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武夷山记
凡人陆行则劳,水行则逸
然游山者,往往多陆而少水
惟武夷两山夹溪,一小舟横曳而上,溪河湍激,助作声响
客或坐或卧,或偃仰,惟意所适,而奇景尽获,洵游山者之最也
余宿武夷宫,下曼亭峰,登舟,语引路者曰:“此山有九曲名,倘过一曲,汝必告
”于是一曲而至玉女峰,三峰比肩,睾如也
二曲而至铁城障,长屏遮迣,翰音难登
三曲而至虹桥岩,穴中庋柱栱百千,横斜参差,不腐朽亦不倾落
四、五曲而至文公书院
六曲而至晒布崖,崖状斩绝,如用倚天剑截石为城,壁立戌削,势逸不可止
窃笑人逞势,天必夭阏之,惟山则纵其横行直刺,凌逼莽苍,而天不怒,何耶?七曲而至天游,山愈高,径愈仄,竹树愈密
一楼凭空起,众山在下,如张周官《王会图》,八荒蹲伏;又如禹铸九鼎,罔象、夔魈,轩豁呈形
是夕月大明,三更风起,万怪腾踔,如欲上楼
揭炼师能诗与谈,烛跋,旋即就眠
一夜魂营营然,犹与烟云往来
次早至小桃源、伏虎岩,是武夷之八曲也
闻九曲无甚奇胜,遂即自崖而返
嘻!余学古文者也,以文论山:武夷无直笔,故曲;无平笔,故峭;无复笔,故新;无散笔,故遒紧
不必引灵仙荒渺之事
为山称说,而即其超隽之概,自在两戒外别竖一帜
余自念老且衰,势不能他有所住,得到此山,请叹观止
而目论者犹道余康强,劝作崆峒、峨眉想
则不知王公贵人,不过累拳石,浚盈亩池,尚不得朝夕游玩;而余以一匹夫,发种种矣,游遍东南山川,尚何不足于怀哉?援笔记之,自幸其游,亦以自止其游也
《游武夷山记》作于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武夷山在福建省崇安县西南,以溪泉山林闻名天下。十里之中、九曲之内,丹山绿水,诡异奇现,有大王峰、幔亭峰、天游峰等名胜。南朝顾野王记山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美哉河山,真人世之希觏。”对武夷九曲,前人记之已多,后人再记,很容易重复;但游武夷又必记九曲,这使游记措笔增加了难度。袁枚这篇游记采取了虚实结合的写法。先以数语从山的形势与游者的乐趣上概括武夷的迷人之处,然后对九曲一一点染,以溪水的曲折、山的峭拔为中心,进而以自己在文学创作中的感受来论山的奇特,畅言人生哲理。既把景色呈现在读者面前,又激起人们深层次的思考。
武夷宫:即冲祐万年宫,在大王峰南麓。始建于唐天宝年间,名天宝殿。后改会仙观,清名冲祐万年宫。 曼亭峰:即幔亭峰,一名铁佛嶂。其形如幄,顶平旷。相传有神人降此峰,自称武夷君,设宴请众乡人。 九曲:武夷溪水曲折,中有九个较大的弯道,故称九曲。三十六峰即在九曲之内,自宋以来有“溪曲三三水,山环六六峰”之语。 玉女峰:山形孤峙独秀,如美女伫立,故名。周围有妆镜台、浴香潭等景。与兜鍪峰并立于二曲之溪南。 睾(gāo)如:高的样子。 铁城嶂:亦名挂榜岩。山石黝润,深苍如铁,壁立如板,故名。 翰音:《礼记·曲礼》:“凡祭宗庙之礼,……羊曰柔毛,鸡曰翰音。”也指飞向高空的声音。《易·中孚》有“翰音登于天”之句。此处或可释为飞禽难越,或可因山如屏障,高飞的声音也超越不过。 虹桥岩:在三曲,山悬崖洞中架有桥板,历千年而不朽。 文公书院:初名隐屏精舍、武夷精舍,在五曲,为宋朱熹讲学处。宋末扩建为紫阳书院,有仁智堂、隐求室、晚对亭等,今多圯废。 晒布崖:在六曲,崖上平坦,如剑削然,垂直竖立。 戌削:陡峭。 莽苍:指天空。 天游:天游峰,在仙掌岩边。以其高耸入云,人行其上如游天上,故名。峰顶有一览亭。又有天游观、胡麻洞、妙高台等胜,称武夷第一胜地。 周官《王会图》:周公以王城建成,大会诸侯,创朝仪贡礼,史官因作《王会篇》,以纪之,见《逸周书》。后人绘诸侯百官朝拜盛况为《王会图》。 八荒:八方蛮荒之地。 禹铸九鼎:传禹收九州之金,铸九鼎以象百物。《左传·宣公三年》:“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枚,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 罔象:传说中的水怪。 夔(kuí):传说中山林中的精怪。 魈:山林之怪。《抱朴子·登涉》:“形如小儿,独足向后。” 轩豁:形象鲜明。 揭炼师:好揭的道士。炼师,对道士的尊称。 烛跋:蜡烛点完燃尽。 营营:往来盘旋貌。 小桃源:在三仰峰下。宋天圣年间,石崖坍叠,相倚成门,过石门则有田园庐舍,类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故名。 伏虎岩:在八曲,状如罗汉伏虎。 自崖而返:语出《庄子·山木》:“君其涉于江而浮于海望之而不见其崖,愈往而不知其所穷,送君者自崖而反。”后常用作送别之辞。这里借用字面意思,意为到此而回头。 遒紧:结构紧凑,语言精炼。 两戒:指南戒和北戒。南戒相当于四川、陕南、河南、湖北、湖南、江西、福建一带;北戒相当于青海、陕北、山西、河北、辽宁一带。《新唐书·天文志》:“一行以为天下山河之象,存乎两戒。” 在两戒外:指与天下名山气势不同。 观止:言所见臻于完美,无以复加。 目论:从表面上揣度。 崆峒:在甘肃平凉市西,为西北名山。 峨眉:在四川峨眉县西南,山势雄伟,多石龛洞穴,有云海伟光之胜景。 种种:头发短少的样子,喻年老。
暂无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0s
Copyright ©2022 中华诗词网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