峽州至喜亭記
蜀於五代爲僭國,以險爲虞,以富自足,舟車之迹不通乎中國者五十有九年
宋受天命,一海內,四方次第平,太祖改元之三年,始平蜀
然後蜀之絲織文之富,衣被於天下,而貢輸商旅之往來者,陸輦秦、鳳、水道岷江,不絶於萬里之外
岷江之來,合蜀眾水,出三峽爲荆江,傾折回直,捍怒鬬激,束之爲湍,觸之爲旅
順流之舟頃刻數百里,不及顧視,一失毫釐與崖石遇,則糜潰漂沒不見蹤迹
故凡蜀之可以充內府、供京師而移用乎諸州者,皆陸出,而其羨餘不急之物,乃下於江,若棄之然,其爲險且不測如此
夷陵爲州,當峽口,江出峽始温爲平流
故舟人至此者,必瀝酒再拜相賀,以爲更生
尙書虞部郎中朱公再治是州之三月,作至喜亭於江津,以爲舟者之停畱也
且誌夫天下之大險,至此而始平夷,以爲行人之喜幸
夷陵固爲下州,廩與俸皆薄,而僻且遠,雖有善政,不足爲名譽以資進取
朱公能不以陋而安之,其心又喜夫人之去憂患而就樂易,《詩》所謂“愷悌君子”者矣
自公之來,歲數大豐,因民之餘,然後有作,惠於往來,以館以勞,動不違時,而人有賴,是皆宜書
故凡公之佐吏,因相與謀,而屬筆於脩焉
宋受天命,一海內,四方次第平,太祖改元之三年,始平蜀
然後蜀之絲織文之富,衣被於天下,而貢輸商旅之往來者,陸輦秦、鳳、水道岷江,不絶於萬里之外
岷江之來,合蜀眾水,出三峽爲荆江,傾折回直,捍怒鬬激,束之爲湍,觸之爲旅
順流之舟頃刻數百里,不及顧視,一失毫釐與崖石遇,則糜潰漂沒不見蹤迹
故凡蜀之可以充內府、供京師而移用乎諸州者,皆陸出,而其羨餘不急之物,乃下於江,若棄之然,其爲險且不測如此
夷陵爲州,當峽口,江出峽始温爲平流
故舟人至此者,必瀝酒再拜相賀,以爲更生
尙書虞部郎中朱公再治是州之三月,作至喜亭於江津,以爲舟者之停畱也
且誌夫天下之大險,至此而始平夷,以爲行人之喜幸
夷陵固爲下州,廩與俸皆薄,而僻且遠,雖有善政,不足爲名譽以資進取
朱公能不以陋而安之,其心又喜夫人之去憂患而就樂易,《詩》所謂“愷悌君子”者矣
自公之來,歲數大豐,因民之餘,然後有作,惠於往來,以館以勞,動不違時,而人有賴,是皆宜書
故凡公之佐吏,因相與謀,而屬筆於脩焉
《峽州至喜亭記》是宋代文學家歐陽修於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任夷陵縣令時所作。至喜亭,始建於宋朝,當時文學家歐陽修被貶任宜昌縣令,峽州太守朱慶基建此亭後,特委託歐陽修專爲此亭作記文,使此亭成爲峽州三大勝境之一。
至喜亭:一座重檐三疊、金瓦朱欄、由“品”字形三亭組合的亭閣。
尙書虞部:宋朝時期尙書省所轄六部分二十四司,工部下轄屯田、虞部、水部三司。
下州:偏遠州縣。
廩(lǐn):米倉,這裏指官員的供給。
歲數:年年。
餘:生活富足、有餘。
佐吏:朱公手下的門吏。
蜀地在五代時期割據一方自立爲國,國號後蜀,以天險爲屛障,自給自足富甲一方,跟中原各地幾乎不通往來長達五十九年。直到宋朝順應天命,一統天下,逐一平定四方。宋太祖趙匡胤從建隆改元乾德後第三年,平定蜀地(實際上是建隆二年開始攻蜀,建隆五年纔平定蜀地)。於是蜀地産的絲和錦源源不斷地供應天下需求,那些往來運輸的商人們,有從陸路自關西秦川坐車來的,也有從水路自岷江而來的,熙熙攘攘綿延萬里。
岷江是集合了蜀地各條大小水路形成的,出了三峽就叫做荆江,河道曲折蜿蜒,水流激蕩湍急。水流聚集速度非常快,就像千軍萬馬奔騰而下。坐船順流而下,頃刻之間就駛出數百里,船上的人根本就來不及觀賞岸邊美景。行舟之時如果稍微出點閃失與水道中的礁石相撞,船馬上就會被撞得粉碎然後被水流吞沒。所以衹要是從蜀地運貨充實國庫和提供朝廷用於各地州府的産品,一般都是由陸路運輸。衹有賸下那些不重要的東西纔走水路運輸,而且運送這些貨物就像扔掉了一樣,岷江的兇險和其不可預知性就像這樣。夷陵作爲州縣,正在三峽出口上,岷江到這裏水流纔轉而平和。所以那些行舟之人到了這裏一定會喝酒感謝老天爺,互相祝賀就像再世爲人一樣。
尙書省下工部所轄虞部(宋朝時期尙書省所轄六部分二十四司,工部下轄屯田、虞部、水部三司)郎中朱再治到任夷陵州三箇月,在江邊渡口修了一座至喜亭,作爲從岷江而來的船家的休息場所。而且至喜亭的名字還含有岷江水路的兇險到這裏就平定了,行人爲此而感到幸運和高興的意思。夷陵作爲偏遠州縣,這裏的官員的俸給和官祿都很微薄,而且由於地處偏遠,就算官員有很好的政績,也不能够傳譽天下作爲晉昇的資本。然而朱再治卻能够接受這種幷不好的狀況,而且他還能够爲人們遠離憂患而過上快樂的生活,《詩經》中所説的“和樂親善,平易近人的謙謙君子”就是像他這樣的人。自他到任以後,年年豐收,因爲人民生活富足,還能够有所作爲,施恩惠給那些往來的客商。修了館驛來讓他們休息,不會誤了生意,於是過往的客商們都能够有所依靠,對他的評價都很高。於是他手下的門吏們互相商量這,找到了我歐陽脩寫了這篇文章來歌頌他的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