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仙 · 和葉仲洽賦羊桃
憶醉三山芳樹下,幾曾風韻忘懷
黃金顏色五花開
味如廬橘熟
貴似茘枝來
聞道商山餘四老,橘中自釀秋醅
試呼名品細推排
重重香肺腑,偏殢聖賢杯
這是一首詠物詞,是吟詠羊桃的。羊桃又名五棱子,爲福建特産,和龍眼、橄欖、菩提果等齊名,七八月熟,味酸而有韻。此詞便圍繞羊桃這些特點展開描敍。詞的上片寫羊桃的産地及其特點。開頭二句寫産地。但作者沒直説,而是采用追憶的方式,言其在三山(今福州)芳樹下,飲美酒品羊桃,其風味之美一直讓他難以忘懷。這兩句詞旣寫出了羊桃風韻之美,又巧妙地點出它是福建特産,爲後邊的敍寫創造了良好條件。「黃金」三句寫羊桃的特點與身價。言羊桃花其色金黃瓣五出;其味微酸,如成熟的盧橘,味道絶美;其身價之名貴,和荔枝不相上下。可見羊桃色、味俱佳,爲水果之珍品,異常名貴。下片寫其他果品。故「聞道」二句另辟新意,言其聽人説過橘中可容四老,在其果中釀造秋酒。用傳説的故事,寫橘汁味美如酒。「試呼」三句寫橘之外的名貴果品。言把名貴果品都取來,仔細加以考校、品評,每種果品的「腑臟」裏都香香甜甜,爲何偏要爲酒所纏繞?「聖賢杯」三字和「憶醉」二字相照應,説明無須醉酒自娛,品味羊桃之類的名貴果品,也照樣令人陶醉,用委婉方式再次敍寫羊桃韻味之美,圓滿地結住了全詞。
臨江仙:詞牌名,原是唐教坊曲,後用作詞牌。《樂章集》入「仙呂調」,《張子野詞》入「高平調」,元高拭詞注「南呂調」。李煜詞名《謝新恩》。賀鑄詞有「人歸落雁後」句,名《雁後歸》。韓淲詞有「羅帳畫屛新夢悄」句,名《畫屛春》。李清照詞有「庭院深深深幾許」句,名《庭院深深》。《臨江仙》源起頗多歧説。南宋黃昇《花菴詞選》注,「唐詞多緣題所賦,《臨江仙》之言水仙,亦其一也。」明董逢元《唐詞紀》認爲,此調「多賦水媛江妃」,即多爲詠水中的女神。調名本意即詠臨江憑弔水仙女神。近代學者任半塘先生據敦煌詞有句云「岸闊臨江底見沙」謂詞意涉及臨江。「臨」本意是俯身看物;臨江而看的自是水仙。但中國歷代所祭的水仙幷不确定。像東漢·袁康、呉平《越絶書》所記的春秋呉國功勛伍子胥受讒而死成爲長江水仙,東晉·王嘉《拾遺記》稱戰國楚大夫屈原爲湘江水仙。此外,還有琴高、郭璞、陶峴(xiàn)各爲不同水仙的記載。另外,投湘江而死的舜之二妃、三國魏曹植筆下的洛河女神,都是人們祭祀的對象。按《臨江仙》調起於唐時,惟以前後段起句、結句辨體,其前後兩起句七字、兩結句七字者,以和凝詞爲主,無別家可校。其前後兩起句七字、兩結句四字、五字者,以張泌詞爲主,而以牛希濟詞之起句用韻、李煜詞之前後換韻、顧夐(xiòng)詞之結句添字類列。其前後兩起句俱六字、兩結俱五字兩句者,以徐昌圖詞爲主,而以向子諲(yīn)詞之第四句減字類列。其前後兩起句俱七字、兩結俱五字兩句者,以賀鑄詞爲主,而以晏幾道詞之第二句添字、馮延巳詞之前後換韻、後段第四句減字、王觀詞之後段第四句減字類列。蓋詞譜專主辨體,原以創始之詞、正體者列前,減字、添字者列後,茲從體製編次,稍詮世代,故不能仍按字數多寡也。他調準此。雙調小令,五十八字,上下闋各三平韻。約有三格,第三格增二字。此調唱時音節需流麗諧婉,聲情掩抑。柳永演爲慢曲,《樂章集》又有七十四字一體,九十三字一體,汲古閣本俱刻《臨江仙》,今照《花草粹編》校定,一作《臨江仙引》,一作《臨江仙慢》。 葉仲洽:名籍事歷均未詳。《陳克齋集·卷十四》有「和葉仲洽喜雨」詩,與此詞語意相參詳,知其亦爲信州人。 羊桃: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果》:「五梭子,形甚詭異。瓣五出,如田家碌(liù)碡(zhou)狀,味酸,久嚼微甘,閩中謂之羊桃。」南宋·張世南《游宦紀聞》:「閩中嘉果,荔枝、龍眼、橄欖之外,……果中又有黃淡子、金斗子、菩提果、羊桃,皆他處所無。」《竹窗雜録》:「三山羊桃,七八月熟,味酸而有韻。」 三山:福州城內有越王山、九仙山、烏石山,故郡有三山之名。宋·曾鞏《道山亭記》:「城中凡有三山,東曰九仙,西曰閩山,北曰越王,故郡有三山之名。」 荔枝來:《新唐書·卷七十六·楊貴妃傳》:「玄宗貴妃楊氏,隋梁郡通守汪四世孫。……妃嗜荔支,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走數千里,味未變已至京師。」唐·杜牧《過華清宮絶句三首·其一》:「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聞道商山餘四老,橘中自釀秋醅」句:唐·牛僧孺《玄怪録·卷三·巴邛人》:「有巴邛人,不知姓名,家有橘園。因霜後諸橘盡收,餘有兩大橘,如三斗盎。巴人異之,即令攀橘下,輕重亦如常橘。剖開,每橘有二老叟,鬢眉皤然,肌體紅潤,皆相對象戲,身長尺餘,談笑自若,剖開後亦不驚怖,但相與決賭。決賭訖,一叟曰:『君輸我海上龍王第七女髲(bì)髮十兩、智瓊額黃十二枝、紫絹帔一副、絳臺山霞寶散二庾、瀛洲玉塵九斛、阿母療髓凝酒四鍾、阿母女態盈娘子躋虛龍縞襪八緉,後日於王先生青城草堂還我耳。』又有一叟曰:『王先生許來,竟待不得,橘中之樂,不減商山,但不得深根固蒂,爲愚人摘下耳。』又一叟曰:『僕饑矣,須龍根脯食之。』即於袖中抽出一草根,方圓徑寸,形狀宛轉如龍,毫釐罔不周悉,因削食之,隨削隨滿。食訖,以水噀之,化爲一龍,四叟共乘之,足下泄泄雲起。須臾,風雨晦冥,不知所在。巴人相傳云:『百五十年來如此,似在陳隋之間,但不知的年號耳。』」 推排:考較、評定之意。 肺腑:四卷本丁集作「腑臟」。 聖賢杯:酒醉之隱語。《三國志·卷二十七·〈魏志·徐邈傳〉》:「徐邈字景山,燕國薊人也。太祖平河朔,召爲丞相軍謀掾,試守奉高令,入爲東曹議令史。魏國初建,爲尚書郎。時科禁酒,而邈私飲至於沈醉。校事趙達問以曹事,邈曰:『中聖人。』達白之太祖,太祖甚怒。度遼將軍鮮于輔進曰:『平日醉客謂酒清者爲聖人,濁者爲賢人,邈性脩慎,偶醉言耳。』竟坐得免刑。後領隴西太守,轉爲南安。文帝踐阼,歷譙相,平陽、安平太守,潁川典農中郎將,所在著稱,賜爵關內侯。車駕幸許昌,問邈曰:『頗復中聖人不?』邈對曰:『昔子反斃於穀陽,御叔罰於飲酒,臣嗜同二子,不能自懲,時復中之。然宿瘤以醜見傳,而臣以醉見識。』帝大笑,顧左右曰:『名不虛立。』遷撫軍大將軍軍師。」唐·歐陽詢《藝文類聚·卷七十二〈食物部·酒〉》:「《魏略》曰『大祖禁酒,而人竊飲之,故難言酒,以白酒爲賢者,清酒爲聖人。』」
暫無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0s
Copyright ©2022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