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者天子巡狩之礼,布在方策。
至秦、汉巡幸,或以厌望气之祥,或以希神仙之应,烦扰之役,多非旧典。
唯后汉诸帝,颇有古礼焉。
魏文帝值参分初创,方隅事多,皇舆亟动,略无宁岁。
盖应时之务,又非旧章也。
明帝凡三东巡,所过存问高年,恤人疾苦,或赐谷帛,有古巡幸之风焉。
齐王正始元年,巡洛阳,赐高年、力田各有差。
晋武帝泰始四年,诏刺史二千石长吏曰“古之王者,以岁时巡狩方岳,其次则二伯述职,不然则行人巡省,掸人诵志。
故虽幽遐侧微,心无壅隔。
人情上通,上指远喻。
至于鳏寡,罔不得所。
用垂风遗烈,休声犹存。
朕在位累载,如临深泉,夙兴夕惕,明发不寐,坐而待旦。
思四方水旱灾眚,为之怛然。
勤躬约己,欲令事事当宜。
常恐众吏用情,诚心未著,万机兼猥,虑有不周。
政刑失谬,而弗获备览。
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惟岁之不易,未遑卜征巡省之事。
人之未乂,其何以恤之。
今使使持节侍中、副给事黄门侍郎,衔命四出,周行天下,亲见刺史二千石长吏,申喻朕心恳诚至意,访求得失损益诸宜,观省政治,问人间患苦。
周典有之曰:其万人利害为一书,其礼俗政事教治刑禁之逆顺为一书,其悖逆暴乱作慝犯令为一书,其扎丧凶荒厄贫为一书,其康乐和亲安平为一书。
每国辩异之,以反命于王,以周知天下之故。
斯旧章前训,今率由之。
还具条奏,俾朕昭然鉴于幽远,若亲行焉。
大夫君子,其各悉乃心,各敬乃事,嘉谋令图,苦言至戒,与使者尽之,无所隐讳。
方将虚心以俟。
其勉哉勖之,称朕意焉”挚虞新礼仪曰“魏氏无巡狩故事,新礼则巡狩方岳,柴望告至,设壝宫,如礼诸侯之觐者。
摈及执贽,皆如朝仪,而不建其旗。
臣虞案觐礼,诸侯觐天子,各建其旗章,所以殊爵命,示等威。
《诗》称君子至止,言观其旗。
宜定新礼建旗如旧礼”然终晋世,巡狩废矣。
宋武帝永初元年,诏遣大使分行四方,举善旌贤,问其疾苦。
元嘉四年二月己卯,太祖东巡。
丁卯,至丹徒。
己巳,告觐园陵。
三月甲戌,幸丹徒离宫,升京城北顾。
乙亥,飨父老旧勋于丹徒行宫,加赐衣裳各有差,蠲丹徒县其年租布之半,系囚见徒五岁刑以下,悉皆原遣。
登城三战及先大将军并贵泥关头败没余口。
老疾单孤,又诸战亡家不能自存者,并随宜隐恤。
二十六年二月己亥,上东巡。
辛丑,幸京城。
辛亥,谒二陵。
丁巳,会旧京故老万余人,往还飨劳,孤疾勤劳之家,咸蒙恤赉,发赦令,蠲徭役。
其时皇太子监国,有司奏仪注。
某曹关某事云云。
被令,仪宜如是。
请为笺如左。
谨关。
右署众官如常仪。
尚书
夫有国有家者,礼仪之用尚矣。
然而历代损益,每有不同,非务相改,随时之宜故也。
汉文以人情季薄,国丧革三年之纪。
光武以中兴崇俭,七庙有共堂之制。
魏祖以侈惑宜矫,终敛去袭称之数。
晋武以丘郊不异,二至并南北之祀。
互相即袭,以讫于今,岂三代之典不存哉,取其应时之变而已。
且闵子讥古礼,退而致事。
叔孙创汉制,化流后昆。
由此言之,任己而不师古,秦氏以之致亡。
师古而不适用,王莽所以身灭。
然则汉、魏以来,各揆古今之中,以通一代之仪。
司马彪集后汉众注,以为《礼仪志》,校其行事,已与前汉颇不同矣。
况三国鼎峙,历晋至宋,时代移改,各随事立。
自汉末剥乱,旧章乖弛,魏初则王粲、卫觊典定众仪。
蜀朝则孟光、许慈创理制度。
晋始则荀顗、郑冲详定晋礼。
江左则荀嵩、刁协缉理乖紊。
其间名儒通学,诸所论叙,往往新出,非可悉载。
今抄魏氏以后经国诞章,以备此志云。
魏文帝虽受禅于汉,而以夏数为得天,故黄初元年诏曰“孔子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
此圣人集群代之美事,为后王制法也。
《传》曰夏数为得天。
朕承唐、虞之美,至于正朔,当依虞、夏故事。
若殊徽号,异器械,制礼乐,易服色,用牲币,自当随土德之数。
每四时之季月,服黄十八日,腊以丑,牲用白,其饰节旄,自当赤,但节幡黄耳。
其余郊祀天地朝会四时之服,宜如汉制。
宗庙所服,一如《周礼》”尚书令桓阶等奏“据三正周复之义,国家承汉氏人正之后,当受之以地正,牺牲宜用白,今从汉十三月正,则牺牲不得独改。
今新建皇统,宜稽古典先代,以从天命,而告朔牺牲,壹皆不改,非所以明革命之义也”诏曰“服色如所奏。
其余宜如虞承唐,但腊日用丑耳,此亦圣人之制也”
明帝即位,便有改正朔之意,朝议多异同,故持疑不决。
久乃下诏曰“黄初以来,诸儒共论正朔,或以改之为宜,或以不改为是,意取驳异,于今未决。
朕在东宫时闻之,意常以为夫子作《春秋》,通三统,为后王法。
正朔各从色,不同因袭。
自五帝、三王以下,或父子相继,同体异德。
或纳大麓,受终文祖。
或寻干戈,从天行诛。
虽遭遇异时,步骤不同,然未有不改正朔,用服色,表明文物,以章受命之符也。
由此言之,何必以不改为是邪”
于是公卿以下博议。
侍中高堂隆议曰“按自古有文章以来,帝王之兴,受禅之与干戈,皆改正朔,所以明天道,定民心也。
《易》曰:《革》,元亨利贞。
有孚改命吉。
汤武革命,应乎天,从乎人。
其义曰,水火更用事,犹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也。
《易通卦验》曰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自书契经典,咸崇其义,而圣人之德,莫大于严父者也。
故司马迁著《封禅书》,班固备《郊祀志》,上纪皇王正祀,下录郡国百神。
司马彪又著《祭祀志》,以续终汉。
中兴以后,其旧制诞章,粲然弘备。
自兹以降,又有异同,故复撰次云尔。
汉献帝延康元年十一月己丑,诏公卿告祠高庙。
遣兼御史大夫张音奉皇帝玺绶策书,禅帝位于魏。
是时魏文帝继王位,南巡在颍阴。
有司乃为坛于颍阴之繁阳故城。
庚午,登坛。
魏相国华歆跪受玺绂以进于王。
既受毕,降坛视燎,成礼而返,未有祖配之事。
魏文帝黄初二年正月,郊祀天地明堂。
是时魏都洛京,而神祇兆域明堂灵台,皆因汉旧事。
四年七月,帝将东巡,以大军当出,使太常以一特牛告祠南郊,自后以为常。
及文帝崩,太尉钟繇告谥南郊,皆是有事于郊也。
明帝太和元年正月丁未,郊祀武皇帝以配天,宗祀文皇帝于明堂以配上帝。
是时二汉郊禋之制具存,魏所损益可知也。
四年八月,帝东巡,过繁昌,使执金吾臧霸行太尉事,以特牛祠受禅坛。
《后汉纪》,章帝诏高邑祠即位坛。
此虽前代已行之事,然为坛以祀天,而坛非神也。
今无事于上帝,而致祀于虚坛,未详所据也。
景初元年十月乙卯,始营洛阳南委粟山为圆丘,诏曰“盖帝王受命,莫不恭承天地,以彰神明。
尊祀世统,以昭功德。
故先代之典既著,则禘郊祖宗之制备也。
昔汉氏之初,承秦灭学之后,采摭残缺,以备郊祀。
自甘泉、后土、雍宫、五畤神祇兆位,多不经见,并以兴废无常,一彼一此,四百余年,废无禘礼。
古代之所更立者,遂有阙焉。
曹氏世系,出自有虞氏。
今祀圆丘,以始祖帝舜配,号圆丘曰皇皇帝天。
方丘所祭曰皇皇后地,以舜妃伊氏配。
天郊所祭曰皇天之神,以太祖武皇帝配。
地郊所祭曰皇地之祗,以武宣皇后配。
宗祀皇考高祖文皇帝于明堂,以配上帝”十二月壬子冬至,始祀皇皇帝天于圆丘,以始祖有虞帝舜配。
自正始以后,终魏世,不复郊祀。
孙权初称尊号于武昌,祭南郊告天。
文曰“皇帝臣孙权,敢用玄牡,昭告皇皇后帝。
汉飨国二十有四世,历年四百三十,行气数终,禄胙运尽,普天弛绝,率土分崩。
孽臣曹丕,遂夺神器。
丕子睿继世作慝,窃名乱制。
权生于东南,遭值期运,承乾秉戎,志在拯世,奉辞行罚,举足为民。
群臣将相州郡百城执事之人,咸以为天意已去于汉,汉氏已终于天。
皇帝位虚,郊祀无主,休征嘉瑞,前后杂沓,历数在躬,不得不受。
权畏天命,敢不敬从。
谨择元日,登坛柴燎,即皇帝位。
唯尔有神飨之。
左右有吴,永
汉《鼙舞歌》五篇:《关东有贤女》、《章和二年中》、《乐久长》、《四方皇》、《殿前生桂树》。
魏《鼙舞歌》五篇:《明明魏皇帝》、《太和有圣帝》、《魏历长》、《天生烝民》、《为君既不易》。
魏陈思王《鼙舞歌》五篇:
《圣皇篇》,当《章和二年中》:圣皇应历数,正康帝道休。
九州咸宾服,威德洞八幽。
三公奏诸公,不得久淹留。
蕃位任至重,旧章咸率由。
侍臣省文奏,陛下体仁慈。
沉吟有爱恋,不忍听可之。
迫有官典宪,不得顾恩私。
诸王当就国,玺绶何累缞。
便时舍外殿,宫省寂无人。
主上增顾念,皇母怀苦辛。
何以为赠赐,倾府竭宝珍。
文钱百亿万,采帛若烟云。
乘舆服御物,锦罗与金银。
龙旗垂九旒,羽盖参斑轮。
诸王自计念,无功荷厚德。
思一效筋力,糜躯以报国。
鸿胪拥节卫,副使随经营。
贵戚并出送,夹道交辎軿。
车服齐整设,鞾晔耀天精。
武骑卫前后,鼓吹箫笳声。
祖道魏东门,泪下沾冠缨。
扳盖因内顾,俯仰慕同生。
行行将日莫,何时还阙庭。
车轮为裴回,四马踌躇鸣。
路人尚酸鼻,何况骨肉情。
《灵芝篇》,当《殿前生桂树》:灵芝生玉地,朱草被洛滨。
荣华相晃耀,光采晔若神。
古时有虞舜,父母顽且嚚。
尽孝于田陇,烝烝不违仁。
伯瑜年七十,采衣以娱亲,慈母笞不痛,歔欷涕沾巾。
丁兰少失母,自伤蚤孤茕,刻木当严亲,朝夕致三牲。
暴子见陵侮,犯罪以亡形,丈人为泣血,免戾全其名。
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
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
责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
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
岁月不安居,乌乎我皇考。
生我既已晚,弃我何期蚤。
《蓼莪》谁所兴,念之令人老。
退咏《南风》诗,洒泪满袆抱。
乱曰:圣皇君四海,德教朝夕宣。
万国咸礼让,百姓家肃虔。
庠序不失仪,孝悌处中田。
户有曾闵子,比屋皆仁贤。
髫龀无夭齿,黄发尽其年。
陛下三万岁,慈母亦复然。
《大魏篇》,当《汉吉昌》:大魏应灵符,天禄方甫始。
圣德致泰和,神明为驱使。
左右宜供养,中殿宜皇子。
陛下长寿考,群臣拜贺咸说喜。
积善有余庆,荣禄固天常。
众善填门至,臣子蒙福祥。
无患及阳遂,辅翼我圣皇。
众吉咸集会,凶邪奸恶并灭亡。
黄鹄游殿前,神鼎周四阿。
玉马充乘舆,芝盖树九华。
白虎戏西除,舍利从辟邪。
骐驎蹑足舞,凤凰拊翼歌。
丰年大置酒,玉尊列广庭。
乐饮过三爵,朱颜暴己形。
式宴不违礼,君臣歌《鹿鸣》。
乐人舞鼙鼓,百官雷抃赞若惊。
储礼如江海,积善若陵山。
皇嗣繁且炽,孙子列曾玄。
群臣咸称万岁,陛下长乐寿年。
御酒停未饮,贵戚跪东厢。
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
乃立地官司徒,使帅其蜀而掌邦教,以佐王安扰邦国。
教官之属:
大司徒,卿一人。
小司徒,中大夫二人。
乡师,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
旅,下士三十有二人、府六人、史十有二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
乡老,二乡则公一人。
乡大夫,每乡卿一人。
州长,每州中大夫一人。
党正,每党下大夫一人。
族师,每族上士一人。
闾胥,每闾中士一人。
比长,五家下士一人。
封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六人,徒六十人。
鼓人,中士六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舞师,下士二人、胥四人、舞徒四十人。
牧人,下士六人、府一人、史二人、徒六十人。
牛人,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二十人、徒二百人。
充人,下士二人、史二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载师,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六人、徒六十人。
闾师,中士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县师,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遗人,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均人,中士二人、一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师氏,中大夫一人、上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
保氏,下大夫一人、中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胥六人、徒六十人。
司谏,中士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司救,中士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调人,下士二人、史二人、徒十人。
媒氏,下士二人、史二人、徒十人。
司市,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中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府四人、史八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
质人,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二人、徒二十人。
廛人,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二人、徒二十人。
胥师,二十肆则一人,皆二史。
贾师,二十肆则一人,皆二史。
司虣,十肆则一人。
司稽,五肆是一人。
胥,二肆则一人。
肆长,每肆则一人。
泉府,上士四人、中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府四人、史八人、贾八人、徒八十人。
司门,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中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每门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徒四人。
司关,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每关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徒四人。
掌节,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二人、徒二十人。
宋文帝元嘉三年五月庚午,以诛徐羡之等,仇耻已雪,币告太庙。
元嘉三年十二月甲寅,西征谢晦,告太庙、太社。
晦平,车驾旋轸,又告。
元嘉六年七月,太学博士徐道娱上议曰“伏见太庙烝尝仪注,皇帝行事毕,出便坐,三公已上献,太祝送神于门,然后至尊还拜,百官赞拜,乃退。
谨寻清庙之道,所以肃安神也。
《礼》曰,庙者,貌也。
神灵所冯依也。
事亡如存,若常在也。
既不应有送神之文,自陈豆荐俎,车驾至止,并弗奉迎。
夫不迎而送,送而后辞,暗短之情,实用未达。
按时人私祠,诚皆迎送,由于无庙,庶感降来格。
因心立意,非王者之礼也。
《仪礼》虽太祝迎尸于门,此乃延尸之仪,岂是敬神之典。
恐于礼有疑。
谨以议上”有司奏下礼官详判。
博士江邃议“在始不逆,明在庙也。
卒事而送,节孝思也。
若不送而辞,是舍亲也。
辞而后送,是遣神也。
故孝子不忍违其亲,又不忍遣神。
是以祝史送神以成烝尝之义”博士贺道期议“乐以迎来,哀以送往。
《祭统》迎牲而不迎尸。
《诗》云:钟鼓送尸。
郑云:尸,神象也。
与今仪注不迎而后送,若合符契”博士荀万秋议“古之事尸,与今之事神,其义一也。
周礼,尸出,送于庙门,拜,尸不顾。
《诗》云:钟鼓送尸。
则送神之义,其来久矣。
《记》曰:迎牲而不迎尸,别嫌也。
尸在门外,则疑于臣。
入庙中,则全于君。
君在门外,则疑于君。
入庙,则全于臣。
是故不出者,明君臣之义。
”邃等三人谓旧仪为是,唯博士陈珉同道娱议。
参详“邃等议虽未尽,然皆依拟经礼。
道娱、珉所据难从。
今众议不一,宜遵旧体”。
诏可。
元嘉六年九月,太学博士徐道娱上议曰“祠部下十月三日殷祠,十二日烝祀。
谨按禘祫之礼,三年一,五年再。
《公羊》所谓五年再殷祭也。
在四时之间,《周礼》所谓凡四时之间祀也。
盖历岁节月无定,天子诸侯,先后弗同。
《礼》称天子祫尝,诸侯烝祫。
有田则祭,无田则荐。
郑注:天子先祫然后时祭,诸侯先时祭然后祫。
有田者既祭又荐新。
祭以首时,荐以仲月。
然则大祭四祀,其月各异。
天子以孟月殷,仲月烝,诸侯孟月尝,仲月祫也。
《春秋》僖公八年秋七月,禘。
文公二年八月,大事于太庙。
《谷梁传》曰:著祫尝也。
昭公十五年二月,有事于武宫。
《左传》曰:礼也。
又《周礼》仲冬享烝。
《月令》季秋尝稻。
晋春烝曲沃,齐十月尝太公,此并孟仲区别不共之明文矣。
凡祭必先卜,日用丁巳,如不从,进卜远日。
卜未吉,岂容二事,推期而往,理尤可知。
寻殷烝祀重,祭荐礼轻。
轻尚异月,重宁反同。
且祭不欲数,数则渎
蔡邕论叙汉乐曰:一曰郊庙神灵,二曰天子享宴,三曰大射辟雍,四曰短箫铙歌。
晋郊祀歌五篇,傅玄造:
天命有晋,穆穆明明。
我其夙夜,祗事上灵。
常于时假,迄用有成。
于荐玄牡,进夕其牲。
崇德作乐,神只是听。
右祠天地五郊夕牲歌一篇。
宣文烝哉,曰靖四方。
永言保之,夙夜匪康。
光天之命,上帝是皇。
嘉乐殷荐,灵祚景详。
神祇隆假,享福无疆。
右祠天地五郊迎送神歌一篇。
天祚有晋,其命惟新。
受终于魏,奄有兆民。
燕及皇天,怀柔百神。
不显遗烈,之德之纯。
享其玄牡,式用肇禋。
神祇来格,福禄是臻。
时迈其犹,昊天子之。
祐享有晋,兆民戴之。
畏天之威,敬授民时。
不显不承,于犹绎思。
皇极斯建,庶绩咸熙。
庶几夙夜,惟晋之祺。
宣文惟后,克配彼天。
抚宁四海,保有康年。
于乎缉熙,肆用靖民。
爰立曲制,爰修礼纪。
作民之极,莫匪资始。
克昌厥后,永言保之。
右飨天地五郊歌三篇。
前所作天地郊明堂歌五篇,傅玄造:
皇矣有晋,时迈其德。
受终于天,光济万国。
万国既光,神定厥祥。
虔于郊祀,祗事上皇。
祗事上皇,百禄是臻。
巍巍祖考,克配彼天。
嘉牲匪歆,德馨惟飨。
受天之祚,神和四畅。
右天地郊明堂夕牲歌。
于赫大晋,膺天景祥。
二帝迈德,宣兹重光。
我皇受命,奄有万方。
郊祀配享,礼乐孔章。
神祇嘉飨,祖考是皇。
克昌厥后,保祚无疆。
右天地郊明堂降神歌。
整泰坛,祀皇神。
精气感,百灵宾。
蕴朱火,燎芳薪。
紫烟游,冠青云。
神之体,靡象形。
旷无方,幽以清。
神之来,光景照。
听无闻,视无兆。
神之至,举歆歆。
灵爽协,动余心。
神之坐,同欢娱。
泽云翔,化风舒。
嘉乐奏,文中声。
八音谐,神是听。
咸洁斋,并芬芳。
烹牷牲,享玉觞。
神说飨,歆禋祀。
祐大晋,降繁祉。
胙京邑,行四海。
保天年,穷地纪。
右天郊飨神歌。
整泰行,俟皇祗。
众神感,群灵仪。
阴祀设,吉礼施。
夜将极,时未移。
祗之体,无形象。
潜泰幽,洞忽荒。
祗之出,渼若有。
灵无远,天下母。
祗之来,遗光景。
照若存,终冥冥。
祗之至,举欣欣。
舞象德,歌成文。
祗之坐,同欢豫。
泽雨施,化云布。
乐八变,声教敷。
物咸享,只是娱。
斋既洁,侍者肃。
玉觞进,咸穆穆。
飨嘉庆,歆德馨。
胙有晋,暨群生。
溢九壤,格天庭。
保万寿,延亿龄。
右地郊飨神歌。
经始明堂,享祀匪懈。
于皇烈考,光配上帝。
赫赫上帝,既高既崇。
圣考是配,明德显融。
率土敬职,万方来祭。
常于时假,保胙永世。
右明堂飨神歌。
宋南郊雅乐登歌三篇,颜延之造:
《但歌》四曲,出自汉世。
无弦节,作伎,最先一人倡,三人和。
魏武帝尤好之。
时有宋容华者,清彻好声,善唱此曲,当时特妙。
自晋以来,不复传,遂绝。
《相和》,汉旧歌也。
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本一部,魏明帝分为二,更递夜宿。
本十七曲,朱生、宋识、列和等复合之为十三曲。
《相和》《驾六龙》、《气出倡》,武帝词:
驾六龙乘风而行,行四海外。
路下之八邦,历登高山,临溪谷,乘云而行,行四海外,东到泰山。
仙人玉女,下来翱游,骖驾六龙,饮玉浆,河水尽,不东流。
解愁腹,饮玉浆。
奉持行,东到蓬莱山。
上至天之门。
玉阙下,引见得入,赤松相对,四面顾望,视正焜煌。
开王心正兴,其气百道至,传告无穷。
闭其口,但当爱气,寿万年。
东到海,与天连。
神仙之道,出窈入冥。
常当专之,心恬憺无所愒欲,闭门坐自守,天与期气。
愿得神之人,乘驾云车,骖驾白鹿,上到天之门,来赐神之药。
跪受之,敬神齐。
当如此,道自来。
华阴山,自以为大,高百丈,浮云为之盖。
仙人欲来,出随风,列之雨。
吹我洞箫鼓瑟琴,何壒壒,酒与歌戏。
今日相乐诚为乐,玉女起,起舞移数时。
鼓吹一何嘈嘈,从西北来时,仙道多驾烟,乘云驾龙,郁何蓩々。
遨游八极,乃到昆仑之山,西王母侧。
神仙金止玉亭,来者为谁。
赤松王乔,乃德旋之门。
乐共饮食到黄昏,多驾合坐,万岁长宜子孙。
游君山,甚为真,磪磈砟硌,尔自为神。
乃到王母台,金阶玉为堂,芝草生殿旁。
东西厢,客满堂。
主人当行觞,坐者长寿遽何央。
长乐甫始宜孙子,常愿主人增年,与天相守。
《厥初生》、《精列》,武帝词:
厥初生,造化之陶物,莫不有终期。
莫不有终期,圣贤不能免,何为怀此忧。
愿螭龙之驾,思想昆仑居。
思想昆仑居,见期于迂怪,志意在蓬莱。
志意在蓬莱,周孔圣徂落,会稽以坟丘。
会稽以坟丘,陶陶谁能度,君子以弗忧。
年之暮,奈何,过时时来微。
《江南可采莲》、《江南》,古祠: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天地间》、《度关山》,武帝词:
天地间,人为贵。
立君牧民,为之轨则。
车辙马迹,经纬四极。
绌陟幽明,黎庶繁息。
于铄贤圣,总统邦域,封建五爵,井田刑狱。
有燔丹书,无普赦赎。
皋陶《甫刑》,何有失职。
嗟哉后世,改制易律。
劳民为君,役赋其力。
舜漆食器,畔者十国。
不及唐尧,采椽不斫。
世叹伯夷,欲以厉俗。
侈恶之大,俭为恭德。
许由推让,岂有讼曲。
兼爱尚同,疏者为戚。
晋简文咸安元年十二月辛卯,荧惑逆行入太微,二年三月犹不退。
占曰“国不安,有忧”是时,帝有桓温之逼,恒怀忧惨。
七月,帝崩。
咸安二年正月己酉,岁星犯填星,在须女。
占曰“为内乱”五月,岁星形色如太白。
占曰“进退如度,奸邪息。
变色乱行,主无福。
岁星囚于仲夏,当细小而不明,此其失常也。
又为臣强”六月,太白昼见在七星。
乙酉,太白犯舆鬼。
占曰“国有忧”七月,帝疾甚,诏桓温曰“少子可辅者辅之。
如不可,君自取之”赖侍中王坦之毁手诏,改使如王导辅政故事。
温闻之大怒,将诛坦之等,内乱之应也。
是月,帝崩。
咸安二年五月丁未,太白犯天关。
占曰“兵起”六月,庾希入京城。
十一月,卢悚入宫,并诛灭。
晋孝武宁康元年正月戊申,月奄心大星。
案占,灾不在王者,则在豫州。
一曰“主命恶之”三月丙午,月奄南斗第五星。
占曰“大臣有忧,忧死亡”一曰“将军死”七月,桓温薨。
宁康二年正月丁巳,有星孛于女虚,经氐、亢、角、轸、翼、张。
九月丁丑,有星孛于天市。
十一月癸酉,太白奄荧惑,在营室。
占曰“金火合为烁,此灾皆为兵丧”太元元年五月,氐贼苻坚伐凉州。
七月,氐破凉州,虏张天锡。
十一月,桓冲发三州军军淮、泗,桓豁亦遣军备境上。
宁康二年闰月己未,月奄牵牛南星。
占曰“左将军死”三年五月,北中郎将王坦之薨。
宁康三年六月辛卯,太白犯东井。
占曰“秦地有兵”九月戊申,荧惑奄左执法。
占曰“执法者死”太元元年,苻坚破凉州。
十月,尚书令王彪之卒。
晋孝武太元元年四月丙戌,荧惑犯南斗第三星。
丙申,又奄第四星。
占曰“兵大起,中国饥”一曰“有赦”八月癸酉,太白昼见在氐。
氐,兖州分野。
九月,荧惑犯哭泣星,遂入羽林。
占曰“天子有哭泣事,中军兵起”十一月己未,月奄左角。
占曰“天子有兵”一曰“国有忧”三年六月,荧惑守羽林。
占曰“禁兵大起”九月壬午,太白昼见在角,兖州分。
元年五月,大赦。
三年八月,氐贼韦钟入汉中东下,苻融寇樊、邓,慕容暐围襄阳,氐兖州刺史彭超围彭城。
四年二月,襄阳城陷,贼获朱序。
彭超舍彭城,获吉挹。
彭超等聚广陵三河众五万。
于是征虏谢石次涂中,右卫毛安之、游击河间王昙之等次堂邑,发丹阳民丁,使尹张涉屯卫京都。
六月,兖州刺史谢玄讨贼,大破之,余烬皆走。
是时中外连兵,比年荒俭。
是年,又发扬州万人戍夏口。
太元四年十一月丁巳,太白犯哭星。
占曰“天子有哭泣事”五年七月丙子,辰星犯轩辕。
占曰“女主当之”九月癸未,皇后王氏崩。
太元六年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1.80s
Copyright ©2025 中华诗词网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