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節亭記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義焉者,豈徒爲玩好而已
故蘭取其芳,諼草取其忘憂,蓮取其出污而不染
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環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勵,或以之懲志而自警,進德修業,於是乎有裨焉
會稽黃中立,好植竹,取其節也,故爲亭竹間,而名之曰“尙節之亭”,以爲讀書遊藝之所,澹乎無營乎外之心也
予觀而喜之
夫竹之爲物,柔體而虛中,婉婉焉而不爲風雨摧折者,以其有節也
至於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葉不易,色蒼蒼而不變,有似乎臨大節而不可奪之君子
信乎,有諸中,形於外,爲能踐其形也
然則以節言竹,復何以尙之哉!
世衰道微,能以節立身者鮮矣
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節立志,是誠有大過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夫節之時義,大易備矣;無庸外而求也
草木之節,實枝葉之所生,氣之所聚,筋脈所凑
故得其中和,則暢茂條達,而爲美植;反之,則爲瞞爲液,爲癭腫,爲樛屈,而以害其生矣
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謂之節;節者,陰陽寒暑轉移之機也
人道有變,其節乃見;節也者,人之所難處也,於是乎有中焉
故讓國,大節也,在泰伯則是,在季子則非;守死,大節也,在子思則宜,在曾子則過
必有義焉,不可膠也
擇之不精,處之不當,則不爲暢茂條達,而爲瞞液、癭腫、樛屈矣,不亦遠哉?
傳曰:“行前定則不困
”平居而講之,他日處之裕如也
然則中立之取諸竹以名其亭,而又與吾徒遊,豈苟然哉?
故蘭取其芳,諼草取其忘憂,蓮取其出污而不染
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環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勵,或以之懲志而自警,進德修業,於是乎有裨焉
會稽黃中立,好植竹,取其節也,故爲亭竹間,而名之曰“尙節之亭”,以爲讀書遊藝之所,澹乎無營乎外之心也
予觀而喜之
夫竹之爲物,柔體而虛中,婉婉焉而不爲風雨摧折者,以其有節也
至於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葉不易,色蒼蒼而不變,有似乎臨大節而不可奪之君子
信乎,有諸中,形於外,爲能踐其形也
然則以節言竹,復何以尙之哉!
世衰道微,能以節立身者鮮矣
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節立志,是誠有大過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夫節之時義,大易備矣;無庸外而求也
草木之節,實枝葉之所生,氣之所聚,筋脈所凑
故得其中和,則暢茂條達,而爲美植;反之,則爲瞞爲液,爲癭腫,爲樛屈,而以害其生矣
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謂之節;節者,陰陽寒暑轉移之機也
人道有變,其節乃見;節也者,人之所難處也,於是乎有中焉
故讓國,大節也,在泰伯則是,在季子則非;守死,大節也,在子思則宜,在曾子則過
必有義焉,不可膠也
擇之不精,處之不當,則不爲暢茂條達,而爲瞞液、癭腫、樛屈矣,不亦遠哉?
傳曰:“行前定則不困
”平居而講之,他日處之裕如也
然則中立之取諸竹以名其亭,而又與吾徒遊,豈苟然哉?
本文選自《誠意伯文集·卷六》。紹興黃中立喜歡植竹,又在竹林中建造亭臺,起名“尙節亭”。劉基撰寫這篇記文,記敍建造修葺的緣由,幷以此展開議論,抒寫個人懷抱。是臺閣名勝一類的記文。
諼草:亦作“萱草”,古代傳説中一種使人忘憂的草。
特:衹是
環以象:即象牙環。《禮·玉藻》:“孔子佩象牙環五寸,而綦組綬。”
欹(qī):即欹器,古代一種傾斜易覆的盛水器。水少則傾,中則正,滿則覆。人君可置於座右以爲戒。
比德:同心同德。
懲志:儆戒、鑑戒。
黃中立:人名,生平不詳。
柯:草木的枝莖。
大易:指《易經》。
無庸:不須、不必。
瞞:通“樠”,滲出貌。《莊子·人間世》:“以爲門戶則液樠,以爲柱則蠹。”
液:汁液。
癭(yǐng)腫:樹木外部隆起像癅子一樣的東西。
樛(jiū)屈:樹木嚮下彎曲。
泰伯:一作太伯。《史記·周本紀》:“古公有長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歷,季歷娶太任,皆賢婦人,生昌,有聖瑞。古公曰:‘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長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歷以傳昌,乃二人亡如荆蠻,文身斷髮,以讓季歷。”古公遂立季歷,傳國至昌,是爲文王。文王卒,其子發立,遂克商而有天下。
季子:即季札。《史記·吳太伯世家》:“壽夢有子四人,長曰諸樊,次曰餘祭,次曰餘昧,次曰季札。季札賢,而壽夢欲立之,季札讓不可,於是乃立長子諸樊,攝行事當國。王諸樊元年,諸樊已除喪,讓位季札……吳人固立季札,季札棄其室而耕,乃捨之……十三年,王諸樊卒。有命授弟餘祭,欲傳以次,必致國於季札而止。以稱先王壽夢之意,且嘉季札之義,兄弟皆欲致國,令以漸至焉。季札封於延陵,故號曰延陵季子。”
子思:即孔伋,孔子之孫。漢劉向《説苑·立節》:“子思居於衛,緼袍無表,二旬而九食。田子方聞之,使人遺狐白之裘,恐其不受,因謂之曰:‘吾假人,遂忘;吾與人也,如棄之。’子思辭而不受。子方曰:‘我有,子無,何故不受?’子思曰:‘伋聞之:妄與不如遺棄物於溝壑。伋雖貧也,不忍以身爲溝壑,是以不敢當也。’”後用以形容君子固窮,以死守節。
曾子:曾參,春秋魯國人。字子輿,孔子弟子,事親至孝,嘗耘瓜誤斷其根,父怒,援杖擊之,幾死。有頃復蘇,鼓琴而歌。孔子聞之,告門人曰:“參來勿內也。小杖則受,大杖則走。今參陷父不義,安得爲孝乎?”參聞之,遂造孔子謝過也。
膠:拘泥。
“《傳》曰”句:傳曰,指《禮記·中庸》。原文爲:“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平居:平時、平素。
裕如:本意是豐足,後用以謂從容不費力。
豈苟然哉:難道是隨便的嗎?苟然,隨便的樣子。
古人栽種花草樹木是有所取義的,幷非衹爲好玩罷了。所以(栽)蘭花,是取它的芬芳;(種)諼草,是取它的名字含有忘憂的意思;(愛)蓮花,是取它生長在污泥裏,卻不染上污穢。不衹是花草樹木,(其它如)用玉石做佩飾,用象牙做環圈,用傾斜的器具放在座位右邊作擺設(也是這箇意思);有的人拏它來比擬美好的德行而藉以自勉,有的人拏它來懲戒不良的想法而藉以自警;(這樣)在提高道德修養方面是有幫助的。
會稽人黃中立,喜歡種竹子,是取竹有節的意思,因此他在竹林間建了一所亭子,起名叫“尙節亭”,作爲讀書遊藝的地方,淡泊而無嚮外營謀的念頭。我見了,很喜歡。
竹子這種植物,體質柔弱,當中還是空的,柔美卻不會被風雨摧殘折斷,原因是它有節。至於經歷了冬天的嚴寒、夏天的酷熱,遭受了霜雪的侵襲,仍然枝幹不改,葉子不變,顔色依舊靑靑的,像是守住大節而不可以使他屈服的君子一般。的确,內裏有什麽也會表現在外面,因爲(天賦的眞性)常常表現在形體上。這樣,就拏節來説明竹子,還有比節更値得崇尙的嗎?
世風衰敗了,道德淪喪了,能够憑藉節操立身的人也少了。中立有才能還沒有開始施展,卻早早地的因崇尙節操而立下志向,這眞是具有大過人的地方,我又怎能不高興呢?
關於“節”字的含義,在《易經》裏已解釋得十分充分了,用不著另外再尋求解釋。花草樹木的節,确實是枝葉所生的地方,生氣聚集在那裏,筋脈也彙合在那裏。所以得到這箇節的中和之道,就可以暢旺茂盛,枝條通達,而長成美好的植物;得不到這箇中和之道,就變成流出汗液、生出贅癅、枝幹彎曲的壞草木,因而戕害了它的生命。因此一年中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就是節氣;所謂節,就是陰陽寒暑轉移的契機。在人生旅途中遭到變故,人的節操就會顯露出來;所謂節,是人很難表現到恰到好處的,於是纔有合乎中庸的(一箇標準)。所以:辭讓繼任國王之位,這件事是大節,在泰伯就做對了,在季子就沒有做對;堅持自始不變,這也是大節,子思這樣做就適宜了,但曾子這樣做就太過了。必定要看看怎樣纔能合乎義,不可固執。分辨得不精細,處理得不適當,就不能暢達通順,而變成流出汁液、生出贅癅、枝幹彎曲的了。這不就差太遠了嗎?
《禮記·中庸》的注書上説:“在做事前預先計劃好,就不致發生困惑。”平日有所硏究,一旦遇到事,處理起來就應對自如了。那麽,黃中立取竹的含義來爲他的亭子命名,且又和我們這些人交遊,又豈是無意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