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十九首 · 驅車上東門
驅車上東門,遙望郭北墓。
白楊何蕭蕭,松柏夾廣路。
下有陳死人,杳杳即長暮。
潛寐黃泉下,千載永不寤。
浩浩陰陽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
萬歲更相送,賢聖莫能度。
服食求神仙,多爲藥所誤。
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
此詩用直抒胸臆的形式,表現了東漢末年大動亂時期一部分生活充裕、但在政治上找不到出路的知識分子的悲涼迷茫,表達了對黑暗社會的批判。
上東門:洛陽城東面三門最北頭的門。
郭北:城北。
洛陽城北的北邙山上,古多陵墓。
白楊、松柏:古代多在墓上種植白楊、鬆、柏等樹木,作爲標誌。
陳死人:久死的人。
陳,久。
杳杳:幽暗貌。
即:就,猶言“身臨”。
長暮:長夜。
這句是說,人死後葬入墳墓,就如同永遠處在黑夜裏。
潛寐:深眠。
寤(wù):醒。
浩浩:流貌。
陰陽:古人以春夏爲陽,秋冬爲陰。
這句是說歲月的推移,就像江河一樣浩浩東流,無窮無盡。
年命:猶言“壽命”。
忽:匆遽貌。
寄:旅居。
這兩句是說人的壽命短促。
在道家經典中,這是個比喻,比喻生是暫時的,就像旅途反歸家鄉;而道是永恆的,就像自己家。
道家認爲天地萬物不過是一氣之轉變,氣聚而生,氣散而死。
故《屍子》引《老萊子》說:“人生天地之間,寄也。
寄者,同歸也。
古者謂死人爲歸人,其生也存,其死也亡,人生也少矣,而歲往之亦速矣。
”;列子說:“死之與生,一往一反,故死於是者,安知不生於彼”;《莊子》說:“生死修短,豈能強求?予惡乎知悅生之非惑邪?予惡乎知惡死之非弱喪而不知歸者邪?予惡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蘄生乎”。
有的學者認爲這些是佛教的輪迴思想。
實際上,這種說法旨在論證道家的生死齊一,屬於“齊物”思想,與《莊子·知北遊篇》所說的“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相似,道家生化說屬於純粹的萬物生化論,不帶有任何宗教色彩。
更:更迭。
萬歲:猶言“自古”。
這句是說自古至今,生死更迭,一代送走一代。
度:過也,猶言“超越”。
這句是說聖賢也無法超越“生必有死”這一規律。
被:同“披”。
這四句是說,服丹藥,求神仙,也沒法長生不死,還不如飲美酒,穿綢緞,圖個眼前快活。
車到洛陽城東門,遙望邙山累累墳。
墓道蕭蕭白楊聲,松柏夾路氣陰森。
墓裏縱橫久死人,如墮暗夜永不明。
默默長臥黃泉下,千年萬年永不醒。
四時運行無停歇,命如朝露短時盡。
人生匆促如寄宿,壽命怎有金石堅?
自古生死相更替,聖賢難過生死關。
服食丹藥想成仙,常被丹藥來欺騙。
不如尋歡飲美酒,穿綢着錦樂眼前。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4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