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
【其一】
在昔聞南畝,當年竟未踐
屢空旣有人,春興豈自免?
夙晨裝吾駕,啓涂情已緬
鳥哢歡新節,泠風送餘善
寒草被荒蹊,地爲罕人遠
是以植杖翁,悠然不復返
即理愧通識,所保詎乃淺
【其二】
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
瞻望邈難逮,轉欲志長勤
秉耒歡時務,解顔勸農人
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
雖未量歲功,旣事多所欣
耕種有時息,行者無問津
日入相與歸,壺漿勞近鄰
長吟掩柴門,聊爲隴畝民
在昔聞南畝,當年竟未踐
屢空旣有人,春興豈自免?
夙晨裝吾駕,啓涂情已緬
鳥哢歡新節,泠風送餘善
寒草被荒蹊,地爲罕人遠
是以植杖翁,悠然不復返
即理愧通識,所保詎乃淺
【其二】
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
瞻望邈難逮,轉欲志長勤
秉耒歡時務,解顔勸農人
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
雖未量歲功,旣事多所欣
耕種有時息,行者無問津
日入相與歸,壺漿勞近鄰
長吟掩柴門,聊爲隴畝民
《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是晉宋之際文學家陶淵明的組詩作品。這兩首詩通過對田間勞動的歡樂進行描繪,通過懷古言志,反映出「憂道不憂貧」的志向難以實現,表達了決心效倣前賢,表現了對歸耕田園的喜悅,遠離污濁世俗,躬耕自給的決心。第一首詩寫一年之始的春耕,展現了田野清新宜人的景象,表達了詩人隱而不仕的樂趣,抒發了詩人內心的喜悅之情;第二首詩認爲像孔子那樣「憂道不憂貧」未免高不可攀,難以企及,不如效法長沮、桀溺潔身守節,隱居力耕。詩中對田園風光和田園生活的描寫,十分生動傳神,充滿濃鬱的情趣。
癸卯(guǐ mǎo)歲:即晉安帝元興二年(西元四〇三年)。癸卯,天干地支之一。
懷古田舍:就是在田舍中懷古。
在昔:過去、往日。與下句「當年」義同。
南畝:指農田。南坡嚮陽,利於農作物生長,古人田土多嚮南開辟,故稱。
未踐:沒去親自耕種過。
屢空:食用常缺,指貧窮。
旣有人:指顔回。《論語·先進》:「子曰:回也其庶乎,屢空。」詩人用以自比像顔回一樣貧窮。
春興:指春天開始耕種。興,始、作。
夙(sù)晨:早晨。夙,早。
裝吾駕:整理備好我的車馬。這裏指準備農耕的車馬和用具。
啓塗:啓程,出發。塗,通「途」。
緬:遙遠的樣子。
哢(lòng):鳥叫。
泠(líng)風:小風,和風。《莊子·齊物論》:「泠風則小和。」陸德明釋文:「泠風,泠泠小風也。」
餘善:不盡的和美之感。善,美好。《莊子·逍遙遊》:「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
被荒蹊(xī):覆蓋著荒蕪的小路。
地爲罕人遠:所至之地因爲人迹罕至而顯得偏遠。罕人,很少人迹。
植杖翁:指孔子及弟子遇見的一位隱耕老人。《論語·微子》:「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diào,一種竹器,古代芸田所用)。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爲夫子?』植其杖而芸。」植,同「置」,放置;杖,木杖。
悠然:閑適的樣子。
不復返:不再回到世俗社會。
即理:就這種事理。指隱而耕。
通識:識見通達高明的人。這裏指孔子和子路。《論語·微子》記桀溺勸子路的話説:天下動亂不安,到處都是這箇樣子,到底跟誰一起來改變現狀呢?與其跟隨(孔子那種)避開惡人的志士,倒不如跟隨(我們這種)避開人世的隱士。子路將此話告訴孔子,孔子悵然嘆道:鳥獸不可跟它們同群,我不跟世上人群相處又跟誰相處呢?如果天下清明,我就不跟他們一起來改變現狀了。又《論語》同上篇記載子路針對荷蓧丈人的話説:「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這兩段記載孔子和子路的話,都是説明仕而不隱的道理。陶淵明認爲自己堅持隱而不仕的行爲,與這種「通識」相比是有「愧」的。而實際上陶淵明在這裏表現出了與儒家傳統不一致的思想,所以在下一首詩中,詩人又以「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瞻望邈難逮,轉欲志長勤」來進一步申明了這一思想。
所保:指保全個人的名節。《後漢書·逸民傳》:後漢末,「龐公者,南郡襄陽人也。……荆州刺史劉表數延請,不能屈,乃就候之。謂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龐公笑曰:『鴻鵲巢於高林之上,暮而得所栖,黿鼉穴於深淵之下,夕而得所宿。夫趣舍行止,亦人之巢穴也。各得其栖宿而已。天下非所保也。」因釋耕壟上,而妻子耘於前。」
詎(jù):豈。
淺:淺陋、低劣。
先師:對孔子的尊稱。
遺訓:畱下的教誨。
憂道不憂貧:這是《論語·衛靈公》中孔子的話:「子曰:君子憂道不憂貧。」意思是説:君子衹憂愁治國之道不得行,不憂愁自己生活的貧困。
瞻望:仰望。
邈(miǎo):遙遠。
逮:及。
勤:勞。
長勤:長期勞作。
秉:手持。
耒(lěi):犂柄,這裏泛指農具。
時務:及時應做的事,指農務。
解顔:面呈笑容。
勸:勉。
平疇(chóu):平曠的田野。疇,田畝。
交:通。
苗:指麥苗,是「始春」的景象。
懷新:指麥苗生意盎然。
歲功:一年的農業收獲。
即事:指眼前的勞動和景物。
行者:行人。
行者問津,用長沮、桀溺的事。津,渡口。《論語·微子》云:「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長沮、桀溺是古代的隱士。作者以沮、溺自比,意思是在耕作休息時,沒有孔子那種有志於治理社會的人來問路。言外之意是今天沒有「憂道不憂貧」的人。
「日入相與歸,壺漿勞近鄰」句:黃昏時和農民結伴而歸,再提一壺酒漿去慰勞近鄰。相與,結伴;勞,慰勞。
聊:姑且。
隴畝民:田野之人。隴:同「壟」,田壟。
「長吟掩柴門,聊爲隴畝民」句:吟詠著詩關上柴門,聊且做一個像長沮、桀溺那樣的農民吧!
【其一】
往日聽説南畝田,未曾躬耕甚遺憾。
我常貧困似顔回,春耕豈能袖手觀?
早晨備好我車馬,上路我情已馳遠。
新春時節鳥歡鳴,和風不盡送親善。
荒蕪小路覆寒草,人迹罕至地偏遠。
所以古時植杖翁,悠然躬耕不思遷。
此理愧對通達者,所保名節豈太淺?
【其二】
先師孔子畱遺訓:君子憂道不優貧。
仰慕高論難企及,轉思立志長耕耘。
農忙時節心歡喜,笑顔勸勉農耕人。
遠風習習來平野,秀苗茁壯日日新。
一年收成未估量,勞作已使我開心。
耕種之餘有歇息,沒有行人來問津。
日落之時相伴歸,取酒慰勞左右鄰。
掩閉柴門自吟詩,姑且躬耕做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