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安
〔汉〕 前179 - 前122 年
即淮南王。
西汉宗室。
高祖孙,淮南王刘长子。
文帝十六年袭父爵为淮南王。
善为文辞,才思敏捷。
吴楚七国反,曾谋响应,因国相反对而未遂。
武帝即位,安暗整武备。
元狩元年事败,举兵未成,旋自杀。
宾客、大臣牵连被诛数千人。
曾招致宾客方术之士作《鸿烈》,后称《淮南鸿烈》,亦称《淮南子》,《汉书·艺文志》列为杂家。
人主之术,处无为之事,而行不言之教。
清静而不动,一度而不摇,因循而任下,责成而不劳。
是故心知规而师傅谕导,口能言而行人称辞,足能行而相者先导,耳能听而执正进谏。
是故虑无失策,谋无过事,言为文章,行为仪表于天下。
进退应时,动静循理,不为丑美好憎,不为赏罚喜怒,名各自名,类各自类,事犹自然,莫出于己。
故古之王者,冕而前旒所以蔽明也,︻纩塞耳所以掩聪,天子外屏所以自障。
故所理者远,则所在者迩;所治者大,则所守者小。
夫目妄视则淫,耳妄听则惑,口妄言则乱。
夫三关者,不可不慎守也。
若欲规之,乃是离之;若欲饰之,乃是贼之。
天气为魂,地气为魄,反之玄房,各处其宅,守而勿失,上通太一。
太一之精,通于天道,天道玄默,无容无则,大不可极,深不可测,尚与人化,知不能得。
昔者神农之治天下也,神不驰于胸中,智不出于四域,怀其仁诚之心。
甘雨时降,五谷蕃植,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月省时考,岁终献功,以时尝谷,祀于明堂。
明堂之制,有盖而无四方,风雨不能袭,寒暑不能伤,迁延而入之,养民以公。
其民朴重端悫,不纷争而财足,不劳形而功成。
因天地之资而与之和同,是故威厉而不杀,刑错而不用,法省而不烦。
故其化如神。
其地南至交止,北至幽都,东至谷,西至三危,莫不听从。
当此之时,法宽刑缓,囹圄空虚,而天下一俗,莫怀奸心。
末世之政则不然。
上好取而无量,下贪狼而无让,民贫苦而仇争,事力劳而无功,智诈萌兴,盗贼滋彰,上下相怨,号令不行。
执政有司,不务反道矫拂其本,而事修其末,削薄其德,曾累其刑,而欲以为治,无以异于执弹而来鸟,捭而狎犬也,乱乃逾甚。
夫水浊则鱼佥,政苛则民乱。
故夫养虎豹犀象者,为之圈槛,供其嗜欲,适其饥饱,违其怒恚。
然而不能终其天年者,形有所劫也。
是以上多故则下多诈,上多事则下多态,上烦扰则下不定,上多求则下交争。
不直之于本,而事之于末,璧犹扬果而弭尘,抱薪以救火也。
故圣人事省而易治,求寡而易澹,不施而仁,不言而信,不求而得,不为而成。
块然保真,抱德推诚,天下从之,如响之应声,景之像形,其所修者本也。
刑罚不足以移风,杀戮不足以禁奸,唯神化为贵。
至精为神。
夫疾呼不过闻百步,志之所在,逾于千里。
冬日之阳,夏日之阴,万物归之,而莫使之然。
故至精之像,弗招而自来,不麾而自住,窈窈冥冥,不知为之者谁,而功自成。
智者弗能诵,辩者弗能形。
昔孙叔敖恬卧,而郢人无所害其锋;市南宜辽弄丸,而两家之难无所关其
古者有鍪而绻领,以王天下者矣。
其德生而不辱,予而不夺,天下不非其服,同怀其德。
当此之时,阴阳和平,风雨时节,万物蕃息。
乌鹊之巢可俯而探也,禽兽可羁而从也。
岂必褒衣博带,句襟委章甫哉?
古者民泽处复穴,冬日则不胜霜雪雾露,夏日则不胜暑蛰蚊虻。
圣人乃作,为之筑土构木,以为宫室,上栋下宇,以蔽风雨,以避寒暑,而百姓安之。
伯余之初作衣也,緂麻索缕,手经指挂,其成犹网罗。
后世为之机杼胜复,以便其用,而民得以掩形御寒。
古者剡耜而耕,摩蜃而耨,木钩而樵,抱甀而汲,民劳而利薄。
后世为之耒耜櫌锄,斧柯而樵,桔槔而汲,民逸而利多焉。
古者大川名谷,冲绝道路,不通往来也;乃为窬木方版,以为舟航。
故地势有无,得相委输。
乃为靻蹻而超千里,肩荷负儋之勤也,而作为之楺轮建舆,驾马服牛,民以致远而不劳。
为鸷禽猛兽之害伤人,而无以禁御也;而作为之铸金锻铁以为兵刃,猛兽不能为害。
故民迫其难,则求其便;困其患,则造其备。
人各以其所知,去其所害,就其所利。
常故不可循,器械不可因也,则先王之法度,有移易者矣。
古之制,婚礼不称主人,舜不告而娶,非礼也。
立子以长,文王舍伯邑考而用武王,非制也。
礼三十而娶,文王十五而生武王,非法也。
夏后氏殡于阼阶之上,殷人殡于两楹之间,周人殡于西阶之上,此礼之不同者也。
有虞氏用瓦棺,夏后氏堲周,殷人用椁,周人墙置翣,此葬之不同者也。
夏后氏祭于暗,殷人祭于阳,周人祭于日出以朝,此祭之不同者也。
尧《大章》,舜《九韶》,禹《大夏》,汤《大濩》,周《武象》,此乐之不同者也。
故五帝异道,而德覆天下;三王殊事,而名施后世。
此皆因时变而制礼乐者。
譬犹师旷之施瑟柱也,所推移上下者,无寸尺之度,而靡不中音,故通于礼乐之情者能作音,有本主于中,而以知榘彟之所周者也。
鲁昭公有慈母而爱之,死,为之练冠,故有慈母之服。
阳侯杀蓼侯而窃其夫人,故大飨废夫人之礼。
先王之制,不宜则废之。
末世之事,善则著之,是故礼乐未始有常也。
故圣人制礼乐,而不制于礼乐。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夫夏、商之衰也,不变法而亡;三代之起也,不相袭而王。
故圣人法与时变,礼与俗化。
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法度制令,各因其宜。
故变古未可非,而循俗未足多也。
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百家殊业,而皆务于治。
王道缺而《诗》作,周室废,礼义坏,而《春秋》作。
《诗》、《春秋》,学之美者
太清问于无穷子曰:“子知道乎?”无穷子曰:“吾弗知也。
”又问于无为“吾知道有数。
”曰:“其数奈何?”无为曰:“吾知道之可以弱,可以强;可以柔,可以刚;可以阴,可以阳;可以窈,可以明;可以包裹天地,可以应待无方。
此吾所以知道之数也。
”太清又问于无始曰:“向者,吾道于无穷,曰:‘吾弗知之。
”又问于无为,无为曰:‘吾知道。
’曰:‘子之知道,亦有数乎?’无为曰:‘吾知道有数。
’曰:‘其数奈何?’无为曰:‘吾知道之可以弱,可以强;可以柔,可以刚;可以阴,可以阳;可以窈,可以明;可以包裹天地,可以应待无方。
吾所以知道之数也。
’若是,则无为知与无穷之弗知,孰是孰非?”无始曰:“弗知之深,而知之浅;弗知内,而知之外;弗知精,而知之粗。
”太清仰而叹曰:“然则不知乃知邪?知乃不知邪?孰知知之为弗知,弗知之为知邪?”无始曰:“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
孰知形之不形者乎?”故老子曰:“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
”故“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也。
白公问于孔子曰:“人可以微言?”孔子不应。
白公曰:“若以石投水中,何如?”曰:“吴、越之善没者能取之矣。
”曰:“若以水投水,何如?”孔子曰:“菑、渑之水合,易牙尝而知之。
”白公曰:“然则人固不可以微言乎?”孔子曰:“何谓不可?谁知言之谓者乎?夫知言之谓者,不以言言也。
争鱼者濡,逐兽者趋,非乐之也。
故至言去言,至为无为,夫浅知之所争者,末矣。
”白公不得也,故死于浴室。
故老子曰:“言有宗,事有君。
夫唯无知,是以不吾知也。
”白公之谓也。
惠子为惠王为国法,已成而示诸先生,先生皆善之,奏之惠王。
惠王甚说之。
以示翟煎,曰:“善”!惠王曰:“善,可行乎?”翟煎曰:“不可。
”惠王曰:“善而不可行,何也?”翟煎对曰:“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
此举重劝力之歌也,岂无郑、卫激楚之音哉?然而不用者,不若此其宜也。
治国有礼,不在文辩。
”故老子曰:“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此之谓也。
田骈以道术说齐王,王应之曰:“寡人所有,齐国也。
道术虽以除患,愿闻国之政。
”田骈对曰:“臣之言无政,而可以为政。
譬之若林木无材,而可以为材。
愿王察其所谓,而自取齐国之政焉已。
虽无除其患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可陶冶而变化也。
齐国之政,何足问哉!”此老聃之所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者也。
若王之所问者,齐也;田骈所称者,材也。
材不及林,林不及雨,雨不及
清净恬愉,人之性也;仪表规矩,事之制也。
知人之性,其自养不勃,知事之制,其举错不惑。
发一端,散无竟,周八极,总一管,谓之心。
见本而知末,观指而睹归,执一而应万,握要而治详,谓之术。
居知所为,行智所之,事智所秉,动智所由,谓之道。
道者,置之前而不挚,错之后而不轩,内之寻常而不塞,布之天下而不窕。
是故使人高贤称誉己者,心之力也;使人卑下诽谤己者,心之罪也。
夫言出于口者,不可止于人;行发于迩者,不可禁于远。
事者,难成而易败也;名者,难立而易废也。
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漏;百寻之屋,以突隙之烟焚。
《尧戒》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
”人莫蹪于山,而蹪于垤。
”是故人皆轻小害,易微事,以多悔。
患至而多后忧之,是犹病者已惓而索良医也。
虽有扁鹊、俞跗之巧,犹不能生也。
夫祸之来也,人自生之;福之来也,人自成之。
祸与福同门,利与害为邻,非神圣人,莫之能分。
凡人之举事,莫不先以其知规虑揣度,而后敢以定谋,其或利或害,此愚智之所以异也。
晓自然以为智,知存亡之枢机,祸福之门户,举而用之,陷溺于难者,不可胜计也。
使知所为是者,事必可行,则天下无不达之途矣。
是故知虑者,祸福之门户也;动静者,利害之枢机也。
百事之变化,国家之治乱,待而后成。
是故不溺于难者成,是故不可不慎也。
天下有三危:少德而多宠,一危也;才下而位高,二危也;身无大功而受厚禄,三危也。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何以知其然也?昔者,楚庄王既胜晋于河、雍之间,归而封孙叔敖,辞而不受。
病疽将死,谓其子曰:“吾则死矣,王必封女。
女必让肥铙之地,而受沙石之间有寝丘者。
其地确石而名丑,荆人鬼,越人禨,人莫之利也。
”孙叔敖死,王果封其子以肥铙之地。
其子辞而不受,请有寝之丘。
楚国之俗,功臣二世而爵禄,惟孙叔敖独存。
此所谓损之而益也。
何谓益之而损?昔晋厉公南伐楚,东伐齐,西伐秦,北伐燕,兵横行天下而无所绻,威服四方而无所诎,遂合诸侯于嘉陵。
气充志骄,淫侈无度,暴虐万民。
内无辅拂之臣,外无诸侯之助,戮杀大臣,亲近导谀。
明年出游匠骊氏,栾书、中行偃劫而幽之。
诸侯莫之救,百姓莫之哀,三月而死。
夫战胜攻取,地广而名尊,此天下所愿也,然而终于身死国亡,此所谓益之而损者也。
夫孙叔敖之请有寝之丘,沙石之地,所以累世不夺也;晋厉公之合诸侯于嘉陵,所以身死于匠骊氏也。
众人皆知利利而病病也,唯圣人知病之为利,知利之为病也。
夫再实之木根必伤,掘藏之家必有殃。
以言大利
天设日月,列星辰,调阴阳,张四时,日以暴之,夜以息之,风以干之,雨 露以濡之。
其生物也,莫见其所养而物长;其杀物也,莫见其所丧而物亡。
此之 谓神明。
圣人象之,故其起福也,不见其所由而福起;其除祸也,不见其所以而 祸除。
远之则迩,延之则疏;稽之弗得,察之不虚;日计无算,岁计有余。
夫湿 之至也,莫见其形而炭已重矣;风之至也,莫见其象而木已动矣。
日之行也,不 见其移;骐骥倍日而驰,草木为之靡;县烽未转,而日在其前。
故天之且风,草 木未动而鸟已翔矣;其且雨也,阴曀未集而鱼已噞矣。
以阴阳之气相动也。
故寒暑燥湿,以类相从;声响疾徐,以音应也。
故《易》曰:“鸣鹤在阴, 其子和之。
”高宗谅暗,三年不言,四海之内寂然无声;一言声然,大动天下。
是以天心呿吟者也,故一动其本而百枝皆应,若春雨之灌万物也,浑然而流, 沛然而施,无地而不澍,无物而不生。
故圣人者怀天心,声然能动化天下者也。
故精诚感于内,形气动于天,则景星见,黄龙下,祥凤至,醴泉出,嘉谷生,河 不满溢,海不溶波。
故《诗》云:“怀柔百神,及河峤岳。
”逆天暴物,则日月 薄蚀,五星失行,四时干乖,昼冥宵光,山崩川涸,冬雷夏霜。
《诗》曰:“正 月繁霜,我心忧伤。
”天之与人,有以相通也。
故国危亡而天文变,世惑乱而虹霓现,万物有以相连,精祲有以相荡也。
故 神明之事,不可以智巧为也,不可以筋力致也。
天地所包,阴阳所呕,雨露所濡, 化生万物,瑶碧玉珠,翡翠玳瑁,文彩明朗,润泽若濡,摩而不玩,外而不渝, 奚仲不能旅,鲁般不能造,此谓之大巧。
宋人有以象为其君为楮叶者,三年而成, 茎柯豪芒,锋杀颜泽,乱之楮叶之中而不可知也。
列子曰:“使天地三年而成一 叶,则万物之有叶者寡矣。
夫天地之施化也,呕之而生,吹之而落,岂此契契哉! ”故凡可度者,小也;可数者,少也。
至大,非度所能及也,至众,非数所能领 也。
故九州不可顷亩也,八极不可道里也,太山不可丈尺也,江海不可斗斛也。
故大人者,与天地合德,日月合明,鬼神合灵,与四时合信。
故圣人怀天气, 抱天心,执中含和,不下庙堂而衍四海,变习易俗,民化而迁善,若性诸己,能 以神化也。
《诗》云:“神之听之,终和且平。
”夫鬼神视之无形,听之无声, 然而郊天、望山川,祷祠而求福,雩兑而请雨,卜筮而决事。
《诗》云:“神之 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此之谓也。
天致其高,地致其厚,月照其夜,日 照其昼,阴阳化,列星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0.22s
Copyright ©2025 中华诗词网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