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子
白髮被兩鬢,肌膚不復實
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
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
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
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
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栗
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
《责子》是晋末宋初诗人陶渊明创作的一首五言诗。此诗当作于东晋安帝义熙四年(公元408年),陶渊明四十多岁时,反映了诗人对儿子的殷切期望。诗人以风趣幽默的口吻责备儿子们不求上进,与自己所希望的差距太大;勉励他们能好学奋进,成为良才。其中流露出诗人对爱子们的深厚、真挚的骨肉之情。
責子:對兒子的責備、批評。 被(pī):同“披”,覆蓋,下垂。 鬢(bìn):面頰兩旁近耳的頭髮。 肌膚:指身體。 實:結實。 五男兒:五男兒:陶淵明有五個兒子,大名分別叫儼、俟、份、佚、佟,小名分別叫舒、宣、雍、端、通。這首詩中皆稱小名。 好(hào):喜歡,愛好。 紙筆:這裏代指學習。 二八:即十六歲。 故:同“固”,本來,一向。一作“固”。 無匹:無人能比。匹,字形近於“二”、“八”之合,這裏用了析字的修辭法。 行:行將、將近。 志學:指十五歲。用“志學”指代年齡,是出自《論語·爲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後人遂以十五歲爲志學之年。 文術:指讀書、作文之類的事情。 “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句:雍、端是兩個孩子的名字,都是十三歲,可能爲孿生兄弟或異母所出。六與七,六加七等於十三,這裏用了數字的離合。 垂九齡:將近九歲。垂,即將到。 覓:尋覓、尋找。 天運:天命,命運。 苟:如果。 杯中物:指酒。
白髮覆垂在兩鬢,我身已不再結實。 身邊雖有五男兒,總不喜歡紙與筆。 阿舒已經十六歲,懶惰無人能相比。 阿宣快到十五歲,也是無心去學習。 阿雍阿端年十三,竟然不識六與七。 通兒年齡近九歲,衹知尋找梨與栗。 天命如果眞如此,姑且飲酒莫論理。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0s
Copyright ©2022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