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出北郭门行
驾出北郭门,马樊不肯驰。
下车步踟蹰,仰折枯杨枝。
顾闻丘林中,噭噭有悲啼。
借问啼者出,“何为乃如斯?”
“亲母舍我殁,后母憎孤儿。
”
饥寒无衣食,举动鞭捶施。
骨消肌肉尽,体若枯树皮。
藏我空室中,父还不能知。
上冢察故处,存亡永别离。
亲母何可见,泪下声正嘶。
弃我于此间,穷厄岂有赀?”
传告后代人,以此为明规。
下车步踟蹰,仰折枯杨枝。
顾闻丘林中,噭噭有悲啼。
借问啼者出,“何为乃如斯?”
“亲母舍我殁,后母憎孤儿。
”
饥寒无衣食,举动鞭捶施。
骨消肌肉尽,体若枯树皮。
藏我空室中,父还不能知。
上冢察故处,存亡永别离。
亲母何可见,泪下声正嘶。
弃我于此间,穷厄岂有赀?”
传告后代人,以此为明规。
《驾出北郭门行》是一首叙事诗,写孤儿受后母虐待哭诉于生母墓前之事,反映孤儿的悲惨遭遇。
开头四句,诗人用第一人称作为旁观者的身分出现,以示事件的真实性。
马的反常已暗示出环境的异常。
这四句是个引子,交代了事情发生的地点,同时也提起了一个悬念。
“顾闻”四句引出事件。
这是事件的开端,写得很有层次,先闻哭声,再见其人,未知原因,故发疑问。
由此引出孤儿诉说原委,也是诗的主要部分。
紧接十四句是诗的主要部分,可分为两层意思。
前八句是诉说后母虐待的情景,真是字字血,声声泪。
后六句写孤儿哭诉情状,读者似乎可以看到,孤儿已在生与死的十字路口徘徊,如果不能继续忍受虐待,就只有追求生母于地下,其它道路是没有的。
这一大段写得如泣如诉,真情毕露,舒缓而有致,质直而可信,千载之下,犹使人读之而不能不为之凄怆泪下。
最后两句是尾声,诗人又以第一人称出来说话,规劝后代人以此为教训,不要虐待孤儿,以此点明诗人写作宗旨。
这种形式对后来的乐府诗特别是中唐时代的新乐府有明显的影响。
全诗结构完整,层次井然,文字质朴,风格沉郁。
开头四句,诗人用第一人称作为旁观者的身分出现,以示事件的真实性。
马的反常已暗示出环境的异常。
这四句是个引子,交代了事情发生的地点,同时也提起了一个悬念。
“顾闻”四句引出事件。
这是事件的开端,写得很有层次,先闻哭声,再见其人,未知原因,故发疑问。
由此引出孤儿诉说原委,也是诗的主要部分。
紧接十四句是诗的主要部分,可分为两层意思。
前八句是诉说后母虐待的情景,真是字字血,声声泪。
后六句写孤儿哭诉情状,读者似乎可以看到,孤儿已在生与死的十字路口徘徊,如果不能继续忍受虐待,就只有追求生母于地下,其它道路是没有的。
这一大段写得如泣如诉,真情毕露,舒缓而有致,质直而可信,千载之下,犹使人读之而不能不为之凄怆泪下。
最后两句是尾声,诗人又以第一人称出来说话,规劝后代人以此为教训,不要虐待孤儿,以此点明诗人写作宗旨。
这种形式对后来的乐府诗特别是中唐时代的新乐府有明显的影响。
全诗结构完整,层次井然,文字质朴,风格沉郁。
驾出北郭门行:属“杂曲歌辞”。
该诗写孤儿受后母虐待的痛苦。
北郭门:城的北门。
郭,外城。
古代坟墓多在城北郊。
樊:樊篱,引申为羁绊。
又,指马止步不前。
《说文·双部》:“樊,褭不行也騺。
”
踟蹰(chí chú):迟疑不前貌。
噭(jiào)噭:哭声。
“借问啼者出”句:正在打听时,啼哭的人便从丘林中出来。
出,一作“云”,又作“谁”。
“何为乃如斯?”句:作者的问话。
斯,这样。
舍:舍弃。
殁(mò):死亡。
“亲母”以下十四句:为孤儿的答话。
举动:动辄。
鞭捶施:用鞭子、木棍抽打。
捶,木棍;施,加此指加于身上。
“上冢察故处”句:到墓地察看母亲的坟墓。
冢,墓地;故处,指孤儿母亲的坟。
嘶:嘶哑。
穷厄:贫穷困苦。
赀(zī):限量。
一说同"资",财富。
“传告后代人,以此为明规”句:作者劝诫世人的话。
明规,显明的前鉴。
该诗写孤儿受后母虐待的痛苦。
北郭门:城的北门。
郭,外城。
古代坟墓多在城北郊。
樊:樊篱,引申为羁绊。
又,指马止步不前。
《说文·双部》:“樊,褭不行也騺。
”
踟蹰(chí chú):迟疑不前貌。
噭(jiào)噭:哭声。
“借问啼者出”句:正在打听时,啼哭的人便从丘林中出来。
出,一作“云”,又作“谁”。
“何为乃如斯?”句:作者的问话。
斯,这样。
舍:舍弃。
殁(mò):死亡。
“亲母”以下十四句:为孤儿的答话。
举动:动辄。
鞭捶施:用鞭子、木棍抽打。
捶,木棍;施,加此指加于身上。
“上冢察故处”句:到墓地察看母亲的坟墓。
冢,墓地;故处,指孤儿母亲的坟。
嘶:嘶哑。
穷厄:贫穷困苦。
赀(zī):限量。
一说同"资",财富。
“传告后代人,以此为明规”句:作者劝诫世人的话。
明规,显明的前鉴。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