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英臺近 · 綠楊堤
綠楊堤,青草渡
花片水流去
百舌聲中,喚起海棠睡
斷腸幾點愁紅,啼痕猶在,多應怨、夜來風雨
別情苦
馬蹄踏遍長亭,歸期又成誤
簾卷青樓,回首在何處
畫梁燕子雙雙,能言能語,不解說、相思一句
花片水流去
百舌聲中,喚起海棠睡
斷腸幾點愁紅,啼痕猶在,多應怨、夜來風雨
別情苦
馬蹄踏遍長亭,歸期又成誤
簾卷青樓,回首在何處
畫梁燕子雙雙,能言能語,不解說、相思一句
本詞恰似上篇《祝英臺近·晚春》的姊妹篇。一代青樓女子立言,思客外遊子;一代客外遊子立言,念青樓舊侶。兩詞構思也極相仿。上闋寫流水落花春去。起筆人在堤岸渡口,暗寓思歸之意,以下傷春情懷皆由「斷腸」、「愁紅」、「啼痕」、「應怨」等字面透出。下闋明寫思歸懷人,意分三層:歸期又誤;青樓不見;怨及雙燕。此詞與上篇並讀,正是「閨中風暖,陌上草薰」(江淹《別賦》)兩地相思之意。
海棠睡:宋僧惠洪《冷齋夜話·卷一·詩本出處》:「東坡作《海棠》詩曰:『只恐夜深花睡去,更燒銀燭照紅妝。』事見《太真外傳》,曰:『上皇(唐明皇)登沈香亭,詔太真妃子。妃於時卯醉未醒,命(高)力士從侍兒扶掖而至。妃子醉顏殘妝,鬢亂釵橫,不能再拜。上皇笑曰:「是豈妃子醉,真海棠睡未足耳。」』」這是「海棠春睡」典故的由來。典故流傳後,蘇東坡據所寫的《海棠》詩:「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廊。衹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進一步把「海棠春睡」人格化了。
歸期:歸來的日期。唐·李商隱《夜雨寄北》詩:「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暫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