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王建宮以捂方正位,體國經野,設官分職,以爲民極。
乃立天官冢宰,使帥其屬而掌邦治,以佐王均邦國。
治官之屬:
大宰,卿一人。
小宰,中大夫二人。
宰夫,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
旅,下士三十有二人、府六人、史十有二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
宮正,上士二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宮伯,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一人、史二人、胥二人、徒二十人。
膳夫,上士二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
皰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賈八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內饔,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十人、徒百人。
外饔,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十人、徒百人。
亨人,下士四人、府一人、史二人、胥五人、徒五十人。
甸師,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胥三十人、徒三百人。
獸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漁人,中士四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三十人、徒三百人
鱉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徒十有六人。
臘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醫師,上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食醫,中士二人。
疾醫,中士八人。
瘍醫,下士八人。
獸醫,下士四人。
酒正,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八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酒人,奄十人、女酒三十人、奚三百人。
漿人,奄五人、女漿十有五人、奚百有五十人。
凌人,下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籩人,奄一人、女籩十人、奚二十人。
醢人,奄一人、女醢二十人、奚四十人。
醯人,奄二人、女醯二十人、奚四十人。
鹽人,奄二人、女鹽二十人、奚四十人。
冪人,奄一人、女冪十人、奚二十人。
宮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掌舍,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徒四十人。
幕人,下士一人、府二人、史二人、徒四十人。
掌次,下士四人、府四人、史二人、徒八十人。
大府,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下士八人、府四人、史八人、賈十有六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玉府,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工八人、賈八人、胥四人、徒四十有八人。
內府,中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徒十人。
外府,中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徒十人。
司會,中大夫二人、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
乃立天官冢宰,使帥其屬而掌邦治,以佐王均邦國。
治官之屬:
大宰,卿一人。
小宰,中大夫二人。
宰夫,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
旅,下士三十有二人、府六人、史十有二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
宮正,上士二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宮伯,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一人、史二人、胥二人、徒二十人。
膳夫,上士二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
皰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賈八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內饔,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十人、徒百人。
外饔,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十人、徒百人。
亨人,下士四人、府一人、史二人、胥五人、徒五十人。
甸師,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胥三十人、徒三百人。
獸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漁人,中士四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三十人、徒三百人
鱉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徒十有六人。
臘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醫師,上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食醫,中士二人。
疾醫,中士八人。
瘍醫,下士八人。
獸醫,下士四人。
酒正,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八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酒人,奄十人、女酒三十人、奚三百人。
漿人,奄五人、女漿十有五人、奚百有五十人。
凌人,下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籩人,奄一人、女籩十人、奚二十人。
醢人,奄一人、女醢二十人、奚四十人。
醯人,奄二人、女醯二十人、奚四十人。
鹽人,奄二人、女鹽二十人、奚四十人。
冪人,奄一人、女冪十人、奚二十人。
宮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掌舍,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徒四十人。
幕人,下士一人、府二人、史二人、徒四十人。
掌次,下士四人、府四人、史二人、徒八十人。
大府,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下士八人、府四人、史八人、賈十有六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玉府,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工八人、賈八人、胥四人、徒四十有八人。
內府,中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徒十人。
外府,中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徒十人。
司會,中大夫二人、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
詩曰:
鐵石禪機已點開,錢塘江上早心灰。
六和寺內月明夜,三竺山中歸去來。
衲子心空圓寂去,將軍功遂錦衣回。
兩人俱是男兒漢,不忝英雄濟世才。
話說當下方臘殿前啓奏願領兵出洞征戰的,正是東牀駙馬主爵都尉柯引。
方臘見奏,不勝之喜。
“是今日天幸,得駙馬冒矢石之威,出戰草寇,願逞奇才,復興社稷。
”柯駙馬當下同領南兵,帶了雲壁奉尉,披掛上馬出師。
方臘將自己金甲錦袍,賜與駙馬。
又選一騎好馬,叫他出戰。
那駙馬怎生結束?
頭戴鳳翅金盔,身披連環鐵甲,上穿團龍錦袍,腰繫獅蠻束帶,足穿抹綠皁靴,胯懸雕弓鐵箭。
使一條穿心透骨點鋼槍,騎一匹能征慣戰青馬。
那柯駙馬與同皇侄方傑,引領洞中護御軍兵一萬人馬,駕前上將二十餘員,出到幫源洞口,列成陣勢。
卻說宋江軍馬,困在洞口,已教將佐分調守護。
宋江在陣中,因見手下弟兄,三停內折了二停,方臘又未曾拿得,南兵又不出戰,眉頭不展,面帶憂容。
只聽得前軍報來說:“洞中有軍馬出來交戰。
”宋江、盧俊義見報,急令諸將上馬,引軍出戰。
擺開陣勢,看南軍陣裏當先是柯駙馬出戰。
宋江軍中誰不認得是柴進。
宋江便令花榮出馬迎敵。
花榮得令,便橫槍躍馬,出到陣前,高聲喝問:“你那廝是甚人,敢助反賊與吾天兵敵對?我若拿住你時,碎屍萬段,骨肉爲泥。
好好下馬受降,免汝一命。
”柯駙馬答道:“吾乃山東柯引,誰不聞我大名!量你這廝們是梁山泊一夥強徒草寇,何足道哉!偏俺不如你們手段!我直把你們殺盡,克復城池,是吾之願。
”宋江與盧俊義在馬上聽了,尋思:“柴進說的話,語言中必無背逆之心。
他把‘柴’字改作‘柯’字,‘柴’即是‘柯’也;‘進’字改作‘引’字,‘引’即是‘進’也。
”吳用道:“我想柴大官人未曾落草時,尚且專藏犯罪做私商之人,今日安肯忘本?”盧俊義道:“且看花榮與他迎敵。
”
當下花榮挺槍躍馬,來戰柯引。
兩馬相交,二般軍器並舉,兩將鬥到間深裏,絞做一團,扭做一塊。
柴進低低道:“兄長可且詐敗,來日議事。
”花榮聽了,略戰三合,撥回馬便走。
柯引喝道:“敗將,吾不趕你。
別有了得的,叫他出來和俺交戰。
”花榮跑馬回陣,對宋江、盧俊義說知就裏。
吳用道:“再叫關勝出戰交鋒。
”當時關勝舞起青龍偃月刀,飛馬出戰,大喝道:“山東小將,敢與吾敵!”那柯駙馬挺槍便來迎敵。
兩個交鋒,全無懼怯。
二將鬥不到五合,關勝也詐敗佯輸,走回本陣。
柯駙馬不趕,只在陣前大喝:“宋兵敢有強將出來與吾對敵?”宋江再叫朱
鐵石禪機已點開,錢塘江上早心灰。
六和寺內月明夜,三竺山中歸去來。
衲子心空圓寂去,將軍功遂錦衣回。
兩人俱是男兒漢,不忝英雄濟世才。
話說當下方臘殿前啓奏願領兵出洞征戰的,正是東牀駙馬主爵都尉柯引。
方臘見奏,不勝之喜。
“是今日天幸,得駙馬冒矢石之威,出戰草寇,願逞奇才,復興社稷。
”柯駙馬當下同領南兵,帶了雲壁奉尉,披掛上馬出師。
方臘將自己金甲錦袍,賜與駙馬。
又選一騎好馬,叫他出戰。
那駙馬怎生結束?
頭戴鳳翅金盔,身披連環鐵甲,上穿團龍錦袍,腰繫獅蠻束帶,足穿抹綠皁靴,胯懸雕弓鐵箭。
使一條穿心透骨點鋼槍,騎一匹能征慣戰青馬。
那柯駙馬與同皇侄方傑,引領洞中護御軍兵一萬人馬,駕前上將二十餘員,出到幫源洞口,列成陣勢。
卻說宋江軍馬,困在洞口,已教將佐分調守護。
宋江在陣中,因見手下弟兄,三停內折了二停,方臘又未曾拿得,南兵又不出戰,眉頭不展,面帶憂容。
只聽得前軍報來說:“洞中有軍馬出來交戰。
”宋江、盧俊義見報,急令諸將上馬,引軍出戰。
擺開陣勢,看南軍陣裏當先是柯駙馬出戰。
宋江軍中誰不認得是柴進。
宋江便令花榮出馬迎敵。
花榮得令,便橫槍躍馬,出到陣前,高聲喝問:“你那廝是甚人,敢助反賊與吾天兵敵對?我若拿住你時,碎屍萬段,骨肉爲泥。
好好下馬受降,免汝一命。
”柯駙馬答道:“吾乃山東柯引,誰不聞我大名!量你這廝們是梁山泊一夥強徒草寇,何足道哉!偏俺不如你們手段!我直把你們殺盡,克復城池,是吾之願。
”宋江與盧俊義在馬上聽了,尋思:“柴進說的話,語言中必無背逆之心。
他把‘柴’字改作‘柯’字,‘柴’即是‘柯’也;‘進’字改作‘引’字,‘引’即是‘進’也。
”吳用道:“我想柴大官人未曾落草時,尚且專藏犯罪做私商之人,今日安肯忘本?”盧俊義道:“且看花榮與他迎敵。
”
當下花榮挺槍躍馬,來戰柯引。
兩馬相交,二般軍器並舉,兩將鬥到間深裏,絞做一團,扭做一塊。
柴進低低道:“兄長可且詐敗,來日議事。
”花榮聽了,略戰三合,撥回馬便走。
柯引喝道:“敗將,吾不趕你。
別有了得的,叫他出來和俺交戰。
”花榮跑馬回陣,對宋江、盧俊義說知就裏。
吳用道:“再叫關勝出戰交鋒。
”當時關勝舞起青龍偃月刀,飛馬出戰,大喝道:“山東小將,敢與吾敵!”那柯駙馬挺槍便來迎敵。
兩個交鋒,全無懼怯。
二將鬥不到五合,關勝也詐敗佯輸,走回本陣。
柯駙馬不趕,只在陣前大喝:“宋兵敢有強將出來與吾對敵?”宋江再叫朱
太祖武皇帝,沛國譙人也,姓曹,諱操,字孟德,漢相國參之後。
[一]桓帝世,曹騰爲中常侍大長秋,封費亭侯。
[二]養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審其生出本末。
[三]嵩生太祖。
注[一]*[曹瞞傳曰]*:太祖一名吉利,小字阿瞞。
王沈魏書曰:其先出於黃帝。
當高陽世,陸終之子曰安,是爲曹姓。
周武王克殷,存先世之後,封曹俠於邾。
春秋之世,與於盟會,逮至戰國,爲楚所滅。
子孫分流,或家於沛。
漢高祖之起,曹參以功封平陽侯,世襲爵土,絕而復紹,至今適嗣國於容城。
注[二]司馬彪續漢書曰:騰父節,字符偉,素以仁厚稱。
鄰人有亡豕者,與節豕相類,詣門認之,節不與爭;後所亡豕自還其家,豕主人大慚,送所認豕,並辭謝節,節笑而受之。
由是鄉黨貴嘆焉。
長子伯興,次子仲興,次子叔興。
騰字季興,少除黃門從官。
永寧元年,鄧太后詔黃門令選中黃門從官年少溫謹者配皇太子書,騰應其選。
太子特親愛騰,飲食賞賜與衆有異。
順帝即位,爲小黃門,遷至中常侍大長秋。
在省闥三十餘年,歷事四帝,未嘗有過。
好進達賢能,終無所毀傷。
其所稱薦,若陳留虞放、邊韶、南陽延固、張溫、弘農張奐、潁川堂溪典等,皆致位公卿,而不伐其善。
蜀郡太守因計吏脩敬於騰,益州刺史種暠於函谷關搜得其箋,上太守,並奏騰內臣外交,所不當爲,請免官治罪。
帝曰:“箋自外來,騰書不出,非其罪也。
”乃寢暠奏。
騰不以介意,常稱歎暠,以爲暠得事上之節。
暠後爲司徒,語人曰:“今日爲公,乃曹常侍恩也。
”騰之行事,皆此類也。
桓帝即位,以騰先帝舊臣,忠孝彰着,封費亭侯,加位特進。
太和三年,追尊騰曰高皇帝。
注[三]續漢書曰:嵩字巨高。
質性敦慎,所在忠孝。
爲司隸校尉,靈帝擢拜大司農、大鴻臚,代崔烈爲太尉。
黃初元年,追尊嵩曰太皇帝。
吳人作曹瞞傳及郭頒世語並雲: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
太祖於惇爲從父兄弟。
太祖少機警,有權數,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故世人未之奇也;[一]惟樑國橋玄、南陽何顒異焉。
玄謂太祖曰:“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二]年二十,舉孝廉爲郎,除洛陽北部尉,遷頓丘令,[三]徵拜議郎。
[四]注[一]曹瞞傳雲:太祖少好飛鷹走狗,遊蕩無度,其叔父數言之於嵩。
太祖患之,後逢叔父於路,乃陽敗面喎口;叔父怪而問其故,太祖曰:“卒中惡風。
”叔父以告嵩。
嵩驚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
嵩問曰:“叔父言汝中風,已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風,但失愛於
[一]桓帝世,曹騰爲中常侍大長秋,封費亭侯。
[二]養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審其生出本末。
[三]嵩生太祖。
注[一]*[曹瞞傳曰]*:太祖一名吉利,小字阿瞞。
王沈魏書曰:其先出於黃帝。
當高陽世,陸終之子曰安,是爲曹姓。
周武王克殷,存先世之後,封曹俠於邾。
春秋之世,與於盟會,逮至戰國,爲楚所滅。
子孫分流,或家於沛。
漢高祖之起,曹參以功封平陽侯,世襲爵土,絕而復紹,至今適嗣國於容城。
注[二]司馬彪續漢書曰:騰父節,字符偉,素以仁厚稱。
鄰人有亡豕者,與節豕相類,詣門認之,節不與爭;後所亡豕自還其家,豕主人大慚,送所認豕,並辭謝節,節笑而受之。
由是鄉黨貴嘆焉。
長子伯興,次子仲興,次子叔興。
騰字季興,少除黃門從官。
永寧元年,鄧太后詔黃門令選中黃門從官年少溫謹者配皇太子書,騰應其選。
太子特親愛騰,飲食賞賜與衆有異。
順帝即位,爲小黃門,遷至中常侍大長秋。
在省闥三十餘年,歷事四帝,未嘗有過。
好進達賢能,終無所毀傷。
其所稱薦,若陳留虞放、邊韶、南陽延固、張溫、弘農張奐、潁川堂溪典等,皆致位公卿,而不伐其善。
蜀郡太守因計吏脩敬於騰,益州刺史種暠於函谷關搜得其箋,上太守,並奏騰內臣外交,所不當爲,請免官治罪。
帝曰:“箋自外來,騰書不出,非其罪也。
”乃寢暠奏。
騰不以介意,常稱歎暠,以爲暠得事上之節。
暠後爲司徒,語人曰:“今日爲公,乃曹常侍恩也。
”騰之行事,皆此類也。
桓帝即位,以騰先帝舊臣,忠孝彰着,封費亭侯,加位特進。
太和三年,追尊騰曰高皇帝。
注[三]續漢書曰:嵩字巨高。
質性敦慎,所在忠孝。
爲司隸校尉,靈帝擢拜大司農、大鴻臚,代崔烈爲太尉。
黃初元年,追尊嵩曰太皇帝。
吳人作曹瞞傳及郭頒世語並雲: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
太祖於惇爲從父兄弟。
太祖少機警,有權數,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故世人未之奇也;[一]惟樑國橋玄、南陽何顒異焉。
玄謂太祖曰:“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二]年二十,舉孝廉爲郎,除洛陽北部尉,遷頓丘令,[三]徵拜議郎。
[四]注[一]曹瞞傳雲:太祖少好飛鷹走狗,遊蕩無度,其叔父數言之於嵩。
太祖患之,後逢叔父於路,乃陽敗面喎口;叔父怪而問其故,太祖曰:“卒中惡風。
”叔父以告嵩。
嵩驚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
嵩問曰:“叔父言汝中風,已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風,但失愛於
文皇帝諱丕,字子桓,武帝太子也。
中平四年冬,生於譙。
[一]建安十六年,爲五官中郎將、副丞相。
二十二年,立爲魏太子。
[二]太祖崩,嗣位爲丞相、魏王。
[三]尊王后曰王太后。
改建安二十五年爲延康元年。
注[一]魏書曰:帝生時,有云氣青色而圜如車蓋當其上,終日,望氣者以爲至貴之證,非人臣之氣。
年八歲,能屬文。
有逸才,遂博貫古今經傳諸子百家之書。
善騎射,好擊劍。
舉茂才,不行。
獻帝起居注曰:建安十(五)[三]年,爲司徒趙溫所闢。
太祖表“溫闢臣子弟,選舉故不以實”。
使侍中守光祿勳郗慮持節奉策免溫官。
注[二]魏略曰:太祖不時立太子,太子自疑。
是時有高元呂者,善相人,乃呼問之,對曰:“其貴乃不可言。
”問:“壽幾何?”元呂曰:“其壽,至四十當有小苦,過是無憂也。
”後無幾而立爲王太子,至年四十而薨。
注[三]袁宏漢紀載漢帝詔曰:“魏太子丕:昔皇天授乃顯考以翼我皇家,遂攘除髃兇,拓定九州,弘功茂績,光於宇宙,朕用垂拱負扆二十有餘載。
天不憖遺一老,永保餘一人,早世潛神,哀悼傷切。
丕奕世宣明,宜秉文武,紹熙前緒。
今使使持節御史大夫華歆奉策詔授丕丞相印綬、魏王璽紱,領冀州牧。
方今外有遺虜,遐夷未賓,旗鼓猶在邊境,干戈不得韜刃,斯乃播揚洪烈,立功垂名之秋也。
豈得修諒闇之禮,究曾、閔之志哉?其敬服朕命,抑弭憂懷,旁祗厥緒,時亮庶功,以稱朕意。
於戲,可不勉與!“
元年二月[一]王戌,以大中大夫賈詡爲太尉,御史大夫華歆爲相國,大理王朗爲御史大夫。
置散騎常侍、侍郎各四人,其宦人爲官者不得過諸署令;爲金策着令,藏之石室。
注[一]魏書載庚戌令曰:“關津所以通商旅,池苑所以御災荒,設禁重稅,非所以便民;其除池□之禁,輕關津之稅,皆復什一。
”辛亥,賜諸侯王將相已下將粟萬斛,帛千匹,金銀各有差等。
遣使者循行郡國,有違理掊克暴虐者,舉其罪。
初,漢熹平五年,黃龍見譙,光祿大夫橋玄問太史令單揚:“此何祥也?”揚曰:“其國後當有王者興,不及五十年,亦當復見。
天事恆象,此其應也。
”內黃殷登默而記之。
至四十五年,登尚在。
三月,黃龍見譙,登聞之曰:“單揚之言,其驗茲乎!”
[一]注[一]魏書曰:王召見登,謂之曰:“昔成風聞楚丘之繇而敬事季友,鄧晨信少公之言而自納光武。
登以篤老,服膺佔術,記識天道,豈有是乎!”賜登谷三百斛,遣歸家。
已卯,以前將軍夏侯惇爲大將軍。
濊貊、扶余單于、焉耆、于闐王皆各遣
中平四年冬,生於譙。
[一]建安十六年,爲五官中郎將、副丞相。
二十二年,立爲魏太子。
[二]太祖崩,嗣位爲丞相、魏王。
[三]尊王后曰王太后。
改建安二十五年爲延康元年。
注[一]魏書曰:帝生時,有云氣青色而圜如車蓋當其上,終日,望氣者以爲至貴之證,非人臣之氣。
年八歲,能屬文。
有逸才,遂博貫古今經傳諸子百家之書。
善騎射,好擊劍。
舉茂才,不行。
獻帝起居注曰:建安十(五)[三]年,爲司徒趙溫所闢。
太祖表“溫闢臣子弟,選舉故不以實”。
使侍中守光祿勳郗慮持節奉策免溫官。
注[二]魏略曰:太祖不時立太子,太子自疑。
是時有高元呂者,善相人,乃呼問之,對曰:“其貴乃不可言。
”問:“壽幾何?”元呂曰:“其壽,至四十當有小苦,過是無憂也。
”後無幾而立爲王太子,至年四十而薨。
注[三]袁宏漢紀載漢帝詔曰:“魏太子丕:昔皇天授乃顯考以翼我皇家,遂攘除髃兇,拓定九州,弘功茂績,光於宇宙,朕用垂拱負扆二十有餘載。
天不憖遺一老,永保餘一人,早世潛神,哀悼傷切。
丕奕世宣明,宜秉文武,紹熙前緒。
今使使持節御史大夫華歆奉策詔授丕丞相印綬、魏王璽紱,領冀州牧。
方今外有遺虜,遐夷未賓,旗鼓猶在邊境,干戈不得韜刃,斯乃播揚洪烈,立功垂名之秋也。
豈得修諒闇之禮,究曾、閔之志哉?其敬服朕命,抑弭憂懷,旁祗厥緒,時亮庶功,以稱朕意。
於戲,可不勉與!“
元年二月[一]王戌,以大中大夫賈詡爲太尉,御史大夫華歆爲相國,大理王朗爲御史大夫。
置散騎常侍、侍郎各四人,其宦人爲官者不得過諸署令;爲金策着令,藏之石室。
注[一]魏書載庚戌令曰:“關津所以通商旅,池苑所以御災荒,設禁重稅,非所以便民;其除池□之禁,輕關津之稅,皆復什一。
”辛亥,賜諸侯王將相已下將粟萬斛,帛千匹,金銀各有差等。
遣使者循行郡國,有違理掊克暴虐者,舉其罪。
初,漢熹平五年,黃龍見譙,光祿大夫橋玄問太史令單揚:“此何祥也?”揚曰:“其國後當有王者興,不及五十年,亦當復見。
天事恆象,此其應也。
”內黃殷登默而記之。
至四十五年,登尚在。
三月,黃龍見譙,登聞之曰:“單揚之言,其驗茲乎!”
[一]注[一]魏書曰:王召見登,謂之曰:“昔成風聞楚丘之繇而敬事季友,鄧晨信少公之言而自納光武。
登以篤老,服膺佔術,記識天道,豈有是乎!”賜登谷三百斛,遣歸家。
已卯,以前將軍夏侯惇爲大將軍。
濊貊、扶余單于、焉耆、于闐王皆各遣
明皇帝諱叡,字符仲,文帝太子也。
生而太祖愛之,常令在左右。
[一]年十五,封武德侯,黃初二年爲齊公,三年爲平原王。
以其母誅,故未建爲嗣。
[二]七年夏五月,帝病篤,乃立爲皇太子。
丁巳,即皇帝位,大赦。
尊皇太后曰太皇太后,皇后曰皇太后。
諸臣封爵各有差。
[三]癸未,追諡母甄夫人曰文昭皇后。
壬辰,立皇弟蕤爲陽平王。
注[一]魏書曰:帝生數歲而有岐嶷之姿,武皇帝異之,曰:“我基於爾三世矣。
”
每朝宴會同,與侍中近臣並列帷幄。
好學多識,特留意於法理。
注[二]魏略曰:文帝以郭後無子,詔使子養帝。
帝以母不以道終,意甚不平。
後不獲已,乃敬事郭後,旦夕因長御問起居,郭後亦自以無子,遂加慈愛。
文帝始以帝不悅,有意欲以他姬子京兆王爲嗣,故久不拜太子。
魏末傳曰:帝常從文帝獵,見子母鹿。
文帝射殺鹿母,使帝射鹿子,帝不從,曰:“陛下已殺其母,臣不忍復殺其子。
”因涕泣。
文帝即放弓箭,以此深奇之,而樹立之意定。
注[三]世語曰:帝與朝士素不接,即位之後,髃下想聞風采。
居數日,獨見侍中劉曄,語盡日。
觽人側聽,曄既出,問“何如”?曄曰:“秦始皇、漢孝武之儔,才具微不及耳。
”
八月,孫權攻江夏郡,太守文聘堅守。
朝議欲發兵救之,帝曰:“權習水戰,所以敢下船陸攻者,幾掩不備也。
今已與聘相持,夫攻守勢倍,終不敢久也。
”先時遣治書侍御史荀禹慰勞邊方,禹到,於江夏發所經縣兵及所從步騎千人乘山舉火,權退走。
辛巳,立皇子冏爲清河王。
吳將諸葛瑾、張霸等寇襄陽,撫軍大將軍司馬宣王討破之,斬霸,徵東大將軍曹休又破其別將於尋陽。
論功行賞各有差。
冬十月,清河王冏薨。
十二月,以太尉鍾繇爲太傅,徵東大將軍曹休爲大司馬,中軍大將軍曹真爲大將軍,司徒華歆爲太尉,司空王朗爲司徒,鎮軍大將軍陳髃爲司空,撫軍大將軍司馬宣王爲驃騎大將軍。
太和元年春正月,郊祀武皇帝以配天,宗祀文皇帝於明堂以配上帝。
分江夏南部,置江夏南部都尉。
西平曲英反,殺臨羌令、西都長,遣將軍郝昭、鹿盤討斬之。
二月辛未,帝耕於籍田。
辛巳,立文昭皇后寢廟於鄴。
丁亥,朝日於東郊。
夏四月乙亥,行五銖錢。
甲申,初營宗廟。
秋八月,夕月於西郊。
冬十月丙寅,治兵於東郊。
焉耆王遣子入侍。
十一月,立皇后毛氏。
賜天下男子爵人二級,□寡孤獨不能自存者賜谷。
十二月,封后父毛嘉爲列侯。
新城太守孟達反,詔驃騎將軍司馬宣王討之。
[一]注[一]三輔決錄曰:伯郎,涼州人,名不令
生而太祖愛之,常令在左右。
[一]年十五,封武德侯,黃初二年爲齊公,三年爲平原王。
以其母誅,故未建爲嗣。
[二]七年夏五月,帝病篤,乃立爲皇太子。
丁巳,即皇帝位,大赦。
尊皇太后曰太皇太后,皇后曰皇太后。
諸臣封爵各有差。
[三]癸未,追諡母甄夫人曰文昭皇后。
壬辰,立皇弟蕤爲陽平王。
注[一]魏書曰:帝生數歲而有岐嶷之姿,武皇帝異之,曰:“我基於爾三世矣。
”
每朝宴會同,與侍中近臣並列帷幄。
好學多識,特留意於法理。
注[二]魏略曰:文帝以郭後無子,詔使子養帝。
帝以母不以道終,意甚不平。
後不獲已,乃敬事郭後,旦夕因長御問起居,郭後亦自以無子,遂加慈愛。
文帝始以帝不悅,有意欲以他姬子京兆王爲嗣,故久不拜太子。
魏末傳曰:帝常從文帝獵,見子母鹿。
文帝射殺鹿母,使帝射鹿子,帝不從,曰:“陛下已殺其母,臣不忍復殺其子。
”因涕泣。
文帝即放弓箭,以此深奇之,而樹立之意定。
注[三]世語曰:帝與朝士素不接,即位之後,髃下想聞風采。
居數日,獨見侍中劉曄,語盡日。
觽人側聽,曄既出,問“何如”?曄曰:“秦始皇、漢孝武之儔,才具微不及耳。
”
八月,孫權攻江夏郡,太守文聘堅守。
朝議欲發兵救之,帝曰:“權習水戰,所以敢下船陸攻者,幾掩不備也。
今已與聘相持,夫攻守勢倍,終不敢久也。
”先時遣治書侍御史荀禹慰勞邊方,禹到,於江夏發所經縣兵及所從步騎千人乘山舉火,權退走。
辛巳,立皇子冏爲清河王。
吳將諸葛瑾、張霸等寇襄陽,撫軍大將軍司馬宣王討破之,斬霸,徵東大將軍曹休又破其別將於尋陽。
論功行賞各有差。
冬十月,清河王冏薨。
十二月,以太尉鍾繇爲太傅,徵東大將軍曹休爲大司馬,中軍大將軍曹真爲大將軍,司徒華歆爲太尉,司空王朗爲司徒,鎮軍大將軍陳髃爲司空,撫軍大將軍司馬宣王爲驃騎大將軍。
太和元年春正月,郊祀武皇帝以配天,宗祀文皇帝於明堂以配上帝。
分江夏南部,置江夏南部都尉。
西平曲英反,殺臨羌令、西都長,遣將軍郝昭、鹿盤討斬之。
二月辛未,帝耕於籍田。
辛巳,立文昭皇后寢廟於鄴。
丁亥,朝日於東郊。
夏四月乙亥,行五銖錢。
甲申,初營宗廟。
秋八月,夕月於西郊。
冬十月丙寅,治兵於東郊。
焉耆王遣子入侍。
十一月,立皇后毛氏。
賜天下男子爵人二級,□寡孤獨不能自存者賜谷。
十二月,封后父毛嘉爲列侯。
新城太守孟達反,詔驃騎將軍司馬宣王討之。
[一]注[一]三輔決錄曰:伯郎,涼州人,名不令
齊王諱芳,字蘭卿。
明帝無子,養王及秦王詢;宮省事祕,莫有知其所由來者。
[一]青龍三年,立爲齊王。
景初三年正月丁亥朔,帝甚病,乃立爲皇太子。
是日,即皇帝位,大赦。
尊皇后曰皇太后。
大將軍曹爽、太尉司馬宣王輔政。
詔曰:“朕以眇身,繼承鴻業,煢煢在疚,靡所控告。
大將軍、太尉奉受末命,夾輔朕躬,司徒、司空、頉宰、元輔總率百寮,以寧社稷,其與髃卿大夫勉勖乃心,稱朕意焉。
諸所興作宮室之役,皆以遺詔罷之。
官奴婢六十已上,免爲良人。
”二月,西域重譯獻火浣布,詔大將軍、太尉臨試以示百寮。
[二]注[一]魏氏春秋曰:或雲任城王楷子。
注[二]異物志曰:斯調國有火州,在南海中。
其上有野火,春夏自生,秋冬自死。
有木生於其中而不消也,枝皮更活,秋冬火死則皆枯瘁。
其俗常冬採其皮以爲布,色小青黑;若塵垢污之,便投火中,則更鮮明也。
傅子曰:漢桓帝時,大將軍樑冀以火浣布爲單衣,常大會賓客,冀陽爭酒,失杯而污之,僞怒,解衣曰:“燒之。
”布得火,煒曄赫然,如燒凡布,垢盡火滅,粲然絜白,若用灰水焉。
搜神記曰:崑崙之墟,有炎火之山,山上有鳥獸草木,皆生於炎火之中,故有火浣布,非此山草木之皮枲,則其鳥獸之毛也。
漢世西域舊獻此布,中間久絕;至魏初,時人疑其無有。
文帝以爲火性酷烈,無含生之氣,着之典論,明其不然之事,絕智者之聽。
及明帝立,詔三公曰:“先帝昔着典論,不朽之格言,其刊石於廟門之外及太學,與石經並,以永示來世。
”至是西域使至而獻火浣布焉,於是刊滅此論,而天下笑之。
臣鬆之昔從徵西至洛陽,歷觀舊物,見典論石在太學者尚存,而廟門外無之,問諸長老,雲晉初受禪,即用魏廟,移此石於太學,非兩處立也。
竊謂此言爲不然。
又東方朔神異經曰:南荒之外有火山,長三十里,廣五十里,其中皆生不燼之木,晝夜火燒,得暴風不猛,猛雨不滅。
火中有鼠,重百斤,毛長二尺餘,細如絲,可以作布。
常居火中,色洞赤,時時出外而色白,以水逐而沃之即死,續其毛,織以爲布。
丁丑詔曰:“太尉體道正直,盡忠三世,南擒孟達,西破蜀虜,東滅公孫淵,功蓋海內。
昔周成建保傅之官,近漢顯宗崇寵鄧禹,所以優隆雋乂,必有尊也。
其以太尉爲太傅,持節統兵都督諸軍事如故。
”三月,以徵東將軍滿寵爲太尉。
夏六月,以遼東東沓縣吏民渡海居齊郡界,以故縱城爲新沓縣以居徙民。
秋七月,上始親臨朝,聽公卿奏事。
八月,大赦。
冬十月,鎮南將軍黃權爲車騎將軍。
十二月,詔曰:“烈祖明皇帝以正月
明帝無子,養王及秦王詢;宮省事祕,莫有知其所由來者。
[一]青龍三年,立爲齊王。
景初三年正月丁亥朔,帝甚病,乃立爲皇太子。
是日,即皇帝位,大赦。
尊皇后曰皇太后。
大將軍曹爽、太尉司馬宣王輔政。
詔曰:“朕以眇身,繼承鴻業,煢煢在疚,靡所控告。
大將軍、太尉奉受末命,夾輔朕躬,司徒、司空、頉宰、元輔總率百寮,以寧社稷,其與髃卿大夫勉勖乃心,稱朕意焉。
諸所興作宮室之役,皆以遺詔罷之。
官奴婢六十已上,免爲良人。
”二月,西域重譯獻火浣布,詔大將軍、太尉臨試以示百寮。
[二]注[一]魏氏春秋曰:或雲任城王楷子。
注[二]異物志曰:斯調國有火州,在南海中。
其上有野火,春夏自生,秋冬自死。
有木生於其中而不消也,枝皮更活,秋冬火死則皆枯瘁。
其俗常冬採其皮以爲布,色小青黑;若塵垢污之,便投火中,則更鮮明也。
傅子曰:漢桓帝時,大將軍樑冀以火浣布爲單衣,常大會賓客,冀陽爭酒,失杯而污之,僞怒,解衣曰:“燒之。
”布得火,煒曄赫然,如燒凡布,垢盡火滅,粲然絜白,若用灰水焉。
搜神記曰:崑崙之墟,有炎火之山,山上有鳥獸草木,皆生於炎火之中,故有火浣布,非此山草木之皮枲,則其鳥獸之毛也。
漢世西域舊獻此布,中間久絕;至魏初,時人疑其無有。
文帝以爲火性酷烈,無含生之氣,着之典論,明其不然之事,絕智者之聽。
及明帝立,詔三公曰:“先帝昔着典論,不朽之格言,其刊石於廟門之外及太學,與石經並,以永示來世。
”至是西域使至而獻火浣布焉,於是刊滅此論,而天下笑之。
臣鬆之昔從徵西至洛陽,歷觀舊物,見典論石在太學者尚存,而廟門外無之,問諸長老,雲晉初受禪,即用魏廟,移此石於太學,非兩處立也。
竊謂此言爲不然。
又東方朔神異經曰:南荒之外有火山,長三十里,廣五十里,其中皆生不燼之木,晝夜火燒,得暴風不猛,猛雨不滅。
火中有鼠,重百斤,毛長二尺餘,細如絲,可以作布。
常居火中,色洞赤,時時出外而色白,以水逐而沃之即死,續其毛,織以爲布。
丁丑詔曰:“太尉體道正直,盡忠三世,南擒孟達,西破蜀虜,東滅公孫淵,功蓋海內。
昔周成建保傅之官,近漢顯宗崇寵鄧禹,所以優隆雋乂,必有尊也。
其以太尉爲太傅,持節統兵都督諸軍事如故。
”三月,以徵東將軍滿寵爲太尉。
夏六月,以遼東東沓縣吏民渡海居齊郡界,以故縱城爲新沓縣以居徙民。
秋七月,上始親臨朝,聽公卿奏事。
八月,大赦。
冬十月,鎮南將軍黃權爲車騎將軍。
十二月,詔曰:“烈祖明皇帝以正月
呂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也。
以驍武給幷州。
刺史丁原爲騎都尉,屯河內,以布爲主簿,大見親待。
靈帝崩,原將兵詣洛陽。
[一]與何進謀誅諸黃門,拜執金吾。
進敗,董卓入京都,將爲亂,欲殺原,並其兵觽。
卓以布見信於原,誘布令殺原。
布斬原首詣卓,卓以布爲騎都尉,甚愛信之,誓爲父子。
注[一]英雄記曰:原子建陽。
本出自寒家,爲人麤略,有武勇,善騎射。
爲南縣吏,受使不辭難,有警急,追寇虜,輒在其前。
裁知書,少有吏用。
布便弓馬,膂力過人,號爲飛將。
稍遷至中郎將,封都亭侯。
卓自以遇人無禮,恐人謀己,行止常以布自韂.然卓性剛而褊,忿不思難,嘗小失意,拔手戟擲布。
布拳捷避之,[一]爲卓顧謝,卓意亦解。
由是陰怨卓。
卓常使布守中合,布與卓侍婢私通,恐事發覺,心不自安。
注[一]詩曰:“無拳無勇,職爲亂階。
”注:“拳,力也。
”
先是,司徒王允以布州里壯健,厚接納之。
後布詣允,陳卓幾見殺狀。
時允與僕射士孫瑞密謀誅卓,是以告布使爲內應。
布曰:“奈如父子何!”允曰:“君自姓呂,本非骨肉。
今憂死不暇,何謂父子?”布遂許之,手刃刺卓。
語在卓傳。
允以布爲*(奮威)
**[奮武]*將軍,假節,儀比三司,進封溫侯,共秉朝政。
布自殺卓後,畏惡涼州人,涼州人皆怨。
由是李傕等遂相結還攻長安城。
[一]布不能拒,傕等遂入長安。
卓死後六旬,布亦敗。
[二]將數百騎出武關,欲詣袁術。
注[一]英雄記曰:郭汜在城北。
布開城門,將兵就汜,言“且卻兵,但身決勝負”。
汜、布乃獨共對戰,布以矛刺中汜,汜後騎遂前救汜,汜、布遂各兩罷。
注[二]臣鬆之案英雄記曰:諸書,布以四月二十三日殺卓,六月一日敗走,時又無閏,不及六旬。
布自以殺卓爲術報讎,欲以德之。
術惡其反覆,拒而不受。
北詣袁紹,紹與布擊張燕於常山。
燕精兵萬餘,騎數千。
布有良馬曰赤兔。
[一]常與其親近成廉、魏越等陷鋒突陳,遂破燕軍。
而求益兵觽,將士鈔掠,紹患忌之。
布覺其意,從紹求去。
紹恐還爲己害,遣壯士夜掩殺布,不獲。
事露,布走河內,[二]與張楊合。
紹令觽追之,皆畏布,莫敢逼近者。
[三]注[一]曹瞞傳曰:時人語曰:“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
”
注[二]英雄記曰:布自以有功於袁氏,輕傲紹下諸將,以爲□相署置,不足貴也。
布求還洛,紹假布領司隸校尉。
外言當遣,內欲殺布。
明日當發,紹遣甲士三十人,辭以送布。
布使止於帳側,僞使人於帳中鼓箏。
紹兵臥,布無何出
以驍武給幷州。
刺史丁原爲騎都尉,屯河內,以布爲主簿,大見親待。
靈帝崩,原將兵詣洛陽。
[一]與何進謀誅諸黃門,拜執金吾。
進敗,董卓入京都,將爲亂,欲殺原,並其兵觽。
卓以布見信於原,誘布令殺原。
布斬原首詣卓,卓以布爲騎都尉,甚愛信之,誓爲父子。
注[一]英雄記曰:原子建陽。
本出自寒家,爲人麤略,有武勇,善騎射。
爲南縣吏,受使不辭難,有警急,追寇虜,輒在其前。
裁知書,少有吏用。
布便弓馬,膂力過人,號爲飛將。
稍遷至中郎將,封都亭侯。
卓自以遇人無禮,恐人謀己,行止常以布自韂.然卓性剛而褊,忿不思難,嘗小失意,拔手戟擲布。
布拳捷避之,[一]爲卓顧謝,卓意亦解。
由是陰怨卓。
卓常使布守中合,布與卓侍婢私通,恐事發覺,心不自安。
注[一]詩曰:“無拳無勇,職爲亂階。
”注:“拳,力也。
”
先是,司徒王允以布州里壯健,厚接納之。
後布詣允,陳卓幾見殺狀。
時允與僕射士孫瑞密謀誅卓,是以告布使爲內應。
布曰:“奈如父子何!”允曰:“君自姓呂,本非骨肉。
今憂死不暇,何謂父子?”布遂許之,手刃刺卓。
語在卓傳。
允以布爲*(奮威)
**[奮武]*將軍,假節,儀比三司,進封溫侯,共秉朝政。
布自殺卓後,畏惡涼州人,涼州人皆怨。
由是李傕等遂相結還攻長安城。
[一]布不能拒,傕等遂入長安。
卓死後六旬,布亦敗。
[二]將數百騎出武關,欲詣袁術。
注[一]英雄記曰:郭汜在城北。
布開城門,將兵就汜,言“且卻兵,但身決勝負”。
汜、布乃獨共對戰,布以矛刺中汜,汜後騎遂前救汜,汜、布遂各兩罷。
注[二]臣鬆之案英雄記曰:諸書,布以四月二十三日殺卓,六月一日敗走,時又無閏,不及六旬。
布自以殺卓爲術報讎,欲以德之。
術惡其反覆,拒而不受。
北詣袁紹,紹與布擊張燕於常山。
燕精兵萬餘,騎數千。
布有良馬曰赤兔。
[一]常與其親近成廉、魏越等陷鋒突陳,遂破燕軍。
而求益兵觽,將士鈔掠,紹患忌之。
布覺其意,從紹求去。
紹恐還爲己害,遣壯士夜掩殺布,不獲。
事露,布走河內,[二]與張楊合。
紹令觽追之,皆畏布,莫敢逼近者。
[三]注[一]曹瞞傳曰:時人語曰:“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
”
注[二]英雄記曰:布自以有功於袁氏,輕傲紹下諸將,以爲□相署置,不足貴也。
布求還洛,紹假布領司隸校尉。
外言當遣,內欲殺布。
明日當發,紹遣甲士三十人,辭以送布。
布使止於帳側,僞使人於帳中鼓箏。
紹兵臥,布無何出
夏侯惇字元讓,沛國譙人,夏侯嬰之後也。
年十四,就師學。
人有辱其師者,惇殺之,由是以烈氣聞。
太祖初起,惇常爲裨將,從征伐。
太祖行奮武將軍,以惇爲司馬,別屯白馬,遷折衝校尉,領東郡太守。
太祖徵陶謙,留惇守濮陽。
張邈叛迎呂布,太祖家在鄄城,惇輕軍往赴,適與佈會,交戰。
布退還,遂入濮陽,襲得惇軍輜重。
遣將僞降,共執持惇,責以寶貨,惇軍中震恐。
惇將韓浩乃勒兵屯惇營門,召軍吏諸將,皆案甲當部不得動,諸營乃定。
遂詣惇所,叱持質者曰:“妝等凶逆,乃敢執劫大將軍,復慾望生邪!且吾受命討賊,寧能以一將軍之故,而縱汝乎?”因涕泣謂惇曰:“當奈國法何!”促召兵擊持質者。
持質者惶遽叩頭,言:“我但欲乞資用去耳!”浩數責,皆斬之。
惇既免,太祖聞之,謂浩曰:“卿此可爲萬世法。
”乃着令:“自今已後有持質者,皆當並擊,勿頤質。
由是劫質者遂絕。
太祖自徐州還,惇從徵呂布。
爲流矢所中,傷左目。
復領陳留、濟陰太守,加建武將軍,封高安鄉侯。
時大旱,蝗蟲起,惇乃斷太壽水作陂,身自負土,率將士勸種稻,民賴其利。
轉領河南尹。
太祖平河北,爲大將軍後拒。
鄴破,遷伏波將軍,領尹如故,使得以便宜從事,不拘科制。
建安十二年,錄惇前後功,增封邑千八百戶,並前二千五百戶。
二十一年,從徵孫權還,使惇都督二十六軍,留居巢。
賜伎樂名倡。
令曰:“魏絳以和戎之功,猶受金石之樂,況將軍乎!”二十四年,太祖軍(擊破呂布軍)於摩陂,召惇常與同載,特見親重,出入臥內,諸將莫得比也。
拜前將軍,督諸軍還壽春,徙屯召陵。
文帝即王位,拜惇大將軍,數月薨。
惇雖在軍旅,親迎師受業。
性清儉,有餘財輒以分施。
不足資之於官,不治產業。
諡曰忠侯,子充嗣。
帝追思惇功,欲使子孫畢侯,分惇邑千戶,賜惇七子二孫爵皆關內侯。
惇弟廉及子楙素自封列侯。
初,太祖以女妻楙,即清河公主也。
楙歷位侍中、尚書、安西、鎮東將軍,假節。
充薨,子廙嗣。
廙薨,子劭嗣。
韓浩者,河內人。
(及)沛國史渙與浩俱以忠勇顯。
浩至中護軍,渙至中領軍,皆掌禁兵,封列侯。
夏侯淵字妙才,惇族弟也。
太祖居家,曾有縣官事,淵代引重罪,太祖營救之,得免。
太祖起兵,以別部司馬、騎都尉從,遷陳留、穎川太守。
及與袁紹戰於官渡,行督軍校尉。
紹破,使督兗、豫、徐州軍糧。
時軍食少,淵傳饋相繼,軍以復振。
昌狶反,遣于禁擊之,未拔。
復遣淵與禁併力,遂擊狶,降其十餘屯,狶詣禁降。
淵還,拜典軍校尉。
濟南、樂安黃巾徐和、
年十四,就師學。
人有辱其師者,惇殺之,由是以烈氣聞。
太祖初起,惇常爲裨將,從征伐。
太祖行奮武將軍,以惇爲司馬,別屯白馬,遷折衝校尉,領東郡太守。
太祖徵陶謙,留惇守濮陽。
張邈叛迎呂布,太祖家在鄄城,惇輕軍往赴,適與佈會,交戰。
布退還,遂入濮陽,襲得惇軍輜重。
遣將僞降,共執持惇,責以寶貨,惇軍中震恐。
惇將韓浩乃勒兵屯惇營門,召軍吏諸將,皆案甲當部不得動,諸營乃定。
遂詣惇所,叱持質者曰:“妝等凶逆,乃敢執劫大將軍,復慾望生邪!且吾受命討賊,寧能以一將軍之故,而縱汝乎?”因涕泣謂惇曰:“當奈國法何!”促召兵擊持質者。
持質者惶遽叩頭,言:“我但欲乞資用去耳!”浩數責,皆斬之。
惇既免,太祖聞之,謂浩曰:“卿此可爲萬世法。
”乃着令:“自今已後有持質者,皆當並擊,勿頤質。
由是劫質者遂絕。
太祖自徐州還,惇從徵呂布。
爲流矢所中,傷左目。
復領陳留、濟陰太守,加建武將軍,封高安鄉侯。
時大旱,蝗蟲起,惇乃斷太壽水作陂,身自負土,率將士勸種稻,民賴其利。
轉領河南尹。
太祖平河北,爲大將軍後拒。
鄴破,遷伏波將軍,領尹如故,使得以便宜從事,不拘科制。
建安十二年,錄惇前後功,增封邑千八百戶,並前二千五百戶。
二十一年,從徵孫權還,使惇都督二十六軍,留居巢。
賜伎樂名倡。
令曰:“魏絳以和戎之功,猶受金石之樂,況將軍乎!”二十四年,太祖軍(擊破呂布軍)於摩陂,召惇常與同載,特見親重,出入臥內,諸將莫得比也。
拜前將軍,督諸軍還壽春,徙屯召陵。
文帝即王位,拜惇大將軍,數月薨。
惇雖在軍旅,親迎師受業。
性清儉,有餘財輒以分施。
不足資之於官,不治產業。
諡曰忠侯,子充嗣。
帝追思惇功,欲使子孫畢侯,分惇邑千戶,賜惇七子二孫爵皆關內侯。
惇弟廉及子楙素自封列侯。
初,太祖以女妻楙,即清河公主也。
楙歷位侍中、尚書、安西、鎮東將軍,假節。
充薨,子廙嗣。
廙薨,子劭嗣。
韓浩者,河內人。
(及)沛國史渙與浩俱以忠勇顯。
浩至中護軍,渙至中領軍,皆掌禁兵,封列侯。
夏侯淵字妙才,惇族弟也。
太祖居家,曾有縣官事,淵代引重罪,太祖營救之,得免。
太祖起兵,以別部司馬、騎都尉從,遷陳留、穎川太守。
及與袁紹戰於官渡,行督軍校尉。
紹破,使督兗、豫、徐州軍糧。
時軍食少,淵傳饋相繼,軍以復振。
昌狶反,遣于禁擊之,未拔。
復遣淵與禁併力,遂擊狶,降其十餘屯,狶詣禁降。
淵還,拜典軍校尉。
濟南、樂安黃巾徐和、
公孫瓚字伯珪,遼西令支人也。
*令音郎定反。
支音其兒反。
*爲郡門下書佐。
有姿儀,大音聲,侯太守器之,以女妻焉,[一]遣詣涿郡盧植讀經。
後復爲郡吏。
劉太守坐事徵詣廷尉,瓚爲御車,身執徒養。
及劉徙日南,瓚具米肉,於北芒上祭先人,舉觴祝曰:“昔爲人子,今爲人臣,當詣日南。
日南瘴氣,或恐不還,與先人辭於此。
”再拜慷慨而起,時見者莫不歔欷。
劉道得赦還。
瓚以孝廉爲郎,除遼東屬國長史。
嘗從數十騎出行塞,見鮮卑數百騎,瓚乃退入空亭中,約其從騎曰:“今不衝之,則死盡矣。
”
瓚乃自持矛,兩頭施刃,馳出刺胡,殺傷數十人,亦亡其從騎半,遂得免。
鮮卑懲艾,後不敢復入塞。
遷爲涿令。
光和中,涼州賊起,發幽州突騎三千人,假瓚都督行事傳,使將之。
軍到薊中,漁陽張純誘遼西烏丸丘力居等叛,劫略薊中,自號將軍,[二]略吏民攻右北平、遼西屬國諸城,所至殘破。
瓚將所領,追討純等有功,遷騎都尉。
屬國烏丸貪至王率種人詣瓚降。
遷中郎將,封都亭侯,進屯屬國,與胡相攻擊五六年。
丘力居等鈔略青、徐、幽、冀,四州被其害,瓚不能御。
注[一]典略曰:瓚性辯慧,每白事不肯梢入,常總說數曹事,無有忘誤,太守奇其才。
注[二]九州春秋曰:純自號彌天將軍、安定王。
朝議以宗正東海劉伯安既有德義,昔爲幽州刺史,恩信流着,戎狄附之,若使鎮撫,可不勞觽而定,乃以劉虞爲幽州牧。
[一]虞到,遣使至胡中,告以利害,責使送純首。
丘力居等聞虞至,喜,各遣譯自歸。
瓚害虞有功,乃陰使人徼殺胡使。
胡知其情,閒行詣虞。
虞上罷諸屯兵,但留瓚將步騎萬人屯右北平。
純乃棄妻子,逃入鮮卑,爲其客王政所殺,送首詣虞。
封政爲列侯。
虞以功即拜太尉,封襄賁侯。
[二]會董卓至洛陽,遷虞大司馬,瓚奮武將軍,封薊侯。
注[一]吳書曰:虞,東海恭王之後也。
遭世衰亂,又與時主疏遠,仕縣爲戶曹吏。
以能治身奉職,召爲郡吏,以孝廉爲郎,累遷至幽州刺史,轉甘陵相,甚得東土戎狄之心。
後以疾歸家,常降身隱約,與邑黨州閭同樂共恤,等齊有無,不以名位自殊,鄉曲鹹共宗之。
時鄉曲有所訴訟,不以詣吏,自投虞平之;虞以情理爲之論判,皆大小敬從,不以爲恨。
嘗有失牛者,骨體毛色,與虞牛相似,因以爲是,虞便推與之;後主自得本牛,乃還謝罪。
會甘陵復亂,吏民思虞治行,復以爲甘陵相,甘陵大治。
徵拜尚書令、光祿勳,以公族有禮,更爲宗正。
英雄記曰:虞爲博平令,治正推平,高尚純樸,境內無盜賊,災害不生。
時
*令音郎定反。
支音其兒反。
*爲郡門下書佐。
有姿儀,大音聲,侯太守器之,以女妻焉,[一]遣詣涿郡盧植讀經。
後復爲郡吏。
劉太守坐事徵詣廷尉,瓚爲御車,身執徒養。
及劉徙日南,瓚具米肉,於北芒上祭先人,舉觴祝曰:“昔爲人子,今爲人臣,當詣日南。
日南瘴氣,或恐不還,與先人辭於此。
”再拜慷慨而起,時見者莫不歔欷。
劉道得赦還。
瓚以孝廉爲郎,除遼東屬國長史。
嘗從數十騎出行塞,見鮮卑數百騎,瓚乃退入空亭中,約其從騎曰:“今不衝之,則死盡矣。
”
瓚乃自持矛,兩頭施刃,馳出刺胡,殺傷數十人,亦亡其從騎半,遂得免。
鮮卑懲艾,後不敢復入塞。
遷爲涿令。
光和中,涼州賊起,發幽州突騎三千人,假瓚都督行事傳,使將之。
軍到薊中,漁陽張純誘遼西烏丸丘力居等叛,劫略薊中,自號將軍,[二]略吏民攻右北平、遼西屬國諸城,所至殘破。
瓚將所領,追討純等有功,遷騎都尉。
屬國烏丸貪至王率種人詣瓚降。
遷中郎將,封都亭侯,進屯屬國,與胡相攻擊五六年。
丘力居等鈔略青、徐、幽、冀,四州被其害,瓚不能御。
注[一]典略曰:瓚性辯慧,每白事不肯梢入,常總說數曹事,無有忘誤,太守奇其才。
注[二]九州春秋曰:純自號彌天將軍、安定王。
朝議以宗正東海劉伯安既有德義,昔爲幽州刺史,恩信流着,戎狄附之,若使鎮撫,可不勞觽而定,乃以劉虞爲幽州牧。
[一]虞到,遣使至胡中,告以利害,責使送純首。
丘力居等聞虞至,喜,各遣譯自歸。
瓚害虞有功,乃陰使人徼殺胡使。
胡知其情,閒行詣虞。
虞上罷諸屯兵,但留瓚將步騎萬人屯右北平。
純乃棄妻子,逃入鮮卑,爲其客王政所殺,送首詣虞。
封政爲列侯。
虞以功即拜太尉,封襄賁侯。
[二]會董卓至洛陽,遷虞大司馬,瓚奮武將軍,封薊侯。
注[一]吳書曰:虞,東海恭王之後也。
遭世衰亂,又與時主疏遠,仕縣爲戶曹吏。
以能治身奉職,召爲郡吏,以孝廉爲郎,累遷至幽州刺史,轉甘陵相,甚得東土戎狄之心。
後以疾歸家,常降身隱約,與邑黨州閭同樂共恤,等齊有無,不以名位自殊,鄉曲鹹共宗之。
時鄉曲有所訴訟,不以詣吏,自投虞平之;虞以情理爲之論判,皆大小敬從,不以爲恨。
嘗有失牛者,骨體毛色,與虞牛相似,因以爲是,虞便推與之;後主自得本牛,乃還謝罪。
會甘陵復亂,吏民思虞治行,復以爲甘陵相,甘陵大治。
徵拜尚書令、光祿勳,以公族有禮,更爲宗正。
英雄記曰:虞爲博平令,治正推平,高尚純樸,境內無盜賊,災害不生。
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