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 · 齊宣王見顏斶
齊宣王見顏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說
左右曰:“王,人君也
斶,人臣也
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對曰:“夫斶前爲慕勢,王前爲趨士
與使斶爲慕勢,不如使王爲趨士
”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貴乎?士貴乎?”對曰:“士貴耳,王者不貴
”王曰:“有說乎?”斶曰:“有
昔者秦攻齊,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壟五十步而樵採者,死不赦
’令曰:‘有能得齊王頭者,封萬戶侯,賜金千鎰
’由是觀之,生王之頭,曾不若死士之壟也
”宣王默然不悅
左右皆曰:“斶來,斶來!大王據千乘之地,而建千石鍾,萬石虡
天下之士,仁義皆來役處;辯士並進,莫不來語;東西南北,莫敢不服
求萬物無不備具,而百姓無不親附
今夫士之高者,乃稱匹夫;徒步而處農畝,下則鄙野、監門、閭里,士之賤也,亦甚矣!”
斶對曰:“不然
斶聞古大禹之時,諸侯萬國
何則?德厚之道,得貴士之力也
故舜起農畝,出於野鄙,而爲天子
及湯之時,諸侯三千
當今之世,南面稱寡者,乃二十四
由此觀之,非得失之策與?稍稍誅滅,滅亡無族之時,欲爲監門、閭里,安可得而有乎哉?是故《易傳》不云乎
‘居上位,未得其實,以喜其爲名者,必以驕奢爲行
據慢驕奢,則兇中之
是故無其實而喜其名者削,無德而望其福者約,無功而受其祿者辱,禍必握
’故曰:‘矜功不立,虛願不至
’此皆幸樂其名,華而無其實德者也
是以堯有九佐,舜有七友,禹有五丞,湯有三輔,自古及今而能虛成名於天下者,無有
是以君王無羞亟問,不媿下學;是故成其道德而揚功名於後世者,堯、舜、禹、湯、周文王是也
故曰:‘無形者,形之君也
無端者,事之本也
’夫上見其原,下通其流,至聖人明學,何不吉之有哉!老子曰:‘雖貴,必以賤爲本;雖高,必以下爲基
是以侯王稱孤寡不穀,是其賤必本與?’非夫孤寡者,人之困賤下位也,而侯王以自謂,豈非下人而尊貴士與?夫堯傳舜,舜傳傅禹,周成王任周公旦,而世世稱曰明主,是以明乎士之貴也
”
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聞君子之言,乃今聞細人之行,願請受爲弟子
且顏先生與寡人遊,食必太牢,出必乘車,妻子衣服麗都
”顏斶辭去曰:“夫玉生於山,制則破焉,非弗寶貴矣,然夫璞不完
士生乎鄙野,推選則祿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
斶願得歸,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靜貞正以自虞
制言者王也,盡忠直言者斶也
言要道已備矣,願得賜歸,安行而反臣之邑屋
”則再拜而辭去也
斶知足矣,歸反撲,則終身不辱也
左右曰:“王,人君也
斶,人臣也
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對曰:“夫斶前爲慕勢,王前爲趨士
與使斶爲慕勢,不如使王爲趨士
”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貴乎?士貴乎?”對曰:“士貴耳,王者不貴
”王曰:“有說乎?”斶曰:“有
昔者秦攻齊,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壟五十步而樵採者,死不赦
’令曰:‘有能得齊王頭者,封萬戶侯,賜金千鎰
’由是觀之,生王之頭,曾不若死士之壟也
”宣王默然不悅
左右皆曰:“斶來,斶來!大王據千乘之地,而建千石鍾,萬石虡
天下之士,仁義皆來役處;辯士並進,莫不來語;東西南北,莫敢不服
求萬物無不備具,而百姓無不親附
今夫士之高者,乃稱匹夫;徒步而處農畝,下則鄙野、監門、閭里,士之賤也,亦甚矣!”
斶對曰:“不然
斶聞古大禹之時,諸侯萬國
何則?德厚之道,得貴士之力也
故舜起農畝,出於野鄙,而爲天子
及湯之時,諸侯三千
當今之世,南面稱寡者,乃二十四
由此觀之,非得失之策與?稍稍誅滅,滅亡無族之時,欲爲監門、閭里,安可得而有乎哉?是故《易傳》不云乎
‘居上位,未得其實,以喜其爲名者,必以驕奢爲行
據慢驕奢,則兇中之
是故無其實而喜其名者削,無德而望其福者約,無功而受其祿者辱,禍必握
’故曰:‘矜功不立,虛願不至
’此皆幸樂其名,華而無其實德者也
是以堯有九佐,舜有七友,禹有五丞,湯有三輔,自古及今而能虛成名於天下者,無有
是以君王無羞亟問,不媿下學;是故成其道德而揚功名於後世者,堯、舜、禹、湯、周文王是也
故曰:‘無形者,形之君也
無端者,事之本也
’夫上見其原,下通其流,至聖人明學,何不吉之有哉!老子曰:‘雖貴,必以賤爲本;雖高,必以下爲基
是以侯王稱孤寡不穀,是其賤必本與?’非夫孤寡者,人之困賤下位也,而侯王以自謂,豈非下人而尊貴士與?夫堯傳舜,舜傳傅禹,周成王任周公旦,而世世稱曰明主,是以明乎士之貴也
”
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聞君子之言,乃今聞細人之行,願請受爲弟子
且顏先生與寡人遊,食必太牢,出必乘車,妻子衣服麗都
”顏斶辭去曰:“夫玉生於山,制則破焉,非弗寶貴矣,然夫璞不完
士生乎鄙野,推選則祿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
斶願得歸,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靜貞正以自虞
制言者王也,盡忠直言者斶也
言要道已備矣,願得賜歸,安行而反臣之邑屋
”則再拜而辭去也
斶知足矣,歸反撲,則終身不辱也
本文出自《戰國策·齊策四》,敘述了士人顏斶與齊宣王的對話,爭論國君與士人誰尊誰卑的問題。顏斶公開聲稱“士貴耳,王者不貴”,並用歷史事實加以證明。它充分反映了戰國時期士階層要求自身地位的提高與民主思想的擡頭。顏斶拒絕齊宣王的引誘而返璞歸真,既表現了士人不慕權勢、潔身自愛的傲氣與骨氣,也留下了古代隱士明哲保身、逃避現實的縮影。
顏斶(chù):齊國隱士。
前:到前面來。
趨士:禮賢下士。
去:距離。
柳下季:即柳下惠,姓展名禽字季,魯國賢人,居於柳下。
壟:指墳墓。
石(dàn):古代的計量單位,一百二十斤爲一石。
鍾:樂器。
簴(jù):古代懸掛樂器的架子中間的木柱。
役處:效力,供事。
無不:原作“不”,據黃丕烈《札記》補。
百姓:原作“百”,據黃丕烈《札記》補。
鄙野:鄉野。
稍稍:漸漸。
實:指居上位所應該具備的素質。
以:而。
爲名:有(居上位的)名聲。
據慢:倨慢,傲慢無禮。
約:受阻。
握:通“渥”,厚重。
九佐:九位輔佐堯治理國家的官員。
亟:數,頻繁。
無形者,形之君:無形可見的東西,是有形可見的東西的主宰。
至聖人:一本作“至聖”。
不穀:不善。用以自稱,表謙恭之意。
非:一本無此字,於文義爲順。
自取病:即自取羞辱。
細人:小人德行低下的人。
太牢:牛、羊、豬各一頭稱一太牢。
麗都:華麗。
尊遂:尊貴顯達。
自虞:即自娛,自得其樂。虞:通“娛”,歡樂。
言要道:即言之要道,指進言所應該遵循的規則(亦即上文的“盡忠直言”)。
撲:此字誤,應作“樸”或“璞”。反樸或反璞,均指捨棄富貴華麗而返歸素樸真純。
齊宣王召見顏斶,說:“顏斶上前來!”顏斶也說:“大王上前來!”宣王很不高興。左右近臣說:“大王是人君,顏斶(你)是人臣。大王說‘顏斶上前來’,(你)也說‘大王上前來’,(這樣)可以嗎?”顏斶回答說:“我上前是趨炎附勢,大王上前是禮賢下士。與其讓我趨炎附勢,不如讓大王禮賢下士。”宣王生氣地變了臉色說:“王尊貴,還是士尊貴?”(顏斶)回答說:“士尊貴,王不尊貴。”宣王不說話,很不高興。
左右近臣說:“大王擁有千乘大國的土地,天下的士人,仁義者都來到齊國,甘心爲大王服務,四方諸侯沒有誰敢不服從(大王)。現在士人中那些高尚的人,也就被稱作匹夫,(以)平民(身份)居住在鄉間(而已)。士人這樣下賤呀,也真是夠可以了。”
顏斶回答說:“不對。我聽說上古大禹之時,諸侯國有上萬個。什麼原因呢?(他們治國)賢能的原因,是得力於重用士人。到了商湯時代,諸侯(尚存)三千。到了現在,面向南方稱王的,才二十四位(諸侯)。由此看來,(難道)不是(由於)政策的得失(造成的)嗎?因此《易傳》不是說嗎:‘國君在統治地位,(卻)沒有那種實際的(才德),喜歡(追求)那種虛名的(人),必然用傲慢奢侈(的舉動)行事。傲慢奢侈,那麼災禍就會隨之而來。因此君主不以多次向別人請教爲羞恥,不以向地位低微的人學習爲愧疚。以此成就他的道德,在後世揚名立功的,堯、舜、禹、湯、周文王(都)是這樣的人。(若能)向上看清事物的本源,向下通曉事物的流變,至聖者懂得(該)學些什麼,(那還會)有什麼不吉祥的事情呢?老子說:‘雖然貴,一定以賤爲根本;雖然高,一定以下爲基礎。因此諸侯君主自稱爲孤、寡,這大概是(因爲他們懂得)賤一定是(貴的)根本(的道理)吧。’(他們)並不是那種孤寡的人,(孤寡是指)生活困窘、地位卑微,諸侯君主(卻)用(這些稱呼)自稱,難道不是(謙居於)別人之下,把士人看得很尊貴(的做法)嗎?堯傳位給舜,舜傳位給禹,周成王任用周公旦,世世代代稱(他們是)賢明的君主,這是因爲(他們)明白士人是可貴的。”
宣王說:“唉呀!君子怎麼能侮慢呢,我是自找不痛快呀!到現在(我才)聽到了君子的高論。希望您收下(我)做學生。”顏斶辭謝,(要)離開,說:“玉生在山中,(一經)雕琢就破壞(本色)了,不是(經過雕琢就)不寶貴了,但是那璞玉(就)不(再有本真的)完美了。士人生在偏僻鄉野,(一經)推舉選拔就享有祿位了,不是(享有祿位就)不尊貴顯達了,但是(他的)身體和精神(就)不(再)完整獨立。發號施令的是大王,竭盡忠心直言進諫的是顏斶。(我)闡述主要的意見已經很詳盡了,希望您能允許我回去。”於是(顏斶)行再拜禮辭謝離去。
君子說:“顏斶可算知足的人了,他保持淳樸的本性,這樣終身也不會受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