鷓鴣天 · 尋菊花無有,戲作
掩鼻人間臭腐塲,古來惟有酒偏香
自從來往雲煙畔,直到而今歌舞忙
呼老伴,共秋光
黃花何事避重陽
要知爛熳開時節,直待西風一夜霜
辛稼軒的詞,大多卽景抒情、詠物言志,他的這首《鷓鴣天》也不例外。自從南歸之後,他本希望能得到南宋政權的重用,報效國家,恢復中原,展露才幹,但沒想到他的這些志向不僅未能實現,反而遭姦臣讒害,落得被迫過上閑居生活。他雖寄情山水,但仍時常流露出一股憤憤不平之氣。此詞雖題爲《尋菊花無有,戲作》,但整箇上闋都未直接接觸題目,衹是憤世嫉俗之情的抒發;就是下闋,對題目説來,也衹是點到而已。 此詞上闋開頭兩句:「掩鼻人間臭腐塲,古今惟有酒偏香。」仿佛憑空而來,卻又發自心靈深處,是飽經風霜,到過了廟堂官塲、都會邊疆,目睹了官塲醜惡之後的十分痛苦的總結和極端厭惡的心態。在辛稼軒的仕途生涯中,他看慣了當時投降派掌權,正人君子遭受打擊,狗苟蠅營的小人氣焰囂張,故斥官塲爲「臭腐塲」,實在是再恰當不過了。「掩鼻」二字,本於《孟子·離婁下》的「西子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充分展示了詞人自己品格的高潔和對醜惡的厭惡。正因爲面對的是「臭腐塲」,所以「惟有酒偏香」。「酒」之「偏香」,不在於它的味,而在於它能「解憂」。「惟有酒偏香」,言外之意是説除酒以外,一切都是「臭腐」的。「人間」與「古今」連用,即空間與時間結合,橫與縱交織,意謂不僅眼前的「人間」是「臭腐塲」,「惟有酒偏香」,而且從古到今,莫不如此。接著「自從來住雲煙畔,直到而今歌舞忙。」兩句,情調一轉,由對「人間」深深的厭惡,變爲對山林隱居生活的由衷的喜悅,前後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雲煙畔」,指詞人閑居的鉛山鄉間別墅。這裏依山臨水,雲烟縹緲,如世外桃源。「歌舞忙」,寫詞人閑適瀟灑的生活和志得意滿的情愫。他在閑居鉛山時所作的詞,多有類似語句。 上闋敍寫人間是「臭腐塲」,詞人欲遠務之,從而爲下闋「尋菊花」作了鋪墊。下闋「呼老伴,共秋光。黃花何處避重陽?」轉入正題。前兩句點「尋菊花」,後一句明「不見」。「老伴」,據另一闋《鷓鴣天·翰墨諸公久擅塲》的題目可知,當爲「吳子似諸友」。「共秋光」,共享秋光。古人多用「秋光」來表現菊花。如杜甫《課伐木》詩説:「秋光近靑岑,季月當泛菊。」張孝祥《鷓鴣天》詞説:「一種濃華別樣妝,畱連春色到秋光。解將天上千年艷,翻作人間九月黃。」因而「共秋光」,即隱含了「尋菊花」之意。「黃花」,即菊花。「重陽」,即農歷九月初九,古人常在這天登高賞菊。結尾兩句:「要知爛熳開時節,直待秋風一夜霜。」是説菊花的開放,還得等待颳一陣秋風,落一夜嚴霜。這衹是字面意思,實際是贊美菊花不趨炎附勢而傲霜凌寒的品格。贊美菊花的這一品格,也是表明作者的品格。 通觀全篇,這首詞雖寫法不合常規,但作者本意不在按題作文,而在藉題發揮,表現他憤世的情懷和如菊的品格。
鷓鴣天:詞牌名。又名《思佳客》、《醉梅花》、《翦朝霞》、《驪歌一疊》等。雙調,五十五字,平韻。或説調名取自唐·鄭嵎「春遊鷄鹿塞,家在鷓鴣天」詩句。然唐、五代詞中無此調。調始見於宋代宋祁之作。 「掩鼻人間臭腐塲」句:《孟子·離婁》:「孟子曰:『西子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雖有惡人,齋戒沐浴,則可以祀上帝。』」《莊子·卷二十二·〈外篇·知北遊〉》:「故萬物一也。是其所美者爲神奇,其所惡者爲臭腐。臭腐復化爲神奇,神奇復化爲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氣耳。』聖人故貴一。」 古來:王詔校刊本及四印齋本作「古今」。 來往:四卷本丙集作「歸住」。 何處:四卷本丙集作「何事」。
暫無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0s
Copyright ©2022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