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山觀海
萬里崑崙誰鑿破,無邊波浪拍天來
曉寒雲霧連窮嶼,春暖魚龍化蟄雷
閬苑仙人何處覓?靈槎使者幾時回?
遨遊半在江湖裏,始覺今朝眼界開
曉寒雲霧連窮嶼,春暖魚龍化蟄雷
閬苑仙人何處覓?靈槎使者幾時回?
遨遊半在江湖裏,始覺今朝眼界開
這首氣勢磅礴的詩,既描寫狼山之景,又抒詩人之情,在衆多關於狼山的詩篇中可稱冠冕。
首聯總起全篇,突兀崢嶸。“萬里崑崙誰鑿破,無邊波浪拍天來。”登山面江望海,只見波浪滔天,西向而望,無邊波浪拍天而來,緣此而提出是誰鑿破了萬里之外的崑崙山,使大水沖決而出,奔騰而下?北宋時狼山還孤懸江中,尚未和陸地相接,到南宋文天祥《渡海望狼山》時也只見“狼山青幾點,極目是天涯。”王安石是登山眺望,又處於長江出海處,和唐代杜甫登夔州白帝城時所寫《登高》雖也見“不盡長江滾滾來”不同,那是在長江中上游,從高處俯瞰,而狼山僅一百多公尺高,和長江入海處的江面開闊相比較,就更覺江闊水大,波浪拍天。“鑿破崑崙,地勢高,水量大,氣勢恢宏。用“誰鑿破”的提問,更是想落天外。詩一開始就攫住讀者,加之“無邊波浪拍天來”更給人以汪洋浩渺之感,且有震撼力。這一開篇,不僅起筆不凡,而且爲全詩抒情奠定了基礎。
頷聯聯寫近景,敘感受。“曉寒雲霧連窮嶼,春暖魚龍化蟄雷。”詩人是春季早晨登臨狼山的,只見雲霧迷漫,島嶼、沙洲都在霧幔之中,春暖之後,春雷動,原來冬眠蟄居的魚龍都活躍起來,上句的靜景,和富有動態感的下句相映襯,使人更覺得春意勃鬱。如果說首聯從宏觀上寫出了狼山地處長江之委海之端的地理形勢,那麼此聯就從近景上寫出了狼山的地貌特色。
頸聯宕開一筆,贊此處猶如仙境。“閬苑仙人何處覓,靈槎使者幾時回。”“閬苑”,傳說神仙所在的地方。到哪裏去尋找閬苑的仙人呢?意謂這裏就是人間仙境。“靈槎”即星槎,古代神話中往來天上的木筏,《博物志·雜說下》:舊說天河與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濱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來不失期。詩人由上兩聯的實寫,到此轉爲虛寫,意在讚美狼山實爲神仙居所。以上則將狼山的遠景、近景、實景、虛意寫全、寫足,充分顯示了狼山的風貌和意境。
尾聯總綰全詩併發感概。“遨遊半在江湖裏,始覺今朝眼界開。”王安石從家鄉臨川出來後,應試、爲官,還不曾有後來豐富的閱歷,初見如此浩渺江面,“始覺今朝眼界開”欣喜之情溢於言表,讚歎之言出於胸臆。登狼山,“舉首四顧,海闊天空;長嘯一聲,山鳴谷應”確使人眼界頓開,心胸豁朗。
閬苑:傳說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靈槎:古代神話中往來天上的木筏。
暫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