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天有五賊,見之者昌。
五賊在心,施行於天。
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天性人也,人心機也。
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化定基。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
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
知之修之,謂之聖人。
【中篇】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
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
三盜既宜,三才既安。
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
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也。
日月有數,大小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
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
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
【下篇】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
絕利一源,用師十倍。
三返晝夜,用師萬倍。
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目。
天之無恩而大恩生。
迅雷烈風莫不蠢然。
至樂性餘,至靜性廉。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
禽之制在炁。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
恩生於害,害生於恩。
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
人以愚虞聖,我以不愚虞聖;人以奇其聖,我以不奇其聖。
沉水入火,自取滅亡。
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
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
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
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至靜之道,律歷所不能契。
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八卦甲子,神機鬼藏。
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進乎象矣。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天有五賊,見之者昌。
五賊在心,施行於天。
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天性人也,人心機也。
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化定基。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
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
知之修之,謂之聖人。
【中篇】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
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
三盜既宜,三才既安。
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
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也。
日月有數,大小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
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
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
【下篇】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
絕利一源,用師十倍。
三返晝夜,用師萬倍。
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目。
天之無恩而大恩生。
迅雷烈風莫不蠢然。
至樂性餘,至靜性廉。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
禽之制在炁。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
恩生於害,害生於恩。
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
人以愚虞聖,我以不愚虞聖;人以奇其聖,我以不奇其聖。
沉水入火,自取滅亡。
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
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
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
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至靜之道,律歷所不能契。
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八卦甲子,神機鬼藏。
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進乎象矣。
魏故世宗宣武皇帝第一貴嬪夫人司馬氏墓誌銘。
夫人諱顯姿,河內溫人,豫郢豫青四州刺史烈公之第三女也。
其先有晉之苗胄矣。
曾祖司徒琅邪真王,垂芳績於晉代。
祖司空康王,播休譽於恆朔。
父烈公,以才英俊舉,流清響於司洛;杖鉞南藩,振雷聲於郢豫。
夫人承聯華之妙氣,育窈窕之靈姿;閒淑發於髫年,四德成於笄歲。
至於婉娩織紃,早譽宗閨;潔白貞專,遠聞天閣。
帝欽其令問,正始初,敕遣長秋,納爲貴華。
夫人攸歸遘止,能成百兩之禮;潮服常清,弗失葛覃之訓。
虔心奉後,令江汜再興;下撫嬪御,使螽斯重作。
帝觀其無嫉之懷,感其岡怨之志,未幾遷命爲第一貴嬪夫人。
自世宗升遐,情毀過禮,食減重膳,衣不色帛。
方當母訓衆媵,班軌兩宮;而仁順無徵,春秋卅,正光元年十二月十九日薨於金墉。
二年歲次辛丑,二月己亥朔,廿二日庚申倍葬景陵。
六宮痛惜,乃作神銘。
其詞曰:
瑜生高嶺,寶育洪淵,世隆道貴,乃長貞賢。
情陵玉潔,志原冰堅,彰婉奇歲,顯淑笄年。
翔鳴陋野,聲聞上日,尸鳩在帷,累功欽質。
靈龜定祥,長秋納吉,之子攸歸,宜其帝室。
作注天江,雖勞靡慍,如彼關睢,哀如不悋。
心噣衆嬪,嘒然斯順,小星重風,螽斯再訓。
既明善始,當保令終,如何不弔,奄謝清融。
形歸長夜,魄返餘風,勒銘玄石,寄頌泉宮。
夫人諱顯姿,河內溫人,豫郢豫青四州刺史烈公之第三女也。
其先有晉之苗胄矣。
曾祖司徒琅邪真王,垂芳績於晉代。
祖司空康王,播休譽於恆朔。
父烈公,以才英俊舉,流清響於司洛;杖鉞南藩,振雷聲於郢豫。
夫人承聯華之妙氣,育窈窕之靈姿;閒淑發於髫年,四德成於笄歲。
至於婉娩織紃,早譽宗閨;潔白貞專,遠聞天閣。
帝欽其令問,正始初,敕遣長秋,納爲貴華。
夫人攸歸遘止,能成百兩之禮;潮服常清,弗失葛覃之訓。
虔心奉後,令江汜再興;下撫嬪御,使螽斯重作。
帝觀其無嫉之懷,感其岡怨之志,未幾遷命爲第一貴嬪夫人。
自世宗升遐,情毀過禮,食減重膳,衣不色帛。
方當母訓衆媵,班軌兩宮;而仁順無徵,春秋卅,正光元年十二月十九日薨於金墉。
二年歲次辛丑,二月己亥朔,廿二日庚申倍葬景陵。
六宮痛惜,乃作神銘。
其詞曰:
瑜生高嶺,寶育洪淵,世隆道貴,乃長貞賢。
情陵玉潔,志原冰堅,彰婉奇歲,顯淑笄年。
翔鳴陋野,聲聞上日,尸鳩在帷,累功欽質。
靈龜定祥,長秋納吉,之子攸歸,宜其帝室。
作注天江,雖勞靡慍,如彼關睢,哀如不悋。
心噣衆嬪,嘒然斯順,小星重風,螽斯再訓。
既明善始,當保令終,如何不弔,奄謝清融。
形歸長夜,魄返餘風,勒銘玄石,寄頌泉宮。
謝子臥疾山頂,覽古人遺書,與其意合,悠然而笑曰:夫道可重,故物爲輕;理宜存,故事斯忘。
古今不能革,質文鹹其常。
合宮非縉雲之館,衢室豈放勳之堂。
邁深心於鼎湖,送高情於汾陽。
嗟文成之卻粒,願追鬆以遠遊。
嘉陶朱之鼓棹,乃語種以免憂。
判身名之有辨,權榮素其無留。
孰如牽犬之路既寡,聽鶴之塗何由哉。
若夫巢穴以風露貽患,則《大壯》以棟宇祛敝;宮室以瑤璇致美,則白賁以丘園殊世。
惟上託於巖壑,幸兼善而罔滯。
雖非市朝而寒暑均和,雖是築構而飾樸兩逝。
昔仲長願言,流水高山;應璩作書,邙阜洛川。
勢有偏側,地闕周員。
銅陵之奧,卓氏充鈲槻(鈲摫)之端;金谷之麗,石子致音徽之觀。
徒形域之薈蔚,惜事異於棲槃。
至若鳳、叢二臺,雲夢、青丘,漳渠、淇園,橘林、長洲,雖千乘之珍苑,孰嘉遁之所遊。
且山川之未備,亦何議於兼求。
覽明達之撫運,乘機緘而理默。
指歲莫而歸休,詠宏徽於刊勒。
狹三閭之喪江,矜望諸之去國。
選自然之神麗,盡高棲之意得。
仰前哲之遺訓,俯性情之所便。
奉微軀以宴息,保自事以乘閒。
愧班生之夙悟,慚尚子之晚研。
年與疾而偕來,志乘拙而俱旋。
謝平生於知遊,棲清曠于山川。
其居也,左湖右江,往渚還汀。
面山背阜,東□西傾。
抱含吸吐,款跨紆縈。
綿聯邪亙,側直齊平。
近東則上田、下湖,西溪、南谷,石瑑、石滂,閔硎、黃竹。
決飛泉於百仞,森高薄於千麓。
寫長源於遠江,派深毖於近瀆。
近南則會以雙流,縈以三洲。
表裏迴游,離合山川。
崿崩飛於東峭,槃傍薄於西阡。
拂青林而激波,揮白沙而生漣。
近西則楊、賓接峯,塘崲連縱。
室、壁帶溪,曾、孤臨江。
竹緣浦以被綠,石照澗而映紅。
月隱山而成陰,木鳴柯以起風。
近北則二巫結湖,兩通沼。
橫、石判盡,休、周分表。
引修堤之逶迤,吐泉流之浩溔。
山□下而回澤,瀨石上而開道。
遠東則天台、桐柏,方石、太平,二韭、四明,五奧、三菁。
表神異於緯牒,驗感應於慶靈。
凌石橋之莓苔,超楢溪之紆縈。
遠南則鬆箴、棲雞,唐嵫、漫石。
崪、嵊對嶺,□、孟分隔。
入極浦而邅回,迷不知其所適。
上嶔崎而蒙籠,下深沉而澆激。
遠西則□□□□,□□□□。
□□□□,□□□□。
□□□□□□,□□□□□□。
□□□□□□,□□□□□□。
遠北則長江永歸,巨海延納。
昆漲緬曠,島嶼綢沓。
山縱橫以布護,水回沉而縈浥。
信荒極之綿眇,究風波之睽合。
徒觀其南術之□□□生,□□成衍。
□岸測深,相渚知淺。
洪濤滿則曾石
古今不能革,質文鹹其常。
合宮非縉雲之館,衢室豈放勳之堂。
邁深心於鼎湖,送高情於汾陽。
嗟文成之卻粒,願追鬆以遠遊。
嘉陶朱之鼓棹,乃語種以免憂。
判身名之有辨,權榮素其無留。
孰如牽犬之路既寡,聽鶴之塗何由哉。
若夫巢穴以風露貽患,則《大壯》以棟宇祛敝;宮室以瑤璇致美,則白賁以丘園殊世。
惟上託於巖壑,幸兼善而罔滯。
雖非市朝而寒暑均和,雖是築構而飾樸兩逝。
昔仲長願言,流水高山;應璩作書,邙阜洛川。
勢有偏側,地闕周員。
銅陵之奧,卓氏充鈲槻(鈲摫)之端;金谷之麗,石子致音徽之觀。
徒形域之薈蔚,惜事異於棲槃。
至若鳳、叢二臺,雲夢、青丘,漳渠、淇園,橘林、長洲,雖千乘之珍苑,孰嘉遁之所遊。
且山川之未備,亦何議於兼求。
覽明達之撫運,乘機緘而理默。
指歲莫而歸休,詠宏徽於刊勒。
狹三閭之喪江,矜望諸之去國。
選自然之神麗,盡高棲之意得。
仰前哲之遺訓,俯性情之所便。
奉微軀以宴息,保自事以乘閒。
愧班生之夙悟,慚尚子之晚研。
年與疾而偕來,志乘拙而俱旋。
謝平生於知遊,棲清曠于山川。
其居也,左湖右江,往渚還汀。
面山背阜,東□西傾。
抱含吸吐,款跨紆縈。
綿聯邪亙,側直齊平。
近東則上田、下湖,西溪、南谷,石瑑、石滂,閔硎、黃竹。
決飛泉於百仞,森高薄於千麓。
寫長源於遠江,派深毖於近瀆。
近南則會以雙流,縈以三洲。
表裏迴游,離合山川。
崿崩飛於東峭,槃傍薄於西阡。
拂青林而激波,揮白沙而生漣。
近西則楊、賓接峯,塘崲連縱。
室、壁帶溪,曾、孤臨江。
竹緣浦以被綠,石照澗而映紅。
月隱山而成陰,木鳴柯以起風。
近北則二巫結湖,兩通沼。
橫、石判盡,休、周分表。
引修堤之逶迤,吐泉流之浩溔。
山□下而回澤,瀨石上而開道。
遠東則天台、桐柏,方石、太平,二韭、四明,五奧、三菁。
表神異於緯牒,驗感應於慶靈。
凌石橋之莓苔,超楢溪之紆縈。
遠南則鬆箴、棲雞,唐嵫、漫石。
崪、嵊對嶺,□、孟分隔。
入極浦而邅回,迷不知其所適。
上嶔崎而蒙籠,下深沉而澆激。
遠西則□□□□,□□□□。
□□□□,□□□□。
□□□□□□,□□□□□□。
□□□□□□,□□□□□□。
遠北則長江永歸,巨海延納。
昆漲緬曠,島嶼綢沓。
山縱橫以布護,水回沉而縈浥。
信荒極之綿眇,究風波之睽合。
徒觀其南術之□□□生,□□成衍。
□岸測深,相渚知淺。
洪濤滿則曾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