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
〔明〕 1472 - 1528 年
明浙江馀姚人,初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子。十五岁访客居庸、山海间,纵观山川形胜。好言兵,善射。弘治十二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正德初,忤刘瑾,廷杖,谪贵州龙场驿丞。瑾诛,任庐陵知县。十一年,累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镇压大帽山、浰头、横水等处山寨凡八十四处民变,设崇义、和平两县。十四年,平宁王朱宸濠之乱。世宗时封新建伯。嘉靖六年总督两广兼巡抚,镇压断藤峡瑶民八寨。先后用兵,皆成功迅速。以病乞归,行至南安而卒。其学以致良知为主,谓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物。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以曾筑室阳明洞中,学者称阳明先生。文章博大昌达,初刻意为词章,后不复措意工拙,而行墨间自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何廷仁、黄正之、李侯璧、汝中、德洪侍坐
先生顾而言曰:“汝辈学问不得长进,只是未立志

侯璧起而对曰:“珙亦愿立志

先生曰:“难说不立,未是必为圣人之志耳

对曰:“愿立必为圣人之志

先生曰:“你真有圣人之志,良知上更无不尽
良知上留得些子别念挂带,便非必为圣人之志矣

洪初闻时,心若未服,听说到,不觉悚汗
先生曰:“良知是造化的精灵
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真是与物无对
人若复得他完完全全,无少亏欠,自不觉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间更有何乐可代
一友静坐有见,驰问先生
答曰:“吾昔居滁时,见诸生多务知解口耳异同,无益于得,姑教之静坐
一时窥见光景,颇收近效;久之,渐有喜静厌动,流入枯槁之病
或务为玄解妙觉,动人听闻
故迩来只说‘致良知’
良知明白,随你去静处体悟也好,随你去事上磨炼也好,良知本体原是无动无静的
此便是学问头脑
我这个话头,自滁州到今,亦较过几番,只是‘致良知’三字无病
医经折肱,方能察人病理
一友问功夫:“功夫欲得此知时时接续,一切应感处反觉照管不及,若去事上周旋,又觉不见了
如何则可?”
先生曰:“此只认良知未真,尚有内外之间
我这里功夫不由人急心,认得良知头脑是当,去朴实用功,自会透彻
到此便是内外两忘,又何心事不合一?”
又曰:“功夫不是透得这个真机,如何得他充实光辉?若能透得时,不由你聪明知解接得来,须胸中渣滓浑化,不使有毫发沾带始得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2.36s
Copyright ©2022 中华诗词网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