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正德四年,秋月三日,有吏目云自京來者,不知其名氏,攜一子、一僕,將之任,過龍場,投宿土苗家。
予從籬落間望見之;陰雨昏黑,欲就問訊北來事,不果。
明早,遣人覘之,已行矣。
薄午,有人自蜈蜙坡來,云:“一老人死坡下,傍兩人哭之哀。
”予曰:“此必吏目死矣。
傷哉!”薄暮,復有人來云:“坡下死者二人,傍一人坐哭。
”詢其狀,則其子又死矣。
明日,復有人來云:“見坡下積尸三焉。
”則其僕又死矣。
嗚呼,傷哉!念其暴骨無主,將二童子持畚鍤往瘞之,二童子有難色然。
予曰:“噫!吾與爾猶彼也!”二童閔然涕下,請往。
就其傍山麓爲三坎,埋之。
又以隻雞、飯三盂,嗟吁涕洟而告之,曰:
“嗚呼,傷哉!繄何人?繄何人?吾龍場驛丞餘姚王守仁也。
吾與爾皆中土之產,吾不知爾郡邑,爾烏乎來爲茲山之鬼乎?古者重去其鄉,遊宦不踰千里。
吾以竄逐而來此,宜也。
爾亦何辜乎?聞爾官吏目耳;俸不能五斗,爾率妻子躬耕,可有也;胡爲乎以五斗而易爾七尺之軀;又不足,而益以爾子與僕乎?嗚呼,傷哉!爾誠戀茲五斗而來,則宜欣然就道;胡爲乎吾昨望見爾容,蹙然蓋不勝其憂者?夫衝冒霜露,扳援崖壁,行萬峰之頂,飢渴勞頓,筋骨疲憊;而又瘴癘侵其外,憂鬱攻其中,其能以無死乎?吾固知爾之必死,然不謂若是其速,又不謂爾子、爾僕,亦遽然奄忽也!皆爾自取,謂之何哉?吾念爾三骨之無依,而來瘞耳,乃使吾有無窮之愴也!嗚呼,傷哉!縱不爾瘞,幽崖之狐成群,陰壑之虺如車輪,亦必能葬爾於腹,不致久暴露爾。
爾既已無知,然吾何能爲心乎?自吾去父母鄉國而來此,三年矣,歷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嘗一日之戚戚也。
今悲傷若此,是吾爲爾者重,而自爲者輕也。
吾不宜復爲爾悲矣!吾爲爾歌,爾聽之!”
“歌曰:‘連峰際天兮,飛鳥不通。
遊子懷鄉兮,莫知西東。
莫知西東兮,維天則同。
異域殊方兮,環海之中。
達觀隨寓兮,莫必予宮。
魂兮魂兮,無悲以恫!’”
“又歌以慰之曰:‘與爾皆鄉土之離兮!蠻之人言語不相知兮!性命不可期!吾苟死於茲兮,率爾子僕,來從予兮!吾與爾遨以嬉兮,驂紫彪,而乘文螭兮,登望故鄉而噓唏兮!吾苟獲生歸兮,爾子爾僕尚爾隨兮,無以無侶悲兮!道傍之冢累累兮,多中土之流離兮;相與呼嘯而徘徊兮!餐風飲露,無爾飢兮!朝友麋鹿,暮猿與栖兮!爾安爾居兮,無爲厲於茲墟兮!’”
予從籬落間望見之;陰雨昏黑,欲就問訊北來事,不果。
明早,遣人覘之,已行矣。
薄午,有人自蜈蜙坡來,云:“一老人死坡下,傍兩人哭之哀。
”予曰:“此必吏目死矣。
傷哉!”薄暮,復有人來云:“坡下死者二人,傍一人坐哭。
”詢其狀,則其子又死矣。
明日,復有人來云:“見坡下積尸三焉。
”則其僕又死矣。
嗚呼,傷哉!念其暴骨無主,將二童子持畚鍤往瘞之,二童子有難色然。
予曰:“噫!吾與爾猶彼也!”二童閔然涕下,請往。
就其傍山麓爲三坎,埋之。
又以隻雞、飯三盂,嗟吁涕洟而告之,曰:
“嗚呼,傷哉!繄何人?繄何人?吾龍場驛丞餘姚王守仁也。
吾與爾皆中土之產,吾不知爾郡邑,爾烏乎來爲茲山之鬼乎?古者重去其鄉,遊宦不踰千里。
吾以竄逐而來此,宜也。
爾亦何辜乎?聞爾官吏目耳;俸不能五斗,爾率妻子躬耕,可有也;胡爲乎以五斗而易爾七尺之軀;又不足,而益以爾子與僕乎?嗚呼,傷哉!爾誠戀茲五斗而來,則宜欣然就道;胡爲乎吾昨望見爾容,蹙然蓋不勝其憂者?夫衝冒霜露,扳援崖壁,行萬峰之頂,飢渴勞頓,筋骨疲憊;而又瘴癘侵其外,憂鬱攻其中,其能以無死乎?吾固知爾之必死,然不謂若是其速,又不謂爾子、爾僕,亦遽然奄忽也!皆爾自取,謂之何哉?吾念爾三骨之無依,而來瘞耳,乃使吾有無窮之愴也!嗚呼,傷哉!縱不爾瘞,幽崖之狐成群,陰壑之虺如車輪,亦必能葬爾於腹,不致久暴露爾。
爾既已無知,然吾何能爲心乎?自吾去父母鄉國而來此,三年矣,歷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嘗一日之戚戚也。
今悲傷若此,是吾爲爾者重,而自爲者輕也。
吾不宜復爲爾悲矣!吾爲爾歌,爾聽之!”
“歌曰:‘連峰際天兮,飛鳥不通。
遊子懷鄉兮,莫知西東。
莫知西東兮,維天則同。
異域殊方兮,環海之中。
達觀隨寓兮,莫必予宮。
魂兮魂兮,無悲以恫!’”
“又歌以慰之曰:‘與爾皆鄉土之離兮!蠻之人言語不相知兮!性命不可期!吾苟死於茲兮,率爾子僕,來從予兮!吾與爾遨以嬉兮,驂紫彪,而乘文螭兮,登望故鄉而噓唏兮!吾苟獲生歸兮,爾子爾僕尚爾隨兮,無以無侶悲兮!道傍之冢累累兮,多中土之流離兮;相與呼嘯而徘徊兮!餐風飲露,無爾飢兮!朝友麋鹿,暮猿與栖兮!爾安爾居兮,無爲厲於茲墟兮!’”
慮天下者,常圖其所難而忽其所易;備其所可畏而遺其所不疑。
然而禍常發於所忽之中,而亂常起於不足疑之事。
豈其慮之未周歟?蓋慮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於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當秦之世,而滅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爲周之亡,在乎諸侯之強耳。
變封建而爲郡縣,方以爲兵革可不復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漢帝起隴畝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
漢懲秦之孤立,於是大建庶孽而爲諸侯,以爲同姓之親,可以相繼而無變;而七國萌篡弒之謀。
武宣以後,稍剖析之而分其勢,以爲無事矣;而王莽卒移漢祚。
光武之懲哀平,魏之懲漢,晉之懲魏,各懲其所由亡而爲之備,而其亡也,蓋出於所備之外。
唐太宗聞武氏之殺其子孫,求人於疑似之際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
宋太祖見五代方鎮之足以制其君,盡釋其兵權,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孫卒困於敵國。
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蓋世之才,其於治亂存亡之幾,思之詳而備之審矣。
慮切於此而禍興於彼,終至亂亡者,何哉?蓋智可以謀人,而不可以謀天。
良醫之子,多死於病;良巫之子,多死於鬼;豈工於活人而拙於謀子也哉?乃工於謀人而拙於謀天也。
古之聖人,知天下後世之變,非智慮之所能周,非法術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謀詭計,而唯積至誠、用大德,以結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釋。
故其子孫,雖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國,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慮之遠者也。
夫苟不能自結於天,而欲以區區之智,籠絡當世之務,而必後世之無危亡,此理之所必無者,而豈天道哉!
然而禍常發於所忽之中,而亂常起於不足疑之事。
豈其慮之未周歟?蓋慮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於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當秦之世,而滅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爲周之亡,在乎諸侯之強耳。
變封建而爲郡縣,方以爲兵革可不復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漢帝起隴畝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
漢懲秦之孤立,於是大建庶孽而爲諸侯,以爲同姓之親,可以相繼而無變;而七國萌篡弒之謀。
武宣以後,稍剖析之而分其勢,以爲無事矣;而王莽卒移漢祚。
光武之懲哀平,魏之懲漢,晉之懲魏,各懲其所由亡而爲之備,而其亡也,蓋出於所備之外。
唐太宗聞武氏之殺其子孫,求人於疑似之際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
宋太祖見五代方鎮之足以制其君,盡釋其兵權,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孫卒困於敵國。
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蓋世之才,其於治亂存亡之幾,思之詳而備之審矣。
慮切於此而禍興於彼,終至亂亡者,何哉?蓋智可以謀人,而不可以謀天。
良醫之子,多死於病;良巫之子,多死於鬼;豈工於活人而拙於謀子也哉?乃工於謀人而拙於謀天也。
古之聖人,知天下後世之變,非智慮之所能周,非法術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謀詭計,而唯積至誠、用大德,以結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釋。
故其子孫,雖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國,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慮之遠者也。
夫苟不能自結於天,而欲以區區之智,籠絡當世之務,而必後世之無危亡,此理之所必無者,而豈天道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