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樂 · 賦梅雪
怪底寒梅,一枝雪裏,直恁愁絶
問訊無言,依稀似妬,天上飛英白
江山一夜,瓊瑤萬頃,此段如何妬得
細看來,風流添得,自家越樣標格
晩來樓上,對花臨鏡,學作半粧宮額
著意爭妍,那知卻有,人妬花顏色
無情休問,許多般事,且自訪梅踏雪
待行過溪橋,夜半更邀素月
問訊無言,依稀似妬,天上飛英白
江山一夜,瓊瑤萬頃,此段如何妬得
細看來,風流添得,自家越樣標格
晩來樓上,對花臨鏡,學作半粧宮額
著意爭妍,那知卻有,人妬花顏色
無情休問,許多般事,且自訪梅踏雪
待行過溪橋,夜半更邀素月
暫無
永遇樂(lè):詞牌名。南宋·周草窗《天基節樂次》:「樂奏夾鐘宮,第五盞,觱篥(bì lì)起《永遇樂慢》。」此調有平韻、仄韻兩體。仄韻者始自北宋,《樂章集》注「林鐘商」。晁無咎詞名《消息》,自注「越調」。淸·毛稚黃《塡詞名解》云:「《永遇樂》,歇拍調也。唐杜秘書工小詞,鄰家有小女名酥香,凡才人歌曲悉能吟諷,尤喜杜詞,遂成逾墻之好。後爲僕所訴,杜竟流河朔。臨行,述《永遇樂》詞決別,女持紙三唱而死。第未知此調,創自杜與否。」所引故事不可考;大抵創自唐之中葉。明末淸初·萬紅友《詞律》引晁無咎《消息》注云:「自過腔,卽越調《永遇樂》。」是此詞又爲越調也。茲以蘇、辛詞爲準。一百四字,前後闋各四仄韻。平韻者始自南宋,陳允平創爲之。
直恁:王詔校刊本及《六十家詞》本倶作「只恁」。
江山:王詔校刊本及《六十家詞》本倶作「江上」。
此段:宋人常語,猶言「此」。如楊誠齋《釣雪舟中霜夜望月》詩:「更約梅花作渠伴,中秋不是欠此段。」陸放翁《書適》詩:「此段家風君試看,京塵撲帽獨何歟。」《讀道書》詩:「安得葛與陶,相從明此段。」
晩來:四巻本丁集作「曉來」。
半粧:《南史·巻十二·〈后妃列傳·梁元帝徐妃傳〉》:「元帝徐妃諱昭佩,東海郯人也。……妃無容質,不見禮,帝三二年一入房。妃以帝眇一目,毎知帝將至,必為半面粧以俟,帝見則大怒而出。」
宮額:廣信書院本、王詔校刊本及《六十家詞》本倶脫「宮」字,玆從四巻本丁集及四印齋本。《太平御覽·巻三十·〈時序部十五·人日〉》:「《雜五行書》曰:『宋武帝女壽陽公主,人日臥於含章殿簷下,梅花落公主額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幾時。經三日洗之,乃落。宮女奇其異,競效之,今梅花粧是也。』」
暫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