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 · 第三十二品 · 应化非真分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一切都在变化,因此一切都不真实,这就是「应化非真」。佛最后念四句偈语,是对《金刚经》义理的概括总结。总之一切「有为法」即一切红尘万象,如梦幻,如泡影,如露水,如闪电,都是转瞬即逝,也就是标目所谓「应化非真」,一切都是变化不居的,是不真实的。你懂得了这一点,你就看开了,你也就觉悟了,你就要修行,要向众生讲解这个道理,你就不再被世俗的功名利禄等所迷惑纠缠,你就不是一个心心念念只想到自己的自私的人和可怜的人,而是一个菩萨,一个佛了。菩萨和佛并不是神,而是每一个觉悟了的人。所以对佛的庄严身相也要破除,所谓不可以身相见如来。树下诞生佛和须菩提通过对话讲解《金刚经》的方法是旋立旋破,讲究「扫除」,从各个角度打破人的执著心,阐明万法皆空。但他们同时强调不能因此执著于「空」和「无」,因为执著于空和无就使空和无成了一种新的「有」,这就着了「空相」,仍然不能解脱,也就是说,「有为法」不能执著,「无为法」也不能执著。所以经文中也有不少对「无为法」的破除,所谓不住「非相」,不住「断灭相」。这就是所谓不沉顽空,不堕偏枯,不落两边。这样,佛教特别是其中的禅宗,既说万法皆空,但又并不完全否定现实,说万法都是变动不居的,但万法还是存在的,因此又强调要获得觉悟不能离开现实的一切琐细事故,说一切烦恼皆是菩提,一切世法皆是佛法,说平常心是道,吃饭穿衣就是修行。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觉悟了道理后要从自己做起,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菩萨心:菩提旧译为道,新译为觉,就是觉悟的意思。菩提心就是萌生了向佛觉悟的心思、念头。 如如不动:佛教术语,指达到了觉悟的境界。 有为法:有所作为就有因缘结果,佛教认为这样就永远牵连不绝,无法觉悟,所以有为法就是指红尘世界的一切思想感情言语行为。 如是观:像这样看。 优婆塞、优婆夷:梵语,指在家修行的居士,男的叫优婆塞,女的叫优婆夷。
须菩提,如果有人,以充满无量数世界的七宝来布施。又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发心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的话,实践此经,甚至只用四句偈语来实践、读诵,为他人演说,他的福德胜过七宝布施。那么,如何为他人演说呢?应无所住而演说,如如而不动。因为任何一切可以证取,可以说明的都是有为法,而有为法都如同梦幻泡影,本来不可取不可说,又如同水露,如同闪电,虽然呈现过,瞬间消失,不可取不可说,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听佛所说,大家都很欢喜,并且信受奉行。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0s
Copyright ©2022 中华诗词网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