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鹗
〔清〕 1857 - 1909 年
刘鹗(è)(1857年10月18日—1909年8月23日),清末小说家。
谱名震远,原名孟鹏,字云抟、公约。
后更名鹗,字铁云,又字公约,号老残。
署名“鸿都百炼生”。
汉族,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寄籍山阳(今江苏淮安区)。
刘鹗自青年时期拜从太谷学派南宗李光炘(龙川)之后,终生主张以“教养”为大纲,发展经济生产,富而后教,养民为本的太谷学说。
他一生从事实业,投资教育,为的就是能够实现太谷学派“教养天下”的目的。
而他之所以能屡败屡战、坚韧不拔,太谷学派的思想可以说是他的精神支柱。
婴儿堕地,其泣也呱呱;及其老死,家人环绕,其哭也号陶。
然则哭泣也者,固人之所以成始成终也。
其间人品之高下,以其哭泣之多寡为衡。
盖哭泣者,灵性之现象也,有一分灵性即有一分哭泣,而际遇之顺逆不与焉。
马与牛,终岁勤苦,食不过刍秣,与鞭策相终始,可谓辛苦矣,然不知哭泣,灵性缺也。
猿猴之为物,跳掷于深林,厌饱乎梨栗,至逸乐也,而善啼;啼者,猿猴之哭泣也。
故博物家云:猿猴,动物中性最近人者,以其有灵性也。
古诗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断人肠。
”其感情为何如矣!
灵性生感情,感情生哭泣。
哭泣计有两类:一为有力类,一为无力类。
痴儿騃女,失果则啼,遗簪亦泣,此为无力类之哭泣;城崩杞妇之哭,竹染湘妃之泪,此有力类之哭泣也。
有力类之哭泣又分两种:以哭泣为哭泣者,其力尚弱;不以哭泣为哭泣者,其力甚劲,其行乃弥远也。
《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八大山人以画哭;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曹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
王之言曰:“别恨离愁,满肺腑难陶泄。
除纸笔代喉舌,我千种想思向谁说?”曹之言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意?”名其茶曰“千芳一窟”,名其酒曰“万艳同杯”者:千芳一哭,万艳同悲也。
吾人生今之时,有身世之感情,有家国之感情,有社会之感情,有种教之感情。
其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此鸿都百炼生所以有《老残游记》之作也。
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吾知海内千芳,人间万艳,必有与吾同哭同悲者焉!
话说老残与申东造议论玉贤正为有才,亟于做官,所以丧天害理,至于如此,彼此叹息一会。
东造道:“正是。
我昨日说有要事与先生密商,就是为此。
先生想,此公残忍至于此极,兄弟不幸,偏又在他属下。
依他做,实在不忍;不依他做,又实无良法。
先生阅历最多,所谓‘险阻艰难,备尝之矣;民之情伪,尽知之矣,。
必有良策,其何以教我?”老残道:“知难则易者至矣。
阁下既不耻下问,弟先须请教宗旨何如。
若求在上官面上讨好,做得烈烈轰轰,有声有色,则只有依玉公办法,所谓逼民为盗也;若要顾念‘父母官’三字,求为民除害,亦有化盗为民之法。
若官阶稍大,辖境稍宽,略为易办;若止一县之事,缺分又苦,未免稍形棘手,然亦非不能也。

东造道:“自然以为民除害为主。
果能使地方安静,虽无不次之迁,要亦不至于冻馁。
‘子孙饭,吃他做什么呢!但是缺分太苦,前任养小队五十名,盗案仍是叠出;加以亏空官款,因此罣误去官。
弟思如赔累而地方安静,尚可设法弥补;若俱不可得,算是为何事呢!”老残道:“五十名小队,所费诚然太多。
以此缺论,能筹款若干,便不致赔累呢?”东造道:“不过千金,尚不吃重。

老残道:“此事却有个办法。
阁下一年筹一千二百金,却不用管我如何办法,我可以代画一策,包你境内没有一个盗案;倘有盗案,且可以包你顷刻便获。
阁下以为何如?”东造道:“能得先生去为我帮忙,我就百拜的感激了。
”老残道:“我无庸去,只是教阁下个至良极美的法则。
”东造道:“阁下不去,这法则谁能行呢?”老残道:“正为荐一个行此法则的人。
惟此人千万不可怠慢。
若怠慢此人,彼必立刻便去,去后祸必更烈。
“此人姓刘,号仁甫,即是此地平阴县人,家在平阴县西南桃花山里面。
其人少时,十四五岁在嵩山少林寺学拳棒。
学了些时,觉得徒有虚名,无甚出奇致胜处,于是奔走江湖,将近十年。
在四川峨眉山上遇见了一个和尚,武功绝伦。
他就拜他力师,学了一套‘太祖神拳”一套‘少祖神拳’。
因请教这和尚,拳法从那里得来的,和尚说系少林寺。
他就大为惊讶,说:‘徒弟在少林寺四五年,见没有一个出色拳法,师父从那一个学的呢?’那和尚道:‘这是少林寺的拳法,却不从少林寺学来。
现在少林寺里的拳法,久已失传了。
你所学者太祖拳,就是达摩传下来的;那少祖拳,就是神光传下来的。
当初传下这个拳法来的时候,专为和尚们练习了这拳,身体可以结壮,精神可以悠久。
若当朝山访道的时候,单身走路,或遇虎豹,或遇强人,和尚家又不作带
话说老残听见店小二来告,说曹州府有差人来寻,心中甚为诧异:“难道玉贤竟拿我当强盗待吗?”及至步回店里,见有一个差人,赶上前来请了一个安,手中提了一个包袱,提着放在旁边椅子上,向怀内取出一封信来,双手呈上,口中说道:“申大老爷请铁老爷安!”老残接过信来一看,原来是申东造回寓,店家将狐裘送上,东造甚为难过,继思狐裘所以不肯受,必因与行色不符,因在估衣铺内选了一身羊皮袍子马褂,专差送来,并写明如再不收,便是绝人太甚了。
老残看罢,笑了一笑,就向那差人说:“你是府里的差吗?”差人回说:“是曹州府城武县里的壮班。
”老残遂明白,方才店小二是漏吊下三字了。
当时写了一封谢信,赏了来差二两银子盘费,打发去后,又住了两天。
方知这柳家书,确系关锁在大箱子内,不但外人见不着,就是他族中人,亦不能得见。
闷闷不乐,提起笔来,在墙上题一绝道:
沧苇遵王士礼居,艺芸精舍四家书。
一齐归入东昌府,深锁嫏媛饱蠢鱼!题罢,唏嘘了几声,也就睡了。
暂且放下。
却说那日东造到府署禀辞,与玉公见面,无非勉励些“治乱世用重刑”的话头。
他姑且敷衍几句,也就罢了。
玉公端茶送出。
东造回到店里,掌柜的恭恭敬敬将袍子一件、老残信一封,双手奉上。
东造接来看过,心中慢慢不乐。
适申子平在旁边,问道:“大哥何事不乐?”东造便将看老残身上着的仍是棉衣,故赠以狐裘,并彼此辩论的话述了一追,道:“你看,他临走到底将这袍子留下,未免太矫情了!”子平道:“这事大哥也有点失于检点。
我看他不肯,有两层意思:一则嫌这裘价值略重,未便遂受;二则他受了,也实无用处,断无穿狐皮袍子,配上棉马褂的道理。
大哥既想略尽情谊,宜叫人去觅一套羊皮袍子、马褂,或布面子,或茧绸面子均可,差人送去,他一定肯收。
我看此人并非矫饰作伪的人。
不知大哥以为何如?”东造说:“很是,很是。
你就叫人照样办去。

子平一面办妥,差了个人送去,一面看着乃兄动身赴任。
他就向县里要了车,轻车简从的向平阴进发。
到了平阴,换了两部小车,推着行李,在县里要了一匹马骑着,不过一早晨,已经到了桃花山脚下。
再要进去,恐怕马也不便。
幸喜山口有个村庄,只有打地铺的小店,没法,暂且歇下。
向村户人家雇了一条小驴,将马也打发回去了。
打过尖,吃过饭,向山里进发。
才出村庄,见面前一条沙河,有一里多宽,却都是沙,惟有中间一线河身,土人架了一个板桥,不过丈数长的光景。
桥下河里虽结满了冰,还有水声,从那冰下潺潺的流
话说山东登州府东门外有一座大山,名叫蓬莱山。
山上有个阁子,名叫蓬莱阁。
这阁造得画栋飞云,珠帘卷雨,十分壮丽。
西面看城中人户,烟雨万家;东面看海上波涛,峥嵘千里。
所以城中人士往往于下午携尊挈酒,在阁中住宿,准备次日天来明时,看海中出日。
习以为常,这且不表。
却说那年有个游客,名叫老残。
此人原姓铁,单名一个英字,号补残。
因慕懒残和尚煨芋的故事,遂取这“残”字做号。
大家因他为人颇不讨厌,契重他的意思,都叫他老残。
不知不觉,这“老残”二字便成了个别号了。
他年纪不过三十多岁,原是江南人氏。
当年也曾读过几句诗书,因八股文章做得不通,所以学也未曾进得一个,教书没人要他,学生意又嫌岁数大,不中用了。
其先,他的父亲原也是个三四品的官,因性情迂拙,不会要钱,所以做了二十年实缺,回家仍是卖了袍褂做的盘川。
你想,可有余资给他儿子应用呢?
这老残既无祖业可守,又无行当可做,自然“饥寒”二字渐渐的相逼来了。
正在无可如何,可巧天不绝人,来了一个摇串铃的道士,说是曾受异人传授,能治百病,街上人找他治病,百治百效。
所以这老残就拜他为师,学了几个口诀。
从此也就摇个串铃,替人治病糊口去了,奔走江湖近二十年。
这年刚刚走到山东古千乘地方,有个大户,姓黄,名叫瑞和,害了一个奇病:浑身渍烂,每年总要溃几个窟窿。
今年治好这个,明年别处又溃几个窟窿。
经历多年,没有人能治得这病。
每发都在夏天,一过秋分,就不要紧了。
那年春天,刚刚老残走到此地,黄大户家管事的,问他可有法子治这个病,他说:“法子尽有,只是你们未必依我去做,今年权且略施小技,试试我的手段。
若要此病永远不发,也没有什么难处,只须依着古人方法,那是百发百中的。
别的病是神农、黄帝传下来的方法,只有此病是大禹传下来的方法。
后来唐朝有个王景得了这个传授,以后就没有人知道此方法了。
今日奇缘,在下到也懂得些个。
”于是黄大户家遂留老残住下,替他治病。
说也奇怪,这年虽然小有溃烂,却是一个窟窿也没有出过。
为此,黄大户家甚为喜欢。
看看秋分己过,病势今年是不要紧的了。
大家因为黄大户不出窟窿。
是十多年来没有的事,异常快活,就叫了个戏班子,唱了三天谢神的戏;又在西花厅上,搭了一座菊花假山:今日开筵,明朝设席,闹的十分畅快。
这日,老残吃过午饭,因多喝了两怀酒,觉得身子有些困倦,就跑到自己房里一张睡榻上躺下,歇息歇息,才闭了眼睛,看外边就走进两个人来:一个叫文章伯,一
话说店伙说到将他妹夫扯去站了站笼,布匹交金四完案。
老残便道:“这事我已明白,自然是捕快做的圈套,你们掌柜的自然应该替他收尸去的。
但是,他一个老实人,为什么人要这么害他呢,你掌柜的就没有打听打听吗?”
店伙道:“这事,一被拿,我们就知道了,都是为他嘴快惹下来的乱子。
我也是听人家说的:府里南门大街西边小胡同里,有一家子,只有父子两个:他爸爸四十来岁,他女儿十七八岁,长的有十分人材,还没有婆家。
他爸爸做些小生意,住了三间草房,一个土墙院子。
这闺女有一天在门口站着,碰见了府里马队上什长花胳膊王三,因此王三看他长的体面,不知怎么,胡二巴越的就把他弄上手了。
过了些时,活该有事,被他爸爸回来一头碰见,气了个半死,把他闺女着实打了一顿,就把大门锁上,不许女儿出去。
不到半个月,那花胳膊王三就编了法子,把他爸爸也算了个强盗,用站笼站死。
后来不但他闺女算了王三的媳妇,就连那点小房子也算了王三的产业。
“俺掌柜的妹夫,曾在他家卖过两回布,认得他家,知道这件事情。
有一天,在饭店里多吃了两钟酒,就发起疯来,同这北街上的张二秃子,一面吃酒,一面说话,说怎么样缘故,这些人怎么样没个天理。
那张二秃子也是个不知利害的人,听得高兴,尽往下问,说:‘他还是义和团里的小师兄呢。
那二郎、关爷多少正神常附在他身上,难道就不管管他吗?”他妹夫说:‘可不是呢。
听说前些时,他请孙大圣,孙大圣没有到,还是猪八戒老爷下来的。
倘若不是因为他昧良心,为什么孙大圣不下来,倒叫猪八戒下来呢?我恐怕他这样坏良心,总有一天碰着大圣不高兴的时候,举起金箍棒来给他一棒。
那他就受不住了。
’二人谈得高兴,不知早被他们团里朋友,报给王三,把他们两人面貌记得烂熟。
没有数个月的工夫,把他妹夫就毁了。
张二秃子知道势头不好,仗着他没有家眷,‘天明四十五’,逃往河南归德府去找朋友去了。
“酒也完了,你老睡罢。
明天倘若进城,千万说话小心!俺们这里人人都耽着三分惊险,大意一点儿,站笼就会飞到脖儿梗上来的。
”于是站起来,桌上摸了个半截线香,把灯拨了拨,说:“我去拿油壶来添添这灯。
”老残说:“不用了,各自睡罢。
”两人分手。
到了次日早晨,老残收检行李,叫车夫来搬上车子。
店伙送出,再三叮咛:“进了城去,切勿多话。
要紧,要紧!”老残笑着答道:“多谢关照。
”一面车夫将车子推动,向南大路进发,不过午牌时候,早已到了曹州府城。
进了北门,就在府前大街寻了一家客店,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0.49s
Copyright ©2025 中华诗词网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