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龍吟 · 用瓢泉韻戲陳仁和,兼簡諸葛元亮,且督和詞
被公驚倒瓢泉,倒流三峽詞源瀉
長安紙貴,流傳一字,千金爭舍
割肉懷歸,先生自笑,又何廉也
但銜杯莫問:「人間豈有,如孺子、長貧者
」
誰識稼軒心事,似風乎、舞雩之下
回頭落日,蒼茫萬里,塵埃野馬
更想隆中,臥龍千尺,高吟纔罷
倩何人與問:「雷鳴瓦釜,甚黃鐘啞
」
長安紙貴,流傳一字,千金爭舍
割肉懷歸,先生自笑,又何廉也
但銜杯莫問:「人間豈有,如孺子、長貧者
」
誰識稼軒心事,似風乎、舞雩之下
回頭落日,蒼茫萬里,塵埃野馬
更想隆中,臥龍千尺,高吟纔罷
倩何人與問:「雷鳴瓦釜,甚黃鐘啞
」
暫無
瓢泉:《鉛山縣志》:「瓢泉在縣東二十五里,辛棄疾得而名之。其一規圓如臼,其一直規如瓢。周圍皆石徑,廣四尺許,水從半山噴下,流入臼中,而後入瓢,其水澄渟(tíng)可鑑。」按:據《鉛山志》,期思渡亦在縣東二十五里,則瓢泉者當即稼軒訪泉於期思村所得之周氏泉也。宋·韓淲《瓢泉》詩:「鑿石爲瓢意若何,泉聲流出又風波。我來石上弄泉水,祇道稀顔情味多。」
陳仁和:稼軒之《永遇樂·送陳仁和自便東歸》,四卷本乙集題作「送陳光宗知縣」,是陳氏必曾作縣令於仁和,而光宗則其字也。南宋·陳傅良、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卷二十九·人物類四·科名》載:「陳德明,字光宗,寧德人。」爲隆興元年木待問榜進士及第。清·陸增祥《八瓊室金石補正·卷一一六》載袁説友《吳下同年會》詩小序云:「説友繆司(憲)畿(甸),適遇提舉郎中(詹)元善年兄持節倉事,相與思念同年之在吳門者凡數人,……迺以紹熙改元之五日會於姑蘇臺,……説友遂賦唐律一章稍紀其事,抑以爲異日佳話云。同集:成仲鄰,……趙景安,……期不至者:章仲濟,……陳光宗。」其下備載諸同年和詩。陳光宗和章之署名爲「三山 陳德明」。查詹元善即詹體仁,《宋史》本傳謂係建寧 浦城人,登隆興元年進士第。從知與光宗爲同年。趙景安即撰《雲麓漫鈔》之趙彥衛,蓋與陳均寓居於吳中者,故稼軒和陳之《江神子》中有「吳霜」及「姑蘇臺」等句。《皇宋中興兩朝聖政·卷六十三》載一事云:「淳熙十三年冬十月,仁和知縣陳德明坐贜污不法,免眞決,刺面配信州。其元舉主葉翥、齊慶胄、郭棣各貶秩三等。」據知光宗即必陳德明之字。《咸淳臨安志》所載南宋一代仁和縣令極詳備,惟均不載其到任及去職之年月。陳德明名列陳鞏之後,而陳鞏則在《名宦傳》中載有簡歷云:「陳鞏,簡齋之孫,淳熙十一年爲仁和令,以能稱。……」另據周必大《省齋文稿·卷十八·跋陳去非帖》有云:「陳公之子本之藏手澤甚富,……本之之子仁和宰□復示此軸。」下署「淳熙丙年二月十三日」。頗似其時陳鞏尙在仁和任上者。若然,則二陳之交代最早應爲淳熙十三年春夏間。而是年十月陳德明即失官謫居信州,則其任仁和縣令最多不過半年。陳氏和袁説友詩云:「舊交牢落寸心違,門掩蒼苔省見稀。幸遇星郎分刺舉,忝聯桂籍得歸依。公方闊步鳴先路,我獨冥行怨落暉。遙想登臺高會處,應憐烏鵲正南飛。」蓋自信上歸吳中後即家居終其身矣。
諸葛元亮:事歷未詳。
倒流三峽詞源瀉:唐·杜甫《醉歌行》:「詞源倒流三峽水,筆陣獨埽千人軍。」
長安紙貴:《晉書·卷九十二·〈文苑·左思傳〉》:「左思,字太沖,齊國 臨淄人也。……造《齊都賦》,一年乃成。復欲賦三都,……遂構思十年,門庭籓溷(hùn)籬笆和廁所,皆著筆紙,遇得一句,即便疏之。……及賦成,時人未之重。……安定 皇甫謐有高譽,思造而示之。謐稱善,爲其賦序。張載爲注《魏都》,劉逵注《吳》《蜀》而序之,……於是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爲之紙貴。」
「割肉懷歸,先生自笑,又何廉也。」:《漢書·卷六十五·東方朔傳》:「伏日,詔賜從官肉。大官丞日晏下來,朔獨拔劍割肉,謂其同官曰:『伏日當蚤歸,請受賜。』即懷肉去。大官奏之,朔入,上曰:『昨賜肉,不待詔,以劍割肉而去之,何也?』朔免冠謝。上曰:『先生起,自責也!』朔再拜曰:『朔來!朔來!受賜不待詔,何無禮也!拔劍割肉,壹何壯也!割之不多,又何廉也!歸遺細君,又何仁也!』上笑曰:『使先生自責,迺反自譽!』復賜酒一石,肉百斤,歸遺細君。」又何廉也:四卷本丁集此句下注文「渠坐事失官」,廣信書院本無。
「人間豈有,如孺子、長貧者。」:陳平字孺子。《史記·卷五十六·陳丞相世家》:「及平長,可娶妻,富人莫肯與者,貧者平亦恥之。久之,戶牖富人有張負,張負女孫五嫁而夫輒死,人莫敢娶。平欲得之。……(張負)謂其子仲曰:『吾欲以女孫予陳平。』張仲曰:『平貧,不事事,一縣中盡笑其所爲,獨奈何予女乎?』負曰:『人固有好美如陳平而長貧賤者乎?』卒與女。」
風乎、舞雩:《論語·先進》:「浴乎沂,風乎舞雩(yú),詠而歸。」
塵埃野馬:空中遊氣浮動,遠望狀似奔馬,故名。語出《莊子·卷一·〈內篇·逍遙遊〉》:「野馬也,塵埃也,是物之以息相吹也。」注「此言靑春之時,陽氣發動,遙望藪澤之中,猶如奔馬,故謂之『野馬』也。揚土曰『塵』,塵之細者曰『埃』。」
「更想隆中,臥龍千尺,高吟纔罷。」:後漢末,諸葛亮於隆中山畔結草廬,隱居其中。好爲《梁父吟》,時人稱爲臥龍。《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諸葛亮傳〉》:「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人也。……亮躬畊隴畝,好爲《梁父吟》。……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注引《襄陽記》:「劉備訪世事於司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備問為誰,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
與問:意即「爲問」。
「雷鳴瓦釜,甚黃鐘啞。」句:《楚辭·卜居》:「世溷(hùn)濁而不清,蟬翼為重,千鈞為輕; 黃鐘毀棄,瓦釜雷鳴; 讒人高張,賢士無名。 吁嗟默默兮,誰知吾之廉貞!」
暫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