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武皇帝讳裕,字德舆,小名寄奴,彭城县绥舆里人,汉高帝弟楚元王交之后也。
交生红懿侯富,富生宗正辟强,辟强生阳城缪侯德,德生阳城节侯安民,安民生阳城釐侯庆忌,庆忌生阳城肃侯岑,岑生宗正平,平生东武城令某,某生东莱太守景,景生明经洽,洽生博士弘,弘生琅邪都尉悝,悝生魏定襄太守某,某生邪城令亮,亮生晋北平太守膺,膺生相国掾熙,熙生开封令旭孙,旭孙生混,始过江,居晋陵郡丹徒县之京口里,官至武原令。
混生东安太守靖,靖生郡功曹翘,是为皇考。
高祖以晋哀帝兴宁元年岁次癸亥三月壬寅夜生。
及长,身长七尺六寸,风骨奇特。
家贫,有大志,不治廉隅。
事继母以孝谨称。
初为冠军孙无终司马。
安帝隆安三年十一月,妖贼孙恩作乱于会稽,晋朝卫将军谢琰、前将军刘牢之东讨。
牢之请高祖参府军事。
十二月,牢之至吴,而贼缘道屯结,牢之命高祖与数十人,觇贼远近。
会遇贼至,众数千人,高祖便进与战。
所将人多死,而战意方厉,手奋长刀,所杀伤甚众。
牢之子敬宣疑高祖淹久,恐为贼所困,乃轻骑寻之。
既而众骑并至,贼乃奔退,斩获千余人,推锋而进,平山阴,恩遁还入海。
四年五月,恩复入会稽,杀卫将军谢琰。
十一月,刘牢之复率众东征,恩退走。
牢之屯上虞,使高祖戍句章城。
句章城既卑小,战士不盈数百人。
高祖常被坚执锐,为士卒先,每战辄摧锋陷阵,贼乃退还浃口。
于时东伐诸帅,御军无律,士卒暴掠,甚为百姓所苦。
唯高祖法令明整,所至莫不亲赖焉。
五年春,孙恩频攻句章,高祖屡摧破之,恩复走入海。
三月,恩北出海盐,高祖追而翼之,筑城于海盐故治。
贼日来攻城,城内兵力甚弱,高祖乃选敢死之士数百人,咸脱甲胄,执短兵,并鼓噪而出。
贼震惧夺气,因其惧而奔之,并弃甲散走,斩其大帅姚盛。
虽连战克胜,然众寡不敌,高祖独深虑之。
一夜,偃旗匿众,若已遁者。
明晨开门,使羸疾数人登城。
贼遥问刘讳所在,曰“夜已走矣”贼信之,乃率众大上。
高祖乘其懈怠,奋击,大破之。
恩知城不可下,乃进向沪渎。
高祖复弃城追之。
海盐令鲍陋遣子嗣之以吴兵一千,请为前驱。
高祖曰“贼兵甚精,吴人不习战。
若前驱失利,必败我军,可在后为声援”不从。
是夜,高祖多设伏兵,兼置旗鼓,然一处不过数人。
明日,贼率众万余迎战。
前驱既交,诸伏皆出,举旗鸣鼓。
贼谓四面有军,乃退。
嗣之追奔,为贼所没。
高祖且战且退,贼盛,所领死伤且尽。
高祖虑不免,至向伏兵处,乃止,令左右脱取死人衣。
贼谓当走反停,疑犹有伏。
高祖因呼更战,气色甚
交生红懿侯富,富生宗正辟强,辟强生阳城缪侯德,德生阳城节侯安民,安民生阳城釐侯庆忌,庆忌生阳城肃侯岑,岑生宗正平,平生东武城令某,某生东莱太守景,景生明经洽,洽生博士弘,弘生琅邪都尉悝,悝生魏定襄太守某,某生邪城令亮,亮生晋北平太守膺,膺生相国掾熙,熙生开封令旭孙,旭孙生混,始过江,居晋陵郡丹徒县之京口里,官至武原令。
混生东安太守靖,靖生郡功曹翘,是为皇考。
高祖以晋哀帝兴宁元年岁次癸亥三月壬寅夜生。
及长,身长七尺六寸,风骨奇特。
家贫,有大志,不治廉隅。
事继母以孝谨称。
初为冠军孙无终司马。
安帝隆安三年十一月,妖贼孙恩作乱于会稽,晋朝卫将军谢琰、前将军刘牢之东讨。
牢之请高祖参府军事。
十二月,牢之至吴,而贼缘道屯结,牢之命高祖与数十人,觇贼远近。
会遇贼至,众数千人,高祖便进与战。
所将人多死,而战意方厉,手奋长刀,所杀伤甚众。
牢之子敬宣疑高祖淹久,恐为贼所困,乃轻骑寻之。
既而众骑并至,贼乃奔退,斩获千余人,推锋而进,平山阴,恩遁还入海。
四年五月,恩复入会稽,杀卫将军谢琰。
十一月,刘牢之复率众东征,恩退走。
牢之屯上虞,使高祖戍句章城。
句章城既卑小,战士不盈数百人。
高祖常被坚执锐,为士卒先,每战辄摧锋陷阵,贼乃退还浃口。
于时东伐诸帅,御军无律,士卒暴掠,甚为百姓所苦。
唯高祖法令明整,所至莫不亲赖焉。
五年春,孙恩频攻句章,高祖屡摧破之,恩复走入海。
三月,恩北出海盐,高祖追而翼之,筑城于海盐故治。
贼日来攻城,城内兵力甚弱,高祖乃选敢死之士数百人,咸脱甲胄,执短兵,并鼓噪而出。
贼震惧夺气,因其惧而奔之,并弃甲散走,斩其大帅姚盛。
虽连战克胜,然众寡不敌,高祖独深虑之。
一夜,偃旗匿众,若已遁者。
明晨开门,使羸疾数人登城。
贼遥问刘讳所在,曰“夜已走矣”贼信之,乃率众大上。
高祖乘其懈怠,奋击,大破之。
恩知城不可下,乃进向沪渎。
高祖复弃城追之。
海盐令鲍陋遣子嗣之以吴兵一千,请为前驱。
高祖曰“贼兵甚精,吴人不习战。
若前驱失利,必败我军,可在后为声援”不从。
是夜,高祖多设伏兵,兼置旗鼓,然一处不过数人。
明日,贼率众万余迎战。
前驱既交,诸伏皆出,举旗鸣鼓。
贼谓四面有军,乃退。
嗣之追奔,为贼所没。
高祖且战且退,贼盛,所领死伤且尽。
高祖虑不免,至向伏兵处,乃止,令左右脱取死人衣。
贼谓当走反停,疑犹有伏。
高祖因呼更战,气色甚
世祖孝武皇帝讳骏,字休龙,小字道民,文帝第三子也。
元嘉七年秋八月庚午生。
十二年,立为武陵王,食邑二千户。
十六年,都督湘州诸军事、征虏将军、湘州刺史,领石头戍事。
十七年,迁使持节、都督南豫豫司雍并五州诸军事、南豫州刺史,将军如故,犹戍石头。
二十一年,加督秦州,进号抚军将军。
明年,徙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荆州之襄阳竟陵南阳顺阳新野随六郡诸军事、宁蛮校尉、雍州刺史,持节、将军如故。
自晋氏江左以来,襄阳未有皇子重镇,时太祖欲经略关、河,故有此授。
寻给鼓吹一部。
二十五年,改授都督南兖徐兖青冀幽六州豫州之梁郡诸军事、安北将军、徐州刺史,持节如故,北镇彭城。
寻领兖州刺史。
始兴王浚为南兖州,上解督南兖。
二十七年,坐汝阳战败,降号镇军将军。
又以索虏南侵,降为北中郎将。
二十八年,进督南兖州、南兖州刺史,当镇山阳。
寻迁都督江州荆州之江夏豫州之西阳晋熙新蔡四郡诸军事、南中郎将、江州刺史,持节如故。
时缘江蛮为寇,太祖遣太子步兵校尉沈庆之等伐之,使上总统众军。
三十年正月,上出次西阳之五洲。
会元凶弑逆,以上为征南将军,加散骑常侍。
上率众入讨,荆州刺史南谯王义宣、雍州刺史臧质并举义兵。
四月辛酉,上次溧洲。
癸亥,冠军将军柳元景前锋至新亭,修建营垒。
甲子,贼劭亲率众攻元景,大败退走。
丙寅,上次江宁。
丁卯,大将军江夏王义恭来奔,奉表上尊号。
戊辰,上至于新亭。
己巳,即皇帝位,大赦天下,文武赐爵一等,从军者二等。
赃污清议,悉皆荡除。
高年、鳏寡、孤幼、六疾不能自存,人赐谷五斛。
逋租宿债勿复收。
长徒之身,优量降宥。
崇改太祖号谥。
以大将军江夏王义恭为太尉、录尚书六条事、南徐州刺史。
庚午,以荆州刺史南谯王义宣为中书监、丞相、录尚书六条事、扬州刺史。
安东将军随王诞为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荆州刺史。
雍州刺史臧质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江州刺史。
征虏将军沈庆之为领军将军。
抚军将军、兖冀二州刺史萧思话为尚书左仆射。
壬申,以征虏将军王僧达为尚书右仆射。
改新亭为中兴亭。
五月甲戌,辅国将军申坦克京城。
乙亥,辅国将军朱修之克东府。
丙子,克定京邑。
劭及始兴王浚诸同逆,并伏诛。
庚辰,诏曰“天步艰难,国道用否,虽基构永固,而气数时愆。
朕以眇身,奄承皇业,奉寻历命,鉴寐震怀。
万邦风政,人治之本,感念陵替,若疚在心。
可分遣大使巡省方俗”是日解严。
辛巳,车驾幸东府城。
甲申,尊所生路淑媛为皇太后。
乙酉,立妃王氏为皇后。
戊子,以左卫将军柳元
元嘉七年秋八月庚午生。
十二年,立为武陵王,食邑二千户。
十六年,都督湘州诸军事、征虏将军、湘州刺史,领石头戍事。
十七年,迁使持节、都督南豫豫司雍并五州诸军事、南豫州刺史,将军如故,犹戍石头。
二十一年,加督秦州,进号抚军将军。
明年,徙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荆州之襄阳竟陵南阳顺阳新野随六郡诸军事、宁蛮校尉、雍州刺史,持节、将军如故。
自晋氏江左以来,襄阳未有皇子重镇,时太祖欲经略关、河,故有此授。
寻给鼓吹一部。
二十五年,改授都督南兖徐兖青冀幽六州豫州之梁郡诸军事、安北将军、徐州刺史,持节如故,北镇彭城。
寻领兖州刺史。
始兴王浚为南兖州,上解督南兖。
二十七年,坐汝阳战败,降号镇军将军。
又以索虏南侵,降为北中郎将。
二十八年,进督南兖州、南兖州刺史,当镇山阳。
寻迁都督江州荆州之江夏豫州之西阳晋熙新蔡四郡诸军事、南中郎将、江州刺史,持节如故。
时缘江蛮为寇,太祖遣太子步兵校尉沈庆之等伐之,使上总统众军。
三十年正月,上出次西阳之五洲。
会元凶弑逆,以上为征南将军,加散骑常侍。
上率众入讨,荆州刺史南谯王义宣、雍州刺史臧质并举义兵。
四月辛酉,上次溧洲。
癸亥,冠军将军柳元景前锋至新亭,修建营垒。
甲子,贼劭亲率众攻元景,大败退走。
丙寅,上次江宁。
丁卯,大将军江夏王义恭来奔,奉表上尊号。
戊辰,上至于新亭。
己巳,即皇帝位,大赦天下,文武赐爵一等,从军者二等。
赃污清议,悉皆荡除。
高年、鳏寡、孤幼、六疾不能自存,人赐谷五斛。
逋租宿债勿复收。
长徒之身,优量降宥。
崇改太祖号谥。
以大将军江夏王义恭为太尉、录尚书六条事、南徐州刺史。
庚午,以荆州刺史南谯王义宣为中书监、丞相、录尚书六条事、扬州刺史。
安东将军随王诞为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荆州刺史。
雍州刺史臧质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江州刺史。
征虏将军沈庆之为领军将军。
抚军将军、兖冀二州刺史萧思话为尚书左仆射。
壬申,以征虏将军王僧达为尚书右仆射。
改新亭为中兴亭。
五月甲戌,辅国将军申坦克京城。
乙亥,辅国将军朱修之克东府。
丙子,克定京邑。
劭及始兴王浚诸同逆,并伏诛。
庚辰,诏曰“天步艰难,国道用否,虽基构永固,而气数时愆。
朕以眇身,奄承皇业,奉寻历命,鉴寐震怀。
万邦风政,人治之本,感念陵替,若疚在心。
可分遣大使巡省方俗”是日解严。
辛巳,车驾幸东府城。
甲申,尊所生路淑媛为皇太后。
乙酉,立妃王氏为皇后。
戊子,以左卫将军柳元
太祖文皇帝讳义隆,小字车儿,武帝第三子也。
晋安帝义熙三年,生于京口。
卢循之难,上年四岁,高祖使谘议参军刘粹辅上镇京城。
十一年,封彭城县公。
高祖伐羌至彭城,将进路,板上行冠军将军留守。
晋朝加授使持节、监徐兖青冀四州诸军事、徐州刺史,将军如故。
关中平定,高祖还彭城,又授监司州豫州之淮西兖州之陈留诸军事、前将军、司州刺史,持节如故,将镇洛阳。
仍改授都督荆益宁雍梁秦六州豫州之河南广平扬州之义成松滋四郡诸军事、西中郎将、荆州刺史,持节如故。
永初元年,封宜都王,食邑三千户。
进督北秦,并前七州。
进号镇西将军,给鼓吹一部。
又进督湘州,是岁入朝,时年十四。
长七尺五寸,博涉经史,善隶书。
景平二年七月中,少帝废。
百官备法驾奉迎,入奉皇统。
行台至江陵,进玺绂。
侍中臣琇、散骑常侍臣嶷之、中书监尚书令护军将军建城县公臣亮、左卫将军臣景仁、给事中游击将军龙乡县侯臣隆、越骑校尉都亭侯臣纲、给事黄门侍郎臣孔璩之、散骑侍郎臣刘思考、员外散骑侍郎臣潘盛、中书侍郎臣何尚之、羽林监封阳县开国侯臣萧思话、长兼尚书左丞德阳县侯臣孙康、吏部郎中骑都尉臣张茂度、仪曹郎中臣徐长琳、仓部郎中臣庾俊之、都官郎中臣袁洵等上表曰“臣闻否泰相革,数穷则变,天道所以不謟,卜世所以灵长。
乃者运距陵夷,王室艰晦,九服之命,靡所适归。
高祖之业,将坠于地。
赖基厚德深,人神同奖,社稷以宁,有生获乂。
伏惟陛下君德自然,圣明在御,孝悌著于家邦,风猷宣于蕃牧。
是以征祥杂沓,符瑞辉。
宗庙神灵,乃眷西顾。
万邦黎献,望景托生。
臣等忝荷朝列,豫充将命,复集休明之运,再睹太平之业。
行台至止,瞻望城阙,不胜喜说凫藻之情,谨诣门拜表以闻”上答曰“皇运艰弊,数钟屯夷,仰惟崇基,感寻国故,永慕厥躬,悲慨交集。
赖七百祚永,股肱忠贤,故能休否以泰,天人式序。
猥以不德,谬降大命,顾己兢悸,何以克堪。
辄当暂归朝庭,展哀陵寝,并与贤彦申写所怀。
望体其心,勿为辞费”府州佐史并称臣,请题枿诸门,一依宫省,上不许。
甲戌,发江陵。
八月丙申,车驾至京城。
丁酉,谒初宁陵,还于中堂即皇帝位。
元嘉元年秋八月丁酉,大赦天下,改景平二年为元嘉元年。
文武赐位二等,逋租宿债勿复收。
庚子,以行抚军将军、荆州刺史谢晦为抚军将军、荆州刺史。
癸卯,司空、录尚书事、扬州刺史徐羡之进位司徒,卫将军、江州刺史王弘进位司空,中书监、护军将军傅亮加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抚军将军、荆州刺史谢晦进号卫将
晋安帝义熙三年,生于京口。
卢循之难,上年四岁,高祖使谘议参军刘粹辅上镇京城。
十一年,封彭城县公。
高祖伐羌至彭城,将进路,板上行冠军将军留守。
晋朝加授使持节、监徐兖青冀四州诸军事、徐州刺史,将军如故。
关中平定,高祖还彭城,又授监司州豫州之淮西兖州之陈留诸军事、前将军、司州刺史,持节如故,将镇洛阳。
仍改授都督荆益宁雍梁秦六州豫州之河南广平扬州之义成松滋四郡诸军事、西中郎将、荆州刺史,持节如故。
永初元年,封宜都王,食邑三千户。
进督北秦,并前七州。
进号镇西将军,给鼓吹一部。
又进督湘州,是岁入朝,时年十四。
长七尺五寸,博涉经史,善隶书。
景平二年七月中,少帝废。
百官备法驾奉迎,入奉皇统。
行台至江陵,进玺绂。
侍中臣琇、散骑常侍臣嶷之、中书监尚书令护军将军建城县公臣亮、左卫将军臣景仁、给事中游击将军龙乡县侯臣隆、越骑校尉都亭侯臣纲、给事黄门侍郎臣孔璩之、散骑侍郎臣刘思考、员外散骑侍郎臣潘盛、中书侍郎臣何尚之、羽林监封阳县开国侯臣萧思话、长兼尚书左丞德阳县侯臣孙康、吏部郎中骑都尉臣张茂度、仪曹郎中臣徐长琳、仓部郎中臣庾俊之、都官郎中臣袁洵等上表曰“臣闻否泰相革,数穷则变,天道所以不謟,卜世所以灵长。
乃者运距陵夷,王室艰晦,九服之命,靡所适归。
高祖之业,将坠于地。
赖基厚德深,人神同奖,社稷以宁,有生获乂。
伏惟陛下君德自然,圣明在御,孝悌著于家邦,风猷宣于蕃牧。
是以征祥杂沓,符瑞辉。
宗庙神灵,乃眷西顾。
万邦黎献,望景托生。
臣等忝荷朝列,豫充将命,复集休明之运,再睹太平之业。
行台至止,瞻望城阙,不胜喜说凫藻之情,谨诣门拜表以闻”上答曰“皇运艰弊,数钟屯夷,仰惟崇基,感寻国故,永慕厥躬,悲慨交集。
赖七百祚永,股肱忠贤,故能休否以泰,天人式序。
猥以不德,谬降大命,顾己兢悸,何以克堪。
辄当暂归朝庭,展哀陵寝,并与贤彦申写所怀。
望体其心,勿为辞费”府州佐史并称臣,请题枿诸门,一依宫省,上不许。
甲戌,发江陵。
八月丙申,车驾至京城。
丁酉,谒初宁陵,还于中堂即皇帝位。
元嘉元年秋八月丁酉,大赦天下,改景平二年为元嘉元年。
文武赐位二等,逋租宿债勿复收。
庚子,以行抚军将军、荆州刺史谢晦为抚军将军、荆州刺史。
癸卯,司空、录尚书事、扬州刺史徐羡之进位司徒,卫将军、江州刺史王弘进位司空,中书监、护军将军傅亮加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抚军将军、荆州刺史谢晦进号卫将
上元庚辰甲子纪首至太甲元年癸亥,三千五百二十三年,至元嘉二十年癸未,五千七百三年,算外。
元法,三千六百四十八。
章岁,十九。
纪法,六百八。
章月,二百三十五。
纪月,七千五百二十。
章闰,七。
纪日,二十二万二千七十。
度分,七十五。
度法,三百四。
气法,二十四。
馀数,一千五百九十五。
岁中,十二。
日法,七百五十二。
没余,三十六。
通数,二万二千二百七。
通法,四十七。
没法,三百一十九。
月周,四千六十四。
周天,十一万一千二十五。
通周,二万七百二十一。
周日日余,四百一十七。
周虚,三百三十五。
会数,一百六十。
交限数,八百五十九。
会月,九百二十九。
朔望合数,八十。
甲子纪第一 〔迟疾差一万七千六百六十三,交会差八百七十七〕甲戌纪第二 〔迟疾差三千四十三,交会差二百七十九〕甲申纪第三 〔迟疾差九千一百四十四,交会差六百二十〕
甲午纪第四 〔迟疾差一万五千二百四十五,交会差二十二〕甲辰纪第五 〔迟疾差六百二十五,交会差三百六十三〕甲寅纪第六 〔迟疾差六千七百二十六,交会差七百四〕
推入纪法:置上元庚辰尽所求年,以元法除之,不满元法,以纪法除之,余不满纪法,入纪年也。
满法去之,得后纪。
〔入甲午纪壬辰岁来,至今元嘉二十年岁在癸未,二百三十一年,算外。
〕
推积月术:置入纪年数算外,以章月乘之,如章岁为积月,不尽为闰余。
闰余十二以上,其年闰。
推朔术:以通数乘积分,为朔积分,满日法为积日,不尽为小余。
以六旬去积日,不尽为大余,命以纪,算外,所求年正月朔日也。
求次月,加大余二十九,小余三百九十九,小余满日法从大余,即次月朔也。
小余三百五十三以上,其月大也。
推弦望法:加朔大余七,小余二百八十七,小分三,小分满四从小余,小余满日法从大余,命如前,上弦日也。
又加之得望,又加之得下弦。
推二十四气术:置入纪年算外,以馀数乘之,满度法三百四为积没,不尽为小余。
以六旬去积没,不尽为大余,命以纪,算外,所求年雨水日也。
求次气,加大余十五,小余六十六,小分十一,小分满气法从小余,小余满度法从大余,次气日也。
〔雨水在十六日以后者,如法减之,得立春。
〕
推闰月法:以闰余减章岁,余以岁中乘之,满章闰得一,数从正月起,闰所在也。
闰有进退,以无中气御之。
立春正月节 〔限数一百九十四,间数一百九十〕
雨水正月中 〔限数一百八十六,间数一百八十二〕惊蛰二月节 〔限数一百七十七,间数一百七
元法,三千六百四十八。
章岁,十九。
纪法,六百八。
章月,二百三十五。
纪月,七千五百二十。
章闰,七。
纪日,二十二万二千七十。
度分,七十五。
度法,三百四。
气法,二十四。
馀数,一千五百九十五。
岁中,十二。
日法,七百五十二。
没余,三十六。
通数,二万二千二百七。
通法,四十七。
没法,三百一十九。
月周,四千六十四。
周天,十一万一千二十五。
通周,二万七百二十一。
周日日余,四百一十七。
周虚,三百三十五。
会数,一百六十。
交限数,八百五十九。
会月,九百二十九。
朔望合数,八十。
甲子纪第一 〔迟疾差一万七千六百六十三,交会差八百七十七〕甲戌纪第二 〔迟疾差三千四十三,交会差二百七十九〕甲申纪第三 〔迟疾差九千一百四十四,交会差六百二十〕
甲午纪第四 〔迟疾差一万五千二百四十五,交会差二十二〕甲辰纪第五 〔迟疾差六百二十五,交会差三百六十三〕甲寅纪第六 〔迟疾差六千七百二十六,交会差七百四〕
推入纪法:置上元庚辰尽所求年,以元法除之,不满元法,以纪法除之,余不满纪法,入纪年也。
满法去之,得后纪。
〔入甲午纪壬辰岁来,至今元嘉二十年岁在癸未,二百三十一年,算外。
〕
推积月术:置入纪年数算外,以章月乘之,如章岁为积月,不尽为闰余。
闰余十二以上,其年闰。
推朔术:以通数乘积分,为朔积分,满日法为积日,不尽为小余。
以六旬去积日,不尽为大余,命以纪,算外,所求年正月朔日也。
求次月,加大余二十九,小余三百九十九,小余满日法从大余,即次月朔也。
小余三百五十三以上,其月大也。
推弦望法:加朔大余七,小余二百八十七,小分三,小分满四从小余,小余满日法从大余,命如前,上弦日也。
又加之得望,又加之得下弦。
推二十四气术:置入纪年算外,以馀数乘之,满度法三百四为积没,不尽为小余。
以六旬去积没,不尽为大余,命以纪,算外,所求年雨水日也。
求次气,加大余十五,小余六十六,小分十一,小分满气法从小余,小余满度法从大余,次气日也。
〔雨水在十六日以后者,如法减之,得立春。
〕
推闰月法:以闰余减章岁,余以岁中乘之,满章闰得一,数从正月起,闰所在也。
闰有进退,以无中气御之。
立春正月节 〔限数一百九十四,间数一百九十〕
雨水正月中 〔限数一百八十六,间数一百八十二〕惊蛰二月节 〔限数一百七十七,间数一百七
夫天地之所贵者生也,万物之所尊者人也。
役智穷神,无幽不察,是以动作云为,皆应天地之象。
古先圣哲,拟辰极,制浑仪。
夫阴阳二气,陶育群品,精象所寄,是为日月。
群生之性,章为五才,五才之灵,五星是也。
历所以拟天行而序七耀,纪万国而授人时。
黄帝使大挠造六甲,容成制历象,羲和占日,常仪占月。
少昊氏有凤鸟之瑞,以鸟名官,而凤鸟氏司历。
颛顼之代,南正重司天,北正黎司地。
尧复育重黎之后,使治旧职,分命羲和,钦若昊天。
故《虞书》曰“期三百有六旬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其后授舜,曰“天之历数在尔躬”舜亦以命禹。
爰及殷、周二代,皆创业革制,而服色从之。
顺其时气以应天道,万物群生,蒙其利泽。
三王既谢,史职废官,故孔子正《春秋》,以明司历之过。
秦兼天下,自以为水德,以十月为正,服色上黑。
汉兴,袭秦正朔,北平侯张苍首言律历之事,以《颛顼历》比于六历,所失差近。
施用至武帝元封七年,太中大夫公孙卿、壶遂、太史令司马迁等,言历纪废坏,宜改正朔,易服色,所以明受之于天也。
乃诏遂等造汉历。
选邓平、长乐司马可及人间治历者,二十余人。
方士唐都分天部,落下闳运算转历。
其法积八十一寸,则一日之分也,闳与邓平所治同。
于是皆观星度,日月行,更以算推,如闳、平法,一月之日二十九日八十一分日之四十三。
诏迁用邓平所造八十一分律历,以平为太史丞。
至元凤三年,太史令张寿王上书,以为元年用黄帝《调历》,“令阴阳不调,更历之过”。
诏下主历使者鲜于妄人与治历大司农中丞麻光等二十余人杂候晦朔弦望二十四气。
又诏丞相、御史、大将军、右将军史各一人杂候上林清台,课诸疏密,凡十一家,起三年尽五年。
寿王课疏远。
又汉元年不用黄帝《调历》,效劾寿王逆天地,大不敬,诏勿劾。
复候,尽六年,《太初历》第一。
寿王历乃太史官《殷历》也。
寿王再劾不服,竟下吏。
至孝成时,刘向总六历,列是非,作《五纪论》。
向子歆作《三统历》以说《春秋》,属辞比事,虽尽精巧,非其实也。
班固谓之密要,故汉《历志》述之。
校之何承天等六家之历,虽六元不同,分章或异,至今所差,或三日,或二日数时,考其远近,率皆六国及秦时有人所造。
其术斗分多,上不可检于《春秋》,下不验于汉、魏,虽复假称帝王,只足以惑时人耳。
光武建武八年,太仆朱浮上言历纪不正,宜当改治,时所差尚微,未遑考正。
明帝永平中,待诏杨岑、张盛、景防等典治历,但改易加时弦望,未能综校历元也。
至元和二年,《太初》失天益远,宿度
役智穷神,无幽不察,是以动作云为,皆应天地之象。
古先圣哲,拟辰极,制浑仪。
夫阴阳二气,陶育群品,精象所寄,是为日月。
群生之性,章为五才,五才之灵,五星是也。
历所以拟天行而序七耀,纪万国而授人时。
黄帝使大挠造六甲,容成制历象,羲和占日,常仪占月。
少昊氏有凤鸟之瑞,以鸟名官,而凤鸟氏司历。
颛顼之代,南正重司天,北正黎司地。
尧复育重黎之后,使治旧职,分命羲和,钦若昊天。
故《虞书》曰“期三百有六旬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其后授舜,曰“天之历数在尔躬”舜亦以命禹。
爰及殷、周二代,皆创业革制,而服色从之。
顺其时气以应天道,万物群生,蒙其利泽。
三王既谢,史职废官,故孔子正《春秋》,以明司历之过。
秦兼天下,自以为水德,以十月为正,服色上黑。
汉兴,袭秦正朔,北平侯张苍首言律历之事,以《颛顼历》比于六历,所失差近。
施用至武帝元封七年,太中大夫公孙卿、壶遂、太史令司马迁等,言历纪废坏,宜改正朔,易服色,所以明受之于天也。
乃诏遂等造汉历。
选邓平、长乐司马可及人间治历者,二十余人。
方士唐都分天部,落下闳运算转历。
其法积八十一寸,则一日之分也,闳与邓平所治同。
于是皆观星度,日月行,更以算推,如闳、平法,一月之日二十九日八十一分日之四十三。
诏迁用邓平所造八十一分律历,以平为太史丞。
至元凤三年,太史令张寿王上书,以为元年用黄帝《调历》,“令阴阳不调,更历之过”。
诏下主历使者鲜于妄人与治历大司农中丞麻光等二十余人杂候晦朔弦望二十四气。
又诏丞相、御史、大将军、右将军史各一人杂候上林清台,课诸疏密,凡十一家,起三年尽五年。
寿王课疏远。
又汉元年不用黄帝《调历》,效劾寿王逆天地,大不敬,诏勿劾。
复候,尽六年,《太初历》第一。
寿王历乃太史官《殷历》也。
寿王再劾不服,竟下吏。
至孝成时,刘向总六历,列是非,作《五纪论》。
向子歆作《三统历》以说《春秋》,属辞比事,虽尽精巧,非其实也。
班固谓之密要,故汉《历志》述之。
校之何承天等六家之历,虽六元不同,分章或异,至今所差,或三日,或二日数时,考其远近,率皆六国及秦时有人所造。
其术斗分多,上不可检于《春秋》,下不验于汉、魏,虽复假称帝王,只足以惑时人耳。
光武建武八年,太仆朱浮上言历纪不正,宜当改治,时所差尚微,未遑考正。
明帝永平中,待诏杨岑、张盛、景防等典治历,但改易加时弦望,未能综校历元也。
至元和二年,《太初》失天益远,宿度
古者天子巡狩之礼,布在方策。
至秦、汉巡幸,或以厌望气之祥,或以希神仙之应,烦扰之役,多非旧典。
唯后汉诸帝,颇有古礼焉。
魏文帝值参分初创,方隅事多,皇舆亟动,略无宁岁。
盖应时之务,又非旧章也。
明帝凡三东巡,所过存问高年,恤人疾苦,或赐谷帛,有古巡幸之风焉。
齐王正始元年,巡洛阳,赐高年、力田各有差。
晋武帝泰始四年,诏刺史二千石长吏曰“古之王者,以岁时巡狩方岳,其次则二伯述职,不然则行人巡省,掸人诵志。
故虽幽遐侧微,心无壅隔。
人情上通,上指远喻。
至于鳏寡,罔不得所。
用垂风遗烈,休声犹存。
朕在位累载,如临深泉,夙兴夕惕,明发不寐,坐而待旦。
思四方水旱灾眚,为之怛然。
勤躬约己,欲令事事当宜。
常恐众吏用情,诚心未著,万机兼猥,虑有不周。
政刑失谬,而弗获备览。
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惟岁之不易,未遑卜征巡省之事。
人之未乂,其何以恤之。
今使使持节侍中、副给事黄门侍郎,衔命四出,周行天下,亲见刺史二千石长吏,申喻朕心恳诚至意,访求得失损益诸宜,观省政治,问人间患苦。
周典有之曰:其万人利害为一书,其礼俗政事教治刑禁之逆顺为一书,其悖逆暴乱作慝犯令为一书,其扎丧凶荒厄贫为一书,其康乐和亲安平为一书。
每国辩异之,以反命于王,以周知天下之故。
斯旧章前训,今率由之。
还具条奏,俾朕昭然鉴于幽远,若亲行焉。
大夫君子,其各悉乃心,各敬乃事,嘉谋令图,苦言至戒,与使者尽之,无所隐讳。
方将虚心以俟。
其勉哉勖之,称朕意焉”挚虞新礼仪曰“魏氏无巡狩故事,新礼则巡狩方岳,柴望告至,设壝宫,如礼诸侯之觐者。
摈及执贽,皆如朝仪,而不建其旗。
臣虞案觐礼,诸侯觐天子,各建其旗章,所以殊爵命,示等威。
《诗》称君子至止,言观其旗。
宜定新礼建旗如旧礼”然终晋世,巡狩废矣。
宋武帝永初元年,诏遣大使分行四方,举善旌贤,问其疾苦。
元嘉四年二月己卯,太祖东巡。
丁卯,至丹徒。
己巳,告觐园陵。
三月甲戌,幸丹徒离宫,升京城北顾。
乙亥,飨父老旧勋于丹徒行宫,加赐衣裳各有差,蠲丹徒县其年租布之半,系囚见徒五岁刑以下,悉皆原遣。
登城三战及先大将军并贵泥关头败没余口。
老疾单孤,又诸战亡家不能自存者,并随宜隐恤。
二十六年二月己亥,上东巡。
辛丑,幸京城。
辛亥,谒二陵。
丁巳,会旧京故老万余人,往还飨劳,孤疾勤劳之家,咸蒙恤赉,发赦令,蠲徭役。
其时皇太子监国,有司奏仪注。
某曹关某事云云。
被令,仪宜如是。
请为笺如左。
谨关。
右署众官如常仪。
尚书
至秦、汉巡幸,或以厌望气之祥,或以希神仙之应,烦扰之役,多非旧典。
唯后汉诸帝,颇有古礼焉。
魏文帝值参分初创,方隅事多,皇舆亟动,略无宁岁。
盖应时之务,又非旧章也。
明帝凡三东巡,所过存问高年,恤人疾苦,或赐谷帛,有古巡幸之风焉。
齐王正始元年,巡洛阳,赐高年、力田各有差。
晋武帝泰始四年,诏刺史二千石长吏曰“古之王者,以岁时巡狩方岳,其次则二伯述职,不然则行人巡省,掸人诵志。
故虽幽遐侧微,心无壅隔。
人情上通,上指远喻。
至于鳏寡,罔不得所。
用垂风遗烈,休声犹存。
朕在位累载,如临深泉,夙兴夕惕,明发不寐,坐而待旦。
思四方水旱灾眚,为之怛然。
勤躬约己,欲令事事当宜。
常恐众吏用情,诚心未著,万机兼猥,虑有不周。
政刑失谬,而弗获备览。
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惟岁之不易,未遑卜征巡省之事。
人之未乂,其何以恤之。
今使使持节侍中、副给事黄门侍郎,衔命四出,周行天下,亲见刺史二千石长吏,申喻朕心恳诚至意,访求得失损益诸宜,观省政治,问人间患苦。
周典有之曰:其万人利害为一书,其礼俗政事教治刑禁之逆顺为一书,其悖逆暴乱作慝犯令为一书,其扎丧凶荒厄贫为一书,其康乐和亲安平为一书。
每国辩异之,以反命于王,以周知天下之故。
斯旧章前训,今率由之。
还具条奏,俾朕昭然鉴于幽远,若亲行焉。
大夫君子,其各悉乃心,各敬乃事,嘉谋令图,苦言至戒,与使者尽之,无所隐讳。
方将虚心以俟。
其勉哉勖之,称朕意焉”挚虞新礼仪曰“魏氏无巡狩故事,新礼则巡狩方岳,柴望告至,设壝宫,如礼诸侯之觐者。
摈及执贽,皆如朝仪,而不建其旗。
臣虞案觐礼,诸侯觐天子,各建其旗章,所以殊爵命,示等威。
《诗》称君子至止,言观其旗。
宜定新礼建旗如旧礼”然终晋世,巡狩废矣。
宋武帝永初元年,诏遣大使分行四方,举善旌贤,问其疾苦。
元嘉四年二月己卯,太祖东巡。
丁卯,至丹徒。
己巳,告觐园陵。
三月甲戌,幸丹徒离宫,升京城北顾。
乙亥,飨父老旧勋于丹徒行宫,加赐衣裳各有差,蠲丹徒县其年租布之半,系囚见徒五岁刑以下,悉皆原遣。
登城三战及先大将军并贵泥关头败没余口。
老疾单孤,又诸战亡家不能自存者,并随宜隐恤。
二十六年二月己亥,上东巡。
辛丑,幸京城。
辛亥,谒二陵。
丁巳,会旧京故老万余人,往还飨劳,孤疾勤劳之家,咸蒙恤赉,发赦令,蠲徭役。
其时皇太子监国,有司奏仪注。
某曹关某事云云。
被令,仪宜如是。
请为笺如左。
谨关。
右署众官如常仪。
尚书
夫有国有家者,礼仪之用尚矣。
然而历代损益,每有不同,非务相改,随时之宜故也。
汉文以人情季薄,国丧革三年之纪。
光武以中兴崇俭,七庙有共堂之制。
魏祖以侈惑宜矫,终敛去袭称之数。
晋武以丘郊不异,二至并南北之祀。
互相即袭,以讫于今,岂三代之典不存哉,取其应时之变而已。
且闵子讥古礼,退而致事。
叔孙创汉制,化流后昆。
由此言之,任己而不师古,秦氏以之致亡。
师古而不适用,王莽所以身灭。
然则汉、魏以来,各揆古今之中,以通一代之仪。
司马彪集后汉众注,以为《礼仪志》,校其行事,已与前汉颇不同矣。
况三国鼎峙,历晋至宋,时代移改,各随事立。
自汉末剥乱,旧章乖弛,魏初则王粲、卫觊典定众仪。
蜀朝则孟光、许慈创理制度。
晋始则荀顗、郑冲详定晋礼。
江左则荀嵩、刁协缉理乖紊。
其间名儒通学,诸所论叙,往往新出,非可悉载。
今抄魏氏以后经国诞章,以备此志云。
魏文帝虽受禅于汉,而以夏数为得天,故黄初元年诏曰“孔子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
此圣人集群代之美事,为后王制法也。
《传》曰夏数为得天。
朕承唐、虞之美,至于正朔,当依虞、夏故事。
若殊徽号,异器械,制礼乐,易服色,用牲币,自当随土德之数。
每四时之季月,服黄十八日,腊以丑,牲用白,其饰节旄,自当赤,但节幡黄耳。
其余郊祀天地朝会四时之服,宜如汉制。
宗庙所服,一如《周礼》”尚书令桓阶等奏“据三正周复之义,国家承汉氏人正之后,当受之以地正,牺牲宜用白,今从汉十三月正,则牺牲不得独改。
今新建皇统,宜稽古典先代,以从天命,而告朔牺牲,壹皆不改,非所以明革命之义也”诏曰“服色如所奏。
其余宜如虞承唐,但腊日用丑耳,此亦圣人之制也”
明帝即位,便有改正朔之意,朝议多异同,故持疑不决。
久乃下诏曰“黄初以来,诸儒共论正朔,或以改之为宜,或以不改为是,意取驳异,于今未决。
朕在东宫时闻之,意常以为夫子作《春秋》,通三统,为后王法。
正朔各从色,不同因袭。
自五帝、三王以下,或父子相继,同体异德。
或纳大麓,受终文祖。
或寻干戈,从天行诛。
虽遭遇异时,步骤不同,然未有不改正朔,用服色,表明文物,以章受命之符也。
由此言之,何必以不改为是邪”
于是公卿以下博议。
侍中高堂隆议曰“按自古有文章以来,帝王之兴,受禅之与干戈,皆改正朔,所以明天道,定民心也。
《易》曰:《革》,元亨利贞。
有孚改命吉。
汤武革命,应乎天,从乎人。
其义曰,水火更用事,犹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也。
《易通卦验》曰
然而历代损益,每有不同,非务相改,随时之宜故也。
汉文以人情季薄,国丧革三年之纪。
光武以中兴崇俭,七庙有共堂之制。
魏祖以侈惑宜矫,终敛去袭称之数。
晋武以丘郊不异,二至并南北之祀。
互相即袭,以讫于今,岂三代之典不存哉,取其应时之变而已。
且闵子讥古礼,退而致事。
叔孙创汉制,化流后昆。
由此言之,任己而不师古,秦氏以之致亡。
师古而不适用,王莽所以身灭。
然则汉、魏以来,各揆古今之中,以通一代之仪。
司马彪集后汉众注,以为《礼仪志》,校其行事,已与前汉颇不同矣。
况三国鼎峙,历晋至宋,时代移改,各随事立。
自汉末剥乱,旧章乖弛,魏初则王粲、卫觊典定众仪。
蜀朝则孟光、许慈创理制度。
晋始则荀顗、郑冲详定晋礼。
江左则荀嵩、刁协缉理乖紊。
其间名儒通学,诸所论叙,往往新出,非可悉载。
今抄魏氏以后经国诞章,以备此志云。
魏文帝虽受禅于汉,而以夏数为得天,故黄初元年诏曰“孔子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
此圣人集群代之美事,为后王制法也。
《传》曰夏数为得天。
朕承唐、虞之美,至于正朔,当依虞、夏故事。
若殊徽号,异器械,制礼乐,易服色,用牲币,自当随土德之数。
每四时之季月,服黄十八日,腊以丑,牲用白,其饰节旄,自当赤,但节幡黄耳。
其余郊祀天地朝会四时之服,宜如汉制。
宗庙所服,一如《周礼》”尚书令桓阶等奏“据三正周复之义,国家承汉氏人正之后,当受之以地正,牺牲宜用白,今从汉十三月正,则牺牲不得独改。
今新建皇统,宜稽古典先代,以从天命,而告朔牺牲,壹皆不改,非所以明革命之义也”诏曰“服色如所奏。
其余宜如虞承唐,但腊日用丑耳,此亦圣人之制也”
明帝即位,便有改正朔之意,朝议多异同,故持疑不决。
久乃下诏曰“黄初以来,诸儒共论正朔,或以改之为宜,或以不改为是,意取驳异,于今未决。
朕在东宫时闻之,意常以为夫子作《春秋》,通三统,为后王法。
正朔各从色,不同因袭。
自五帝、三王以下,或父子相继,同体异德。
或纳大麓,受终文祖。
或寻干戈,从天行诛。
虽遭遇异时,步骤不同,然未有不改正朔,用服色,表明文物,以章受命之符也。
由此言之,何必以不改为是邪”
于是公卿以下博议。
侍中高堂隆议曰“按自古有文章以来,帝王之兴,受禅之与干戈,皆改正朔,所以明天道,定民心也。
《易》曰:《革》,元亨利贞。
有孚改命吉。
汤武革命,应乎天,从乎人。
其义曰,水火更用事,犹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也。
《易通卦验》曰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自书契经典,咸崇其义,而圣人之德,莫大于严父者也。
故司马迁著《封禅书》,班固备《郊祀志》,上纪皇王正祀,下录郡国百神。
司马彪又著《祭祀志》,以续终汉。
中兴以后,其旧制诞章,粲然弘备。
自兹以降,又有异同,故复撰次云尔。
汉献帝延康元年十一月己丑,诏公卿告祠高庙。
遣兼御史大夫张音奉皇帝玺绶策书,禅帝位于魏。
是时魏文帝继王位,南巡在颍阴。
有司乃为坛于颍阴之繁阳故城。
庚午,登坛。
魏相国华歆跪受玺绂以进于王。
既受毕,降坛视燎,成礼而返,未有祖配之事。
魏文帝黄初二年正月,郊祀天地明堂。
是时魏都洛京,而神祇兆域明堂灵台,皆因汉旧事。
四年七月,帝将东巡,以大军当出,使太常以一特牛告祠南郊,自后以为常。
及文帝崩,太尉钟繇告谥南郊,皆是有事于郊也。
明帝太和元年正月丁未,郊祀武皇帝以配天,宗祀文皇帝于明堂以配上帝。
是时二汉郊禋之制具存,魏所损益可知也。
四年八月,帝东巡,过繁昌,使执金吾臧霸行太尉事,以特牛祠受禅坛。
《后汉纪》,章帝诏高邑祠即位坛。
此虽前代已行之事,然为坛以祀天,而坛非神也。
今无事于上帝,而致祀于虚坛,未详所据也。
景初元年十月乙卯,始营洛阳南委粟山为圆丘,诏曰“盖帝王受命,莫不恭承天地,以彰神明。
尊祀世统,以昭功德。
故先代之典既著,则禘郊祖宗之制备也。
昔汉氏之初,承秦灭学之后,采摭残缺,以备郊祀。
自甘泉、后土、雍宫、五畤神祇兆位,多不经见,并以兴废无常,一彼一此,四百余年,废无禘礼。
古代之所更立者,遂有阙焉。
曹氏世系,出自有虞氏。
今祀圆丘,以始祖帝舜配,号圆丘曰皇皇帝天。
方丘所祭曰皇皇后地,以舜妃伊氏配。
天郊所祭曰皇天之神,以太祖武皇帝配。
地郊所祭曰皇地之祗,以武宣皇后配。
宗祀皇考高祖文皇帝于明堂,以配上帝”十二月壬子冬至,始祀皇皇帝天于圆丘,以始祖有虞帝舜配。
自正始以后,终魏世,不复郊祀。
孙权初称尊号于武昌,祭南郊告天。
文曰“皇帝臣孙权,敢用玄牡,昭告皇皇后帝。
汉飨国二十有四世,历年四百三十,行气数终,禄胙运尽,普天弛绝,率土分崩。
孽臣曹丕,遂夺神器。
丕子睿继世作慝,窃名乱制。
权生于东南,遭值期运,承乾秉戎,志在拯世,奉辞行罚,举足为民。
群臣将相州郡百城执事之人,咸以为天意已去于汉,汉氏已终于天。
皇帝位虚,郊祀无主,休征嘉瑞,前后杂沓,历数在躬,不得不受。
权畏天命,敢不敬从。
谨择元日,登坛柴燎,即皇帝位。
唯尔有神飨之。
左右有吴,永
自书契经典,咸崇其义,而圣人之德,莫大于严父者也。
故司马迁著《封禅书》,班固备《郊祀志》,上纪皇王正祀,下录郡国百神。
司马彪又著《祭祀志》,以续终汉。
中兴以后,其旧制诞章,粲然弘备。
自兹以降,又有异同,故复撰次云尔。
汉献帝延康元年十一月己丑,诏公卿告祠高庙。
遣兼御史大夫张音奉皇帝玺绶策书,禅帝位于魏。
是时魏文帝继王位,南巡在颍阴。
有司乃为坛于颍阴之繁阳故城。
庚午,登坛。
魏相国华歆跪受玺绂以进于王。
既受毕,降坛视燎,成礼而返,未有祖配之事。
魏文帝黄初二年正月,郊祀天地明堂。
是时魏都洛京,而神祇兆域明堂灵台,皆因汉旧事。
四年七月,帝将东巡,以大军当出,使太常以一特牛告祠南郊,自后以为常。
及文帝崩,太尉钟繇告谥南郊,皆是有事于郊也。
明帝太和元年正月丁未,郊祀武皇帝以配天,宗祀文皇帝于明堂以配上帝。
是时二汉郊禋之制具存,魏所损益可知也。
四年八月,帝东巡,过繁昌,使执金吾臧霸行太尉事,以特牛祠受禅坛。
《后汉纪》,章帝诏高邑祠即位坛。
此虽前代已行之事,然为坛以祀天,而坛非神也。
今无事于上帝,而致祀于虚坛,未详所据也。
景初元年十月乙卯,始营洛阳南委粟山为圆丘,诏曰“盖帝王受命,莫不恭承天地,以彰神明。
尊祀世统,以昭功德。
故先代之典既著,则禘郊祖宗之制备也。
昔汉氏之初,承秦灭学之后,采摭残缺,以备郊祀。
自甘泉、后土、雍宫、五畤神祇兆位,多不经见,并以兴废无常,一彼一此,四百余年,废无禘礼。
古代之所更立者,遂有阙焉。
曹氏世系,出自有虞氏。
今祀圆丘,以始祖帝舜配,号圆丘曰皇皇帝天。
方丘所祭曰皇皇后地,以舜妃伊氏配。
天郊所祭曰皇天之神,以太祖武皇帝配。
地郊所祭曰皇地之祗,以武宣皇后配。
宗祀皇考高祖文皇帝于明堂,以配上帝”十二月壬子冬至,始祀皇皇帝天于圆丘,以始祖有虞帝舜配。
自正始以后,终魏世,不复郊祀。
孙权初称尊号于武昌,祭南郊告天。
文曰“皇帝臣孙权,敢用玄牡,昭告皇皇后帝。
汉飨国二十有四世,历年四百三十,行气数终,禄胙运尽,普天弛绝,率土分崩。
孽臣曹丕,遂夺神器。
丕子睿继世作慝,窃名乱制。
权生于东南,遭值期运,承乾秉戎,志在拯世,奉辞行罚,举足为民。
群臣将相州郡百城执事之人,咸以为天意已去于汉,汉氏已终于天。
皇帝位虚,郊祀无主,休征嘉瑞,前后杂沓,历数在躬,不得不受。
权畏天命,敢不敬从。
谨择元日,登坛柴燎,即皇帝位。
唯尔有神飨之。
左右有吴,永
汉《鼙舞歌》五篇:《关东有贤女》、《章和二年中》、《乐久长》、《四方皇》、《殿前生桂树》。
魏《鼙舞歌》五篇:《明明魏皇帝》、《太和有圣帝》、《魏历长》、《天生烝民》、《为君既不易》。
魏陈思王《鼙舞歌》五篇:
《圣皇篇》,当《章和二年中》:圣皇应历数,正康帝道休。
九州咸宾服,威德洞八幽。
三公奏诸公,不得久淹留。
蕃位任至重,旧章咸率由。
侍臣省文奏,陛下体仁慈。
沉吟有爱恋,不忍听可之。
迫有官典宪,不得顾恩私。
诸王当就国,玺绶何累缞。
便时舍外殿,宫省寂无人。
主上增顾念,皇母怀苦辛。
何以为赠赐,倾府竭宝珍。
文钱百亿万,采帛若烟云。
乘舆服御物,锦罗与金银。
龙旗垂九旒,羽盖参斑轮。
诸王自计念,无功荷厚德。
思一效筋力,糜躯以报国。
鸿胪拥节卫,副使随经营。
贵戚并出送,夹道交辎軿。
车服齐整设,鞾晔耀天精。
武骑卫前后,鼓吹箫笳声。
祖道魏东门,泪下沾冠缨。
扳盖因内顾,俯仰慕同生。
行行将日莫,何时还阙庭。
车轮为裴回,四马踌躇鸣。
路人尚酸鼻,何况骨肉情。
《灵芝篇》,当《殿前生桂树》:灵芝生玉地,朱草被洛滨。
荣华相晃耀,光采晔若神。
古时有虞舜,父母顽且嚚。
尽孝于田陇,烝烝不违仁。
伯瑜年七十,采衣以娱亲,慈母笞不痛,歔欷涕沾巾。
丁兰少失母,自伤蚤孤茕,刻木当严亲,朝夕致三牲。
暴子见陵侮,犯罪以亡形,丈人为泣血,免戾全其名。
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
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
责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
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
岁月不安居,乌乎我皇考。
生我既已晚,弃我何期蚤。
《蓼莪》谁所兴,念之令人老。
退咏《南风》诗,洒泪满袆抱。
乱曰:圣皇君四海,德教朝夕宣。
万国咸礼让,百姓家肃虔。
庠序不失仪,孝悌处中田。
户有曾闵子,比屋皆仁贤。
髫龀无夭齿,黄发尽其年。
陛下三万岁,慈母亦复然。
《大魏篇》,当《汉吉昌》:大魏应灵符,天禄方甫始。
圣德致泰和,神明为驱使。
左右宜供养,中殿宜皇子。
陛下长寿考,群臣拜贺咸说喜。
积善有余庆,荣禄固天常。
众善填门至,臣子蒙福祥。
无患及阳遂,辅翼我圣皇。
众吉咸集会,凶邪奸恶并灭亡。
黄鹄游殿前,神鼎周四阿。
玉马充乘舆,芝盖树九华。
白虎戏西除,舍利从辟邪。
骐驎蹑足舞,凤凰拊翼歌。
丰年大置酒,玉尊列广庭。
乐饮过三爵,朱颜暴己形。
式宴不违礼,君臣歌《鹿鸣》。
乐人舞鼙鼓,百官雷抃赞若惊。
储礼如江海,积善若陵山。
皇嗣繁且炽,孙子列曾玄。
群臣咸称万岁,陛下长乐寿年。
御酒停未饮,贵戚跪东厢。
侍
魏《鼙舞歌》五篇:《明明魏皇帝》、《太和有圣帝》、《魏历长》、《天生烝民》、《为君既不易》。
魏陈思王《鼙舞歌》五篇:
《圣皇篇》,当《章和二年中》:圣皇应历数,正康帝道休。
九州咸宾服,威德洞八幽。
三公奏诸公,不得久淹留。
蕃位任至重,旧章咸率由。
侍臣省文奏,陛下体仁慈。
沉吟有爱恋,不忍听可之。
迫有官典宪,不得顾恩私。
诸王当就国,玺绶何累缞。
便时舍外殿,宫省寂无人。
主上增顾念,皇母怀苦辛。
何以为赠赐,倾府竭宝珍。
文钱百亿万,采帛若烟云。
乘舆服御物,锦罗与金银。
龙旗垂九旒,羽盖参斑轮。
诸王自计念,无功荷厚德。
思一效筋力,糜躯以报国。
鸿胪拥节卫,副使随经营。
贵戚并出送,夹道交辎軿。
车服齐整设,鞾晔耀天精。
武骑卫前后,鼓吹箫笳声。
祖道魏东门,泪下沾冠缨。
扳盖因内顾,俯仰慕同生。
行行将日莫,何时还阙庭。
车轮为裴回,四马踌躇鸣。
路人尚酸鼻,何况骨肉情。
《灵芝篇》,当《殿前生桂树》:灵芝生玉地,朱草被洛滨。
荣华相晃耀,光采晔若神。
古时有虞舜,父母顽且嚚。
尽孝于田陇,烝烝不违仁。
伯瑜年七十,采衣以娱亲,慈母笞不痛,歔欷涕沾巾。
丁兰少失母,自伤蚤孤茕,刻木当严亲,朝夕致三牲。
暴子见陵侮,犯罪以亡形,丈人为泣血,免戾全其名。
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
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
责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
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
岁月不安居,乌乎我皇考。
生我既已晚,弃我何期蚤。
《蓼莪》谁所兴,念之令人老。
退咏《南风》诗,洒泪满袆抱。
乱曰:圣皇君四海,德教朝夕宣。
万国咸礼让,百姓家肃虔。
庠序不失仪,孝悌处中田。
户有曾闵子,比屋皆仁贤。
髫龀无夭齿,黄发尽其年。
陛下三万岁,慈母亦复然。
《大魏篇》,当《汉吉昌》:大魏应灵符,天禄方甫始。
圣德致泰和,神明为驱使。
左右宜供养,中殿宜皇子。
陛下长寿考,群臣拜贺咸说喜。
积善有余庆,荣禄固天常。
众善填门至,臣子蒙福祥。
无患及阳遂,辅翼我圣皇。
众吉咸集会,凶邪奸恶并灭亡。
黄鹄游殿前,神鼎周四阿。
玉马充乘舆,芝盖树九华。
白虎戏西除,舍利从辟邪。
骐驎蹑足舞,凤凰拊翼歌。
丰年大置酒,玉尊列广庭。
乐饮过三爵,朱颜暴己形。
式宴不违礼,君臣歌《鹿鸣》。
乐人舞鼙鼓,百官雷抃赞若惊。
储礼如江海,积善若陵山。
皇嗣繁且炽,孙子列曾玄。
群臣咸称万岁,陛下长乐寿年。
御酒停未饮,贵戚跪东厢。
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