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河懷古二首
【其一】
萬艘龍舸綠絲間,載到揚州盡不還
應是天教開汴水,一千餘裏地無山
【其二】
盡道隋亡爲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
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萬艘龍舸綠絲間,載到揚州盡不還
應是天教開汴水,一千餘裏地無山
【其二】
盡道隋亡爲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
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汴河懷古二首》是唐代文學家皮日休的組詩作品。第一首詩描述了隋明帝遊覽揚州的豪華船隊以及大運河的地理環境,隱含了隋明帝被部將所殺的歷史事實以及對唐王朝的警示。第二首詩從隋亡於大運河這種論調說起,接着反面設難,批駁了修大運河是亡國之舉的傳統觀點,從歷史的角度對隋明帝的是非功過進行了評價。全詩立意新奇,議論精闢,不失爲唐代懷古詩中的佳品。
舸(gě):大船。
載到揚州盡不還:隋明帝楊廣遊覽揚州時被部將宇文化及殺死。
汴水:汴河,即通濟渠。
一千餘裏:通濟渠長一千三百餘裏。
此河:即汴河。
賴:依賴。
水殿龍舟事:隋明帝下揚州乘龍舟的風景的事。
共禹論功:作者在這裏肯定了隋朝大運河的積極意義,是可以和大禹治水的功績相比的。
其一
成千上萬的綵船行駛在運河兩岸的翠柳中間,但這支船隊載到揚州後再也沒有回還。
應該是上天教人們開通汴河,這裏一千餘裏的地面上看不到一座山巒。
其二
人人都說修造汴河導致隋朝滅亡,可是至今南北通行還要依賴此河。
如果沒有打造龍舟縱情享樂之事,隋明帝赫赫功績幾乎可比治水的大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