舂陵行
軍國多所需,切責在有司
有司臨郡縣,刑法競欲施
供給豈不憂,徵斂又可悲
州小經亂亡,遺人實困疲
大鄉無十家,大族命單羸
朝餐是草根,暮食仍木皮
出言氣欲絕,意速行步遲
追呼尚不忍,況乃鞭撲之
郭亭傳急符,來往跡相追
更無寬大恩,但有迫促期
欲令鬻兒女,言發恐亂隨
悉使索其家,而又無生資
聽彼道路言,怨傷誰復知
去冬山賊來,殺奪幾無遺
所願見王官,撫養以惠慈
奈何重驅逐,不使存活爲
安人天子命,符節我所持
州縣忽亂亡,得罪復是誰
逋緩違詔令,蒙責固其宜
前賢重守分,惡以禍福移
亦云貴守官,不愛能適時
顧惟孱弱者,正直當不虧
何人採國風,吾欲獻此辭
有司臨郡縣,刑法競欲施
供給豈不憂,徵斂又可悲
州小經亂亡,遺人實困疲
大鄉無十家,大族命單羸
朝餐是草根,暮食仍木皮
出言氣欲絕,意速行步遲
追呼尚不忍,況乃鞭撲之
郭亭傳急符,來往跡相追
更無寬大恩,但有迫促期
欲令鬻兒女,言發恐亂隨
悉使索其家,而又無生資
聽彼道路言,怨傷誰復知
去冬山賊來,殺奪幾無遺
所願見王官,撫養以惠慈
奈何重驅逐,不使存活爲
安人天子命,符節我所持
州縣忽亂亡,得罪復是誰
逋緩違詔令,蒙責固其宜
前賢重守分,惡以禍福移
亦云貴守官,不愛能適時
顧惟孱弱者,正直當不虧
何人採國風,吾欲獻此辭
《舂陵行》是唐代詩人元結的作品。此詩先概括敘述了賦稅繁雜,官吏嚴刑催逼的情況,勾勒出廣闊的社會背景;再細緻描寫具體的催租場景,描述了百姓困苦不堪的處境;後寫詩人在催徵賦稅時的思想活動。全詩反映了當時時期苦難的現實,表現了詩人對人民的悲慘生活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語言質樸,感情抒發曲折細膩,淋漓盡致,詩人的剛直正義之氣溢於言表。
癸卯:公元763年(唐代宗廣德元年)。
漫叟:元結的號。
不勝:受不了。
到官:到任。
於戲:嘆詞。
悉:粑全部。
欲焉忖:想怎麼。
罪戾:罪狀。
守官:堅守官員的本分。
國家因戰事不斷,軍事上需要大量財物,這些財物需要專門負責的官員到地方去徵收。他們到達郡縣後,競相嚴刑征斂。然而百姓的供給能力的有限的,這大大超過其所能承受限度的橫徵暴斂,怎麼不讓有良知的官員爲之傷悲?道州本來地方就小,經過盜賊的屠殺洗劫後,剩下的人口實在是太窮困疲敝了。一個較大的鄉里,人口不過十戶,原來的那些大族早已變得人丁稀少,且羸瘦不堪。人們早上吃樹根,晚上嚼樹皮,餓得連說話都有氣無力,像快走力又不足,所以步履蹣跚,讓人不忍目睹。面對老百姓的這種悽慘狀況,我連去追問一下都不忍心,更何況鞭打他們來征斂呢?但是前來催逼賦稅的文書和官吏往來不斷,且十分緊急。他們絲毫不顧百姓死活,只是一個勁兒地催我嚴格限期完成徵收任務。我深感無可奈何,讓老百姓賣兒賣女來抵賦稅吧,恐怕話還沒有說完,就會引起暴亂。派人到百姓家中去搜索一通吧,可他們本來就什麼也沒有。聽聽那百姓們的陳述吧,他們的怨傷有誰能理解呢?“去年冬天‘西原蠻’侵犯道州月餘,燒殺擄掠,人口和財物差不多都快被殺掠和掃蕩一空了。我們希望朝廷官吏能施以恩惠、加以安撫,誰料他們只知道橫徵暴斂,竟使我們無法活下去了。”皇上讓我做這個州的刺史,是讓我安撫百姓。如果因橫徵暴斂而使百姓流亡甚至暴亂,那是誰的罪過呢?當然如果我因爲違反上面的命令而讓百姓緩交賦稅,蒙受責問也是應該的。前代的賢人重視爲官要堅守安撫百姓、爲民做主的本分,反對因考慮個人的利益得失而改變這一原則。考慮到百姓的困苦不幸,我願意選擇不虧良知的正直之道。如果有誰奉皇上之命來採集民間歌謠,我願意把這首詩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