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鐘山記
《水經》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
」酈元以爲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
是説也,人常疑之
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於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桴止響騰,餘韻徐歇
自以爲得之矣
然是説也,余尤疑之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
元豐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鐃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箜箜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暮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絶壁下
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雲霄間;又有若老人咳且笑於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
」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噌洪如鐘鼓不絶,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焉,涵澹澎湃而爲此也
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款坎鏜嗒之聲,與向噌洪者相應,如樂作焉
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洪者,周景王之無射也;款坎鏜嗒者,魏莊子之的、歌鐘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絶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爲得其實,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鐘山記》是北宋文學家蘇東坡於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遊石鐘山後所寫的一篇考察性的遊記。文章通過記敘對石鐘山得名由來的探究,強調要正確判斷一件事物,必須要深入實際,認真調查。
石鐘山,在江西湖口鄱陽湖東岸,有南、北二山,在縣城南邊的叫上鐘山,在縣城北邊的叫下鐘山。明清時有人認爲蘇軾關於石鐘山得名由來的説法也是錯誤的,正确的説法是:「蓋全山皆空,如鐘覆地,故得鐘名。」今人經過考察,認爲石鐘山之所以得名,是因爲它具有鐘之「聲」,又具有鐘之「形」。 彭蠡:鄱陽湖的又一名稱。 酈元:即酈道元,《水經注》的作者。 鼓:振動。 搏:擊,拍。 洪鐘:大鐘。 是説:這箇説法。 磬(qìng):古代打擊樂器,形狀像曲尺,用玉或石製成。 李渤:唐朝洛陽人,寫過一篇《辨石鐘山記》。 遺蹤:舊址,陳迹。這裏指所在地。 南聲函胡:南邊(那座山石)的聲音重濁而模糊。函胡,通「含糊」。 北音清越:北邊(那座山石)的聲音清脆而響亮。越,高揚。 桴(fú)止響騰:鼓槌停止了(敲擊),聲音還在傳播。騰,傳播。 餘韻徐歇:餘音慢慢消失。韻,這裏指聲音。徐,慢。 得之:找到了這箇(原因)。之,指石鐘山命名的原因。 尤:更加。 鏗(kēng)然:敲擊金石所發出的響亮的聲音。 所在皆是:到處都(是)這樣。是,這樣。 元豐:宋神宗的年號。 六月丁丑:農歷六月初九。 齊安:在今湖北黃州。 臨汝:即汝州(今河南臨汝)。 赴:這裏是赴任、就職的意思。 湖口:今江西湖口。 硿(kōng)硿焉:硿硿地(發出響聲)。焉,相當於「然」。 莫(mù)夜:晚上。莫,通「暮」。 森然:形容繁密直立。 搏人:捉人,打人。 栖鶻(hú):宿巢的老鷹。鶻,鷹的一種。 磔(zhé)磔:鳥鳴聲。 鸛鶴:水鳥名,似鶴而頂不紅,頸和嘴都比鶴長。 心動:這裏是心驚的意思。 噌吰(chēnghóng):這裏形容鐘聲洪亮。 舟人:船夫。 罅(xià):裂縫。 涵澹澎湃:波浪激蕩。涵澹,水波動蕩。澎湃,波浪相激。 爲此:形成這種聲音。 中流:水流的中心。 空中:中間是空的。 竅:窟窿。 窾(kuǎn)坎鏜(táng)鞳(tà):窾坎,擊物聲。鏜鞳,鐘鼓聲。 汝識(zhì)之乎:你知道那些(典故)嗎?識,知道。 周景王之無射(yì):《國語》記載,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鑄成「無射」鐘。 魏莊子之歌鐘:《左傳》記載,魯襄公十一年(前561)鄭人以歌鐘和其他樂器獻給晉侯,晉侯分一半賜給晉大夫魏絳。莊子,魏絳的謚號。歌鐘,古樂器。 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人(稱這山爲「石鐘山」)沒有欺騙我啊!不余欺,就是「不欺余」。 臆斷:根據主觀猜測來判斷。臆,胸。 殆:大槪。 終:終究。 漁工水師:漁人(和)船工。 言:指用文字表述、記載。 此世所以不傳也:這(就是)世上沒有流傳下來(石鐘山得名由來)的緣故。 陋者:淺陋的人。 以斧斤考擊而求之:用斧頭敲打石頭的辦法來尋求(石鐘山得名的)原因。考,敲擊。 實:指事情的眞相。
暫無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0s
Copyright ©2022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