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徐無黨南歸序
草木鳥獸之爲物,眾人之爲人,其爲生雖異,而爲死則同,一歸於腐壞澌盡泯滅而已
而眾人之中,有聖賢者,固亦生且死於其間,而獨異於草木、鳥獸、眾人者,雖死而不朽,逾遠而彌存也
其所以爲聖賢者,修之於身,施之於事,見之於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
修於身者,無所不獲;施於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見於言者,則又有能有不能也
施於事矣,不見於言可也
自詩、書、史記所傳,其人豈必皆能言之士哉?修於身矣,而不施於事,不見於言,亦可也
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語者矣
若顏回者,在陋巷曲肱饑臥而已,其群居則默然終日如愚人
然自當時群弟子皆推尊之,以爲不敢望而及
而後世更百千歲,亦未有能及之者
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於事,況於言乎?
予讀班固藝文志,唐四庫書目,見其所列,自三代秦漢以來,著書之士,多者至百餘篇,少者猶三、四十篇,其人不可勝數;而散亡磨滅,百不一、二存焉
予竊悲其人,文章麗矣,言語工矣,無異草木榮華之飄風,鳥獸好音之過耳也
方其用心與力之勞,亦何異眾人之汲汲營營,而忽焉以死者,雖有遲有速,而卒與三者同歸於泯滅,夫言之不可恃也蓋如此
今之學者,莫不慕古聖賢之不朽,而勤一世以盡心於文字間者,皆可悲也!
東陽徐生,少從予學爲文章,稍稍見稱於人
既去,而與群士試於禮部,得高第,由是知名
其文辭日進,如水涌而山出
予欲摧其盛氣而勉其思也,故於其歸,告以是言
然予固亦喜爲文辭者,亦因以自警焉
《送徐無黨南歸序》是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寫給學生徐無黨的一篇贈序。該文提出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理論,勉勵徐無黨要修身立德、施事立功;另一方面間接批評當時浮奢的文風,指出此類文章永難畱存後世。文章結構嚴密,邏輯性強,廣論博行,層層剖析,步步探究,説理透徹,語言明快,抑揚頓挫,有很強説服力和感染力。
一:全、都 澌盡:全部消失。澌,盡。 泯滅:消滅凈盡。 逾:通“愈”。 不朽:不可磨滅。 有得:指能成功。 政事:冉有、季路。 陋巷:狹小的巷子。 肱(gōng):指胳膊。 待:憑藉 班固:字孟堅,東漢史學家、文學家,扶風安陵(今陝西省咸陽市東北)人。 工:工巧。 汲汲營營:心情急切地營求不已。 爲:寫。 見:助動詞,表被動 文辭:文章。 摧:折、抑制。
各種草木鳥獸被歸類爲“物”,而世間眾人被歸類爲“人”,他們生存在世時雖有分別,然而到了死亡時卻很相同,全部也都變成腐朽、消亡殆盡的地步。而聖賢身處世人之中,他們也需要面對這種生死變化,然而卻和各種事物及世人有分別——他們能在精神、功業上永垂千古,時間再久也能够畱存。聖賢能够長存不朽的緣故,就在於他們建立德行、功業或著作了。一個人能努力修煉個人操守的話,一定能有所成就;若要建立個人功業,卻是受社會情況限制;若要行文傳世的話,則被個人天賦所約束。有些人能建立功業,卻未必有著作畱下。看《詩》、《書》、《史記》等著作所記,當中有多少人是善於著作的呢?至於有高尙德行的人,更未必能建立功業,又有著作傳世的了。孔子的弟子中,有能建立功業的,有能著書立説的。就以顔淵爲例,他獨居窮宅時捱飢受冷;在與人相處時又整天沉默寡言,旁人也許以爲他愚笨無能。然而當時孔門中眾多弟子都極其尊重顔淵,無人敢與他相比。就是後世千百年來,也沒有人能在德行上能勝過顔淵。由顔淵能够永存不朽的原因來看,固然不是憑藉他的功業,更不必説是著作吧? 我曾讀《漢書·藝文志》、唐《四庫書目》等著作,見當中列舉上古至今有著作流傳的文人,其作品有多至百餘篇,也有少的約三四十篇。然而文人雖多不勝數,大部分的作品卻已隨時間而散失消亡,至今衹存畱百分之一二而已。我悲嘆這些作者,他們的文章雖然華麗,但好像花木被風飄散,鳥獸鳴叫掠過耳邊一樣,衹得短暫停畱人間。他們創作時竭盡心力,這又和世人爲生活忙忙碌碌有何分別呢?而且最後也或早或遲地面對死亡,他們的情況和草木、鳥獸、世人一樣;全部歸於泯滅消失,可知道“立言”實在是不能够依靠的。現今追求學問的人,他們全部羨慕古代聖賢能够名聲不朽,可是衹懂用一輩子功夫在著述文字方面,那眞是可悲的了! 你(徐無黨)從小便跟隨我學習,寫的文章,已經頗得別人稱贊。學成後,又在禮部應考科舉;名列前茅,從而名聲顯著人前。你的文章日漸進步,有一種如泉水涌出山間的氣勢。不過,我希望藉本篇文章挫一挫你的鋭氣,和勉勵你求學之道,因此在你南歸之時贈送這篇文章給你。同時,我自己相當喜愛爲文寫作,因此也用本文來警示自己一番。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0s
Copyright ©2022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