之遺風
其詩論曰:“梅止於酸,鹽止於鹹,飲食不可無鹽梅,而其美常在鹹酸之外
”蓋自列其詩之有得於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韻,恨當時不識其妙,予三複其言而悲之
閩人黃子思,慶曆皇佑間號能文者
予嘗聞前輩誦其詩,每得佳句妙語,反覆數四,乃識其所謂
信乎表聖之言,美在鹹酸之外,可以一唱而三嘆也
予既與其子幾道、其孫師是遊,得窺其家集
而子思篤行高志,爲吏有異才,見於墓誌詳矣,予不復論,獨評其詩如此
至唐顏、柳始集古今筆法而盡發之,極書之變,天下翕然以爲宗師,而鍾、王之法益微
至於詩亦然
蘇、李之天成,曹、劉之自得,陶、謝之超然,蓋亦至矣
而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瑋絕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詩人盡廢,然魏晉以來,高風絕塵,亦少衰矣
李、杜之後,詩人繼作,雖間有遠韻,而纔不逮意,獨韋應物、柳宗元發纖穠於古簡,寄至味於淡泊,非餘子所及也
唐末司空圖,崎嶇兵亂之間,而詩文高雅,猶有承平之遺風
其詩論曰:“梅止於酸,鹽止於鹹,飲食不可無鹽梅,而其美常在鹹酸之外
”蓋自列其詩之有得於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韻,恨當時不識其妙,予三複其言而悲之
閩人黃子思,慶曆皇佑間號能文者
予嘗聞前輩誦其詩,每得佳句妙語,反覆數四,乃識其所謂
信乎表聖之言,美在鹹酸之外,可以一唱而三嘆也
予既與其子幾道、其孫師是遊,得窺其家集
而子思篤行高志,爲吏有異才,見於墓誌詳矣,予不復論,獨評其詩如此
《書黃子思詩集後》是蘇軾爲《黃子思詩集》寫的一篇序跋文。文章以書法爲喻,評論詩歌,指出於平淡樸素之中寓深遠意境方爲好詩。對蘇、李的“天成”、曹、劉的“自得”、陶、謝的“超然”、李、杜的才氣,以及柳宗元、韋應物“發纖穠於簡古,寄至味於淡泊”,都給予高度評價。尤其對自然天成、“美在鹹酸之外”的詩,似乎更加推崇。
鍾:指鍾繇(151~230)。
顏:指顏真卿(709~785)。
微:衰微。這裏指不大流行了。
蘇、李:蘇武、李陵。
曹:指三國魏詩人曹植(字子建)。
陶:陶淵明。
英瑋:傑出、珍奇。
絕世:冠絕當世。
絕塵:超絕塵俗。塵,塵世。
遠韻:氣韻高遠。
慶曆:宋仁宗趙禎的年號,公元1041~1048年。
我曾經評論書法,認爲鍾繇、王羲之的字跡,瀟灑超逸,妙處在筆畫之外。到了唐代顏真卿、柳公權,才集古今筆法並全部表現出來,極盡書法的變化,天下一致推崇,認爲是宗師。於是鍾繇、王羲之的筆法更加衰落。
至於詩也是這樣。蘇武、李陵的渾然天成,曹植、劉楨的自抒胸臆,陶淵明、謝靈運的自然超脫,大概都是到頂了。可是李白、杜甫以才智過人、珍奇超凡世所罕有的姿態,高踞百代之上,古今詩人全顯得凋零;可是魏晉以來超越世俗的清高風格,也少見並衰落了。李白、杜甫之後,詩人們繼續寫詩,雖然其中間或有意旨深遠的詩篇,但是才能未能表達出意旨。只有韋應物、柳宗元,於質樸中表現出纖細濃郁,於淡泊中寓含不盡的韻味,不是別人能夠做到的。唐末司空圖生活在兵荒馬亂之際,而詩文高雅,還表現出傳承了治世的風習,他論詩說:“梅子只是酸,鹽僅僅是鹹,飲食卻不能沒有鹽和梅,他們的美常常存在於咸和酸之外。”他自己列出在文字之外含有意旨的詩二十四聯,恨當時不認識它們的妙處,我把他的話反覆讀了三遍而爲之感到悲傷。
福建人黃子思,是慶曆、皇佑年間號稱擅長寫文章的人。我曾經聽說前輩誦讀他的詩,每次到佳句妙語,反覆好幾遍,才明白他所說的是什麼。司空圖的話是可信的啊,美在鹹酸之外,可以一唱而三嘆了。我與他的兒子幾道、孫子師交遊,能夠看到他家的詩文集。至於子思品行忠實志向遠大,做官有非凡的才幹,都詳細地寫在墓誌上了,我不再論述,只是如此評論他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