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山潭作
垂釣坐盤石,水清心亦閒
魚行潭樹下,猿掛島藤間
遊女昔解佩,傳聞於此山
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還
魚行潭樹下,猿掛島藤間
遊女昔解佩,傳聞於此山
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還
這首詩中寫了清、閒,從神寄遊女、歸舟放歌的情境中,體現了詩人心境的悠閒、清靜、曠達、淡泊。整首詩有動有靜,沖淡之風,顯隱於動靜之中。
萬山:在襄陽西北,漢水南岸,又名漢皋山,襄陽名勝,晉·杜預刻二碑記功,“一沉萬山之下,一立峴山之上”(《晉書·杜預傳》),則萬山潭,即其沉碑處。又有神女解佩的傳說。孟浩然常遊此地,這首於此得題。
磐石:大石。
亦:一作“益”。
行:一作“遊”。
遊女昔解佩:據《列仙傳》載,江妃二神女嚐出遊江漢之濱,逢鄭交甫,交甫見而悅之,因請其配飾,二女遂手解佩與之,交甫受而懷之,去數十步,佩與二女俱不見。
沿月:月下順流行船。
棹歌:鼓棹而歌。樂府有《棹歌行》。
我坐在潭邊的石上垂釣,水清澈心境因此而悠閒。
魚兒在樹陰下游來游去,猿猴掛在枝上嬉戲打鬧。
神女以玉佩相贈的故事,傳說就發生在這座萬山。
我既然無緣有如此奇遇,乘月色唱着歌蕩槳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