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 · 聞李正之茶馬訃音
欲行且起行,欲坐重來坐
坐坐行行有倦時,更枕閒書臥
病是近來身,嬾是從前我
靜掃瓢泉竹樹陰,且恁隨緣過
坐坐行行有倦時,更枕閒書臥
病是近來身,嬾是從前我
靜掃瓢泉竹樹陰,且恁隨緣過
暫無
李正之:南宋·王明清撰《玉照新誌·卷四》:「紹興乙卯,張(孝祥)安國爲右史,明清與仲信兄、鄭舉善、郭世禎 從范、李大正 正之、李泳 子永多館於安國家。春日,諸友同遊西湖。至普安寺,於窗戸間得玉釵半股、靑蚨半文,想是遊人歡洽所分授,偶遺之者。各賦詩以紀其事,歸錄示安國,(安國)云:『我當爲諸公考校之。』明清云:『淒涼寶鈿初分際,愁絶清光欲破時。』安國云:『仲信宜在第一。』俯仰今十年矣,主賓之人,俱爲泉下之塵,明清獨存於世,追懷如夢,黯而記之。」知李正之名大正,與李子永諸人同爲張孝祥(安國)之客。《建安縣志·卷六·人物志》:「李大正字正之,乾道中尉遂昌,去會稽令,念遂民不忘,求知其邑事。旣至,判滯案,均賦稅。淳熙中由提點知南安軍,理賦稅,計利害,皆窮源剔末,所蒞事判決如流,毫髮快人心。」李氏仕歷《建安縣志》所載過簡,據《宋會要輯稿》、《建炎以來朝野雜記》、韓南澗《膽泉銘》及范成大《壺天觀》題名所載,李氏於乾道中及淳熙中,曾兩度任江淮、荊浙、福建、廣南路提點坑冶鑄錢公事(采銅鑄錢),其後又任利州路提刑及四川都大茶馬各官。據趙蕃《淳熙稿》及韓元吉《南澗甲乙稿》中與李氏往還各詩文觀之,李氏當時亦寓居信州,故與信州諸人過往均繁,友誼均深。坑冶司分設饒、贛二州,而信州在其時爲產銅主要地區,故李氏身任泉使而常駐信州。又宋·彭龜年《止棠集·卷十三·迎李泉使啓》:「擢從輔郡,出擁軺封。……恭惟某官文出胸中之渾厚,學非紙上之拘攣。視天下事,無煩簡劇易之不周;置諸公間,以獻納論思而甚允。嘗締班於九寺,旋分節於三官。人皆惜施設之未充,士已知經畫之已立。」
茶馬訃(fù)音:據《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及《宋會要輯稿》參互推考,李正之由利州路提點刑獄改任茶馬提舉,其事當在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宋·韓南澗《澗泉集·卷九·李正之丈提刑挽詩》中「猶記登龍日,分明捉月仙。精神超物表,才術本天然。符節多遺愛,璽書行九遷。豈期歸蜀道,乃爾閟重泉。耆舊今零落,風流近所無。歌詩到元白,字畫逼歐虞。爲約言猶在,收書德不孤。階庭知有子,慶澤自相符。」諸語,是李氏之卒,乃在茶馬任滿東歸途中,至晚當在紹熙元年(公元1190年)。但本詞語意,似非追悼之作。訃音,某人去世的消息。
瓢泉:《鉛(yán)山縣志》:「瓢泉在縣東二十五里,辛棄疾得而名之。其一規圓如臼,其一直規如瓢。周圍皆石徑,廣四尺許,水從半山噴下,流入臼中,而後入瓢,其水澄渟(tíng)。可鑑。」按:據《鉛(yán)山志》,期思渡亦在縣東二十五里,則瓢泉者當即稼軒訪泉於期思村所得之周氏泉也。宋·韓淲《瓢泉》詩:「鑿石爲瓢意若何,泉聲流出又風波。我來石上弄泉水,祇道稀顔情味多。」
暫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