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風 · 邶風 · 新臺
新臺有泚,河水瀰瀰
燕婉之求,蘧篨不鮮
新臺有灑,河水浼浼
燕婉之求,蘧篨不殄
魚網之設,鴻則離之
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燕婉之求,蘧篨不鮮
新臺有灑,河水浼浼
燕婉之求,蘧篨不殄
魚網之設,鴻則離之
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國風·邶風·新臺》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歷代學者一般認爲這是民眾諷刺衛宣公劫奪兒媳姜氏(宣姜)的詩歌,後世因此而用「新臺」以喩不正當的翁媳關係。全詩三章,每章四句。前兩章疊詠,每章前二句是興語,但興中有賦;第三章用比法,表現女主人公新婚生活出現的反差。三章各後兩句均以理想和現實的相悖,構成異常強烈的對比,反襯出女主人公鬱積已久的怨憤之情。
邶(bèi):中國周代諸侯國名,地在今河南省湯陰縣東南。
新臺:臺名,衛宣公爲納宣姜所築,故址在今山東省甄城縣黃河北岸。臺:臺基,宮基,新建的房子。
有:語助詞,做形容詞詞頭,無實義。
有泚(cǐ):鮮明的樣子。
河:指黃河。
瀰瀰(mí mí):水盛大的樣子。
燕婉:指夫婦和好。燕,安;婉,順。
蘧篨(qú chú):不能俯者。古代鐘鼓架下獸形的柎,其獸似豕,蹲其後足,以前足據持其身,仰首不能俯視。喩身有殘疾不能俯視之人,此處譏諷衛宣公年老體衰腰脊僵硬狀。一説指癩蛤蟆一類的東西。
鮮(xiǎn):少,指年少。一説善。
有灑(cuǐ):高峻的樣子。
浼(měi)浼:水盛大的樣子。
殄(tiǎn):通「腆」,豐厚,美好。
設:設置。
鴻:蛤蟆,一説大雁。
離:離開。一説離,通「麗」,附著,遭遇。一説離,通「罹」,遭受,遭遇,這裏指落網。
戚施(yì):蟾蜍,蛤蟆,其四足據地,無須,不能仰視,喩貌醜駝背之人。
新臺明麗又輝煌,河水洋洋東流淌。本想嫁個如意郎,卻是醜得蛤蟆樣。
新臺高大又壯麗,河水漫漫東流去。本想嫁個如意郎,卻是醜得不成樣。
設好魚網把魚捕,沒想蛤蟆網中游。本想嫁個如意郎,得到卻是如此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