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昭陽單閼四月,盡旃蒙大荒落五月,凡二年有奇。
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下
◎貞觀十七年癸卯,公元六四三年
夏,四月,庚辰朔,承基上變,告太子謀反。
敕長孫無忌、房玄齡、蕭瑀、李世勣與大理、中書、門下參鞫之,反形已具。
上謂侍臣:“將何以處承乾?”羣臣莫敢對,通事舍人來濟進曰:“陛下不失爲慈父,太子得盡天年,則善矣!”上從之。
濟,護兒之子也。
乙酉,詔廢太子承乾爲庶人,幽於右領軍府。
上欲免漢王元昌死,羣臣固爭,乃賜自盡於家,而宥其母、妻、子。
侯君集、李安儼、趙節、杜荷等皆伏誅。
左庶子張玄素、右庶子趙弘智、令狐德棻等以不能諫爭,皆坐免爲庶人。
餘當連坐者,悉赦之。
詹事于志寧以數諫,獨蒙勞勉。
以紇幹承基爲祐川府折衝都尉,爵平棘縣公。
侯君集被收,賀蘭楚石復詣闕告其事,上引君集謂曰:“朕不欲令刀筆吏辱公,故自鞫公耳。
”君集初不承。
引楚石具陳始未,又以所與承乾往來啓示之,君集辭窮,乃服。
上謂侍臣曰:“君集有功,欲乞其生,可乎?”羣臣以爲不可。
上乃謂君集曰:“與公長訣矣!”因泣下,君集亦自投於地;遂斬之於市。
君集臨刑,謂監刑將軍曰:“君集蹉跌至此!然事陛下於籓邸,擊取二國,乞全一子以奉祭祀。
”上乃原其妻及子,徙嶺南。
籍沒其家,得二美人,自幼飲人乳而不食。
初,上使李靖教君集兵法,君集言於上曰:“李靖將反矣。
”上問其故,對曰:“靖獨教臣以其粗而匿其精,以是知之。
”上以問靖,靖對曰:“此乃君集欲反耳。
今諸夏已定,臣之所教,足以制四夷,而君集固求盡臣之術,非反而何!”江夏王道宗嘗從容言於上曰:“君集志大而智小,自負微功,恥在房玄齡、李靖之下,雖爲吏部尚書,未滿其志。
以臣觀之,必將爲亂。
”上曰:“君集材器,亦何施不可!朕豈惜重位,但次第未至耳,豈可億度,妄生猜貳邪!”及君集反誅,上乃謝道宗曰:“果如卿言!”
李安儼父,年九十餘,上愍之,賜奴婢以養之。
太子承乾既獲罪,魏王泰日入侍奉,上面許立爲太子,岑文本、劉洎亦勸之;長孫無忌固請立晉王治。
上謂侍臣曰:“昨青雀投我懷雲:‘臣今日始得爲陛下子,乃更生之日也。
臣有一子,臣死之日,當爲陛下殺之,傳位晉王。
’人誰不愛其子,朕見其如此,甚憐之。
”諫議大夫褚遂良曰:“陛下言大失。
願審思,勿誤也!安有陛下萬歲後,魏王據天下,肯殺其愛子,傳位晉王者乎!陛下日者既立承乾爲太子,復寵魏王,禮秩過於承乾,以成今日之禍。
前事不遠,足以爲鑑。
陛下今立魏王
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下
◎貞觀十七年癸卯,公元六四三年
夏,四月,庚辰朔,承基上變,告太子謀反。
敕長孫無忌、房玄齡、蕭瑀、李世勣與大理、中書、門下參鞫之,反形已具。
上謂侍臣:“將何以處承乾?”羣臣莫敢對,通事舍人來濟進曰:“陛下不失爲慈父,太子得盡天年,則善矣!”上從之。
濟,護兒之子也。
乙酉,詔廢太子承乾爲庶人,幽於右領軍府。
上欲免漢王元昌死,羣臣固爭,乃賜自盡於家,而宥其母、妻、子。
侯君集、李安儼、趙節、杜荷等皆伏誅。
左庶子張玄素、右庶子趙弘智、令狐德棻等以不能諫爭,皆坐免爲庶人。
餘當連坐者,悉赦之。
詹事于志寧以數諫,獨蒙勞勉。
以紇幹承基爲祐川府折衝都尉,爵平棘縣公。
侯君集被收,賀蘭楚石復詣闕告其事,上引君集謂曰:“朕不欲令刀筆吏辱公,故自鞫公耳。
”君集初不承。
引楚石具陳始未,又以所與承乾往來啓示之,君集辭窮,乃服。
上謂侍臣曰:“君集有功,欲乞其生,可乎?”羣臣以爲不可。
上乃謂君集曰:“與公長訣矣!”因泣下,君集亦自投於地;遂斬之於市。
君集臨刑,謂監刑將軍曰:“君集蹉跌至此!然事陛下於籓邸,擊取二國,乞全一子以奉祭祀。
”上乃原其妻及子,徙嶺南。
籍沒其家,得二美人,自幼飲人乳而不食。
初,上使李靖教君集兵法,君集言於上曰:“李靖將反矣。
”上問其故,對曰:“靖獨教臣以其粗而匿其精,以是知之。
”上以問靖,靖對曰:“此乃君集欲反耳。
今諸夏已定,臣之所教,足以制四夷,而君集固求盡臣之術,非反而何!”江夏王道宗嘗從容言於上曰:“君集志大而智小,自負微功,恥在房玄齡、李靖之下,雖爲吏部尚書,未滿其志。
以臣觀之,必將爲亂。
”上曰:“君集材器,亦何施不可!朕豈惜重位,但次第未至耳,豈可億度,妄生猜貳邪!”及君集反誅,上乃謝道宗曰:“果如卿言!”
李安儼父,年九十餘,上愍之,賜奴婢以養之。
太子承乾既獲罪,魏王泰日入侍奉,上面許立爲太子,岑文本、劉洎亦勸之;長孫無忌固請立晉王治。
上謂侍臣曰:“昨青雀投我懷雲:‘臣今日始得爲陛下子,乃更生之日也。
臣有一子,臣死之日,當爲陛下殺之,傳位晉王。
’人誰不愛其子,朕見其如此,甚憐之。
”諫議大夫褚遂良曰:“陛下言大失。
願審思,勿誤也!安有陛下萬歲後,魏王據天下,肯殺其愛子,傳位晉王者乎!陛下日者既立承乾爲太子,復寵魏王,禮秩過於承乾,以成今日之禍。
前事不遠,足以爲鑑。
陛下今立魏王
起旃蒙大荒落六月,盡著雍涒灘三月,凡二年有奇。
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下之上
◎貞觀十九年乙巳,公元六四五年
六月,丁酉,李世勣攻白巖城西南,上臨其西北。
城主孫代音潛遣腹心請降,臨城,投刀鉞爲信,且曰:“奴願降,城中有不從者。
”上以唐幟與其使,曰:“必降者,宜建之城上。
”代音建幟,城中人以爲唐兵已登城,皆從之。
上之克遼東也,白巖城請降,既而中悔。
上怒其反覆,令軍中曰:“得城當悉以人、物賞戰士。
”李世勣見上將受其降,帥甲士數十人請曰:“士卒所以爭冒矢石、不顧其死者,貪虜獲耳;今城垂拔,奈何更受其降,孤戰士之心!”上下馬謝曰:“將軍言是也。
然縱兵殺人而虜其妻孥,朕所不忍。
將軍麾下有功者,朕以庫物賞之,庶因將軍贖此一城。
”世勣乃退。
得城中男女萬餘口,上臨水設幄受其降,仍賜之食,八十以上賜帛有差。
他城之兵在白巖者悉慰諭,給糧仗,任其所之。
先是,遼東城長史爲部下所殺,其省事奉其妻子奔白巖。
上憐其有義,賜帛五匹,爲長史造靈輿,歸之平壤。
以白巖城爲巖州,以孫代音爲刺史。
契苾何力瘡重,上自爲傅藥,推求得刺何力者高突勃,付何力使自殺之。
何力奏稱:“彼爲其主冒白刃刺臣,乃忠勇之士也,與之初不相識,非有怨仇。
”遂舍之。
初,莫離支遣加屍城七百人戍蓋牟城,李世勣盡虜之,其人請從軍自效。
上曰:“汝家皆在加屍,汝爲我戰,莫離支必殺汝妻子。
得一人之力而滅一家,吾不忍也。
”戊戌,皆廩賜遣之。
己亥,以蓋牟城爲蓋州。
丁未,車駕發遼東,丙辰,至安市城,進兵攻之。
丁巳,高麗北部耨薩延壽、惠真帥高麗、靺鞨兵十五萬救安市。
上謂侍臣曰:“今爲延壽策有三:引兵直前,連安市城爲壘,據高山之險,食城中之粟,縱靺鞨掠吾牛馬,攻之不可猝下,欲歸則泥潦爲阻,坐困吾軍,上策也;拔城中之衆,與之宵遁,中策也;不度智能,來與吾戰,下策也。
卿曹觀之,彼必出下策,成擒在吾目中矣。
”
高麗有對盧,年老習事,謂延壽曰:“秦王內芟羣雄,外服戎狄,獨立爲帝,此命世之材,今舉海內之衆而來,不可敵也。
爲吾計者,莫若頓兵不戰,曠日持久,分遣奇兵斷其運道;糧食既盡,求戰不得,欲歸無路,乃可勝也。
”延壽不從,引軍直進,去安市城四十里。
上猶恐其低徊不至,命左衛大將軍阿史那社爾將突厥千騎以誘之,兵始交而僞走。
高麗相謂曰:“易與耳!”競進乘之,至安市城東南八里,依山而陳。
上悉召諸將問計,長孫無忌對曰:“臣聞臨敵將戰,必先觀士卒之情。
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下之上
◎貞觀十九年乙巳,公元六四五年
六月,丁酉,李世勣攻白巖城西南,上臨其西北。
城主孫代音潛遣腹心請降,臨城,投刀鉞爲信,且曰:“奴願降,城中有不從者。
”上以唐幟與其使,曰:“必降者,宜建之城上。
”代音建幟,城中人以爲唐兵已登城,皆從之。
上之克遼東也,白巖城請降,既而中悔。
上怒其反覆,令軍中曰:“得城當悉以人、物賞戰士。
”李世勣見上將受其降,帥甲士數十人請曰:“士卒所以爭冒矢石、不顧其死者,貪虜獲耳;今城垂拔,奈何更受其降,孤戰士之心!”上下馬謝曰:“將軍言是也。
然縱兵殺人而虜其妻孥,朕所不忍。
將軍麾下有功者,朕以庫物賞之,庶因將軍贖此一城。
”世勣乃退。
得城中男女萬餘口,上臨水設幄受其降,仍賜之食,八十以上賜帛有差。
他城之兵在白巖者悉慰諭,給糧仗,任其所之。
先是,遼東城長史爲部下所殺,其省事奉其妻子奔白巖。
上憐其有義,賜帛五匹,爲長史造靈輿,歸之平壤。
以白巖城爲巖州,以孫代音爲刺史。
契苾何力瘡重,上自爲傅藥,推求得刺何力者高突勃,付何力使自殺之。
何力奏稱:“彼爲其主冒白刃刺臣,乃忠勇之士也,與之初不相識,非有怨仇。
”遂舍之。
初,莫離支遣加屍城七百人戍蓋牟城,李世勣盡虜之,其人請從軍自效。
上曰:“汝家皆在加屍,汝爲我戰,莫離支必殺汝妻子。
得一人之力而滅一家,吾不忍也。
”戊戌,皆廩賜遣之。
己亥,以蓋牟城爲蓋州。
丁未,車駕發遼東,丙辰,至安市城,進兵攻之。
丁巳,高麗北部耨薩延壽、惠真帥高麗、靺鞨兵十五萬救安市。
上謂侍臣曰:“今爲延壽策有三:引兵直前,連安市城爲壘,據高山之險,食城中之粟,縱靺鞨掠吾牛馬,攻之不可猝下,欲歸則泥潦爲阻,坐困吾軍,上策也;拔城中之衆,與之宵遁,中策也;不度智能,來與吾戰,下策也。
卿曹觀之,彼必出下策,成擒在吾目中矣。
”
高麗有對盧,年老習事,謂延壽曰:“秦王內芟羣雄,外服戎狄,獨立爲帝,此命世之材,今舉海內之衆而來,不可敵也。
爲吾計者,莫若頓兵不戰,曠日持久,分遣奇兵斷其運道;糧食既盡,求戰不得,欲歸無路,乃可勝也。
”延壽不從,引軍直進,去安市城四十里。
上猶恐其低徊不至,命左衛大將軍阿史那社爾將突厥千騎以誘之,兵始交而僞走。
高麗相謂曰:“易與耳!”競進乘之,至安市城東南八里,依山而陳。
上悉召諸將問計,長孫無忌對曰:“臣聞臨敵將戰,必先觀士卒之情。
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
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
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
重黎爲帝嚳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
共工氏作亂,帝嚳使重黎誅之而不盡。
帝乃以庚寅日誅重黎,而以其弟吳回爲重黎後,復居火正,爲祝融。
吳回生陸終。
陸終生子六人,坼剖而產焉。
其長一曰昆吾;二曰參胡;三曰彭祖;四曰會人;五曰曹姓;六曰季連,羋姓,楚其後也。
昆吾氏,夏之時嘗爲侯伯,桀之時湯滅之。
彭祖氏,殷之時嘗爲侯伯,殷之末世滅彭祖氏。
季連生附沮,附沮生穴熊。
其後中微,或在中國,或在蠻夷,弗能紀其世。
周文王之時,季連之苗裔曰鬻熊。
鬻熊子事文王,蚤卒。
其子曰熊麗。
熊麗生熊狂,熊狂生熊繹。
熊繹當週成王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氏,居丹陽。
楚子熊繹與魯公伯禽、衛康叔子牟、晉侯燮、齊太公子呂伋俱事成王。
熊繹生熊艾,熊艾生熊亶,熊亶生熊勝。
熊勝以弟熊楊爲後。
熊楊生熊渠。
熊渠生子三年。
當週夷王之時,王室微,諸侯或不朝,相伐。
熊渠甚得江漢閒民和,乃興兵伐庸、楊蠆,至於鄂。
熊渠曰:“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
”乃立其長子康爲句亶王,中子紅爲鄂王,少子執疵爲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蠻之地。
及周厲王之時,暴虐,熊渠畏其伐楚,亦去其王。
後爲熊毋康,毋康蚤死。
熊渠卒,子熊摯紅立。
摯紅卒,其弟弒而代立,曰熊延。
熊延生熊勇。
熊勇六年,而周人作亂,攻厲王,厲王出奔彘。
熊勇十年,卒,弟熊嚴爲後。
熊嚴十年,卒。
有子四人,長子伯霜,中子仲雪,次子叔堪,少子季徇。
熊嚴卒,長子伯霜代立,是爲熊霜。
熊霜元年,周宣王初立。
熊霜六年,卒,三弟爭立。
仲雪死;叔堪亡,避難於濮;而少弟季徇立,是爲熊徇。
熊徇十六年,鄭桓公初封於鄭。
二十二年,熊徇卒,子熊咢立。
熊咢九年,卒,子熊儀立,是爲若敖。
若敖二十年,周幽王爲犬戎所弒,周東徙,而秦襄公始列爲諸侯。
二十七年,若敖卒,子熊坎立,是爲霄敖。
霄敖六年,卒,子熊眴立,是爲蚡冒。
蚡冒十三年,晉始亂,以曲沃之故。
蚡冒十七年,卒。
蚡冒弟熊通弒蚡冒子而代立,是爲楚武王。
武王十七年,晉之曲沃莊伯弒主國晉孝侯。
十九年,鄭伯弟段作亂。
二十一年,鄭侵天子之田。
二十三年,衛弒其君桓公。
二十九年,魯弒其君隱公。
三十一年,宋太宰華督弒其君殤公。
三十五年,楚伐隨。
隨曰:“我無罪。
”楚曰:“我蠻夷也。
今諸侯皆爲叛相侵,或相殺。
我有敝
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
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
重黎爲帝嚳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
共工氏作亂,帝嚳使重黎誅之而不盡。
帝乃以庚寅日誅重黎,而以其弟吳回爲重黎後,復居火正,爲祝融。
吳回生陸終。
陸終生子六人,坼剖而產焉。
其長一曰昆吾;二曰參胡;三曰彭祖;四曰會人;五曰曹姓;六曰季連,羋姓,楚其後也。
昆吾氏,夏之時嘗爲侯伯,桀之時湯滅之。
彭祖氏,殷之時嘗爲侯伯,殷之末世滅彭祖氏。
季連生附沮,附沮生穴熊。
其後中微,或在中國,或在蠻夷,弗能紀其世。
周文王之時,季連之苗裔曰鬻熊。
鬻熊子事文王,蚤卒。
其子曰熊麗。
熊麗生熊狂,熊狂生熊繹。
熊繹當週成王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氏,居丹陽。
楚子熊繹與魯公伯禽、衛康叔子牟、晉侯燮、齊太公子呂伋俱事成王。
熊繹生熊艾,熊艾生熊亶,熊亶生熊勝。
熊勝以弟熊楊爲後。
熊楊生熊渠。
熊渠生子三年。
當週夷王之時,王室微,諸侯或不朝,相伐。
熊渠甚得江漢閒民和,乃興兵伐庸、楊蠆,至於鄂。
熊渠曰:“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
”乃立其長子康爲句亶王,中子紅爲鄂王,少子執疵爲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蠻之地。
及周厲王之時,暴虐,熊渠畏其伐楚,亦去其王。
後爲熊毋康,毋康蚤死。
熊渠卒,子熊摯紅立。
摯紅卒,其弟弒而代立,曰熊延。
熊延生熊勇。
熊勇六年,而周人作亂,攻厲王,厲王出奔彘。
熊勇十年,卒,弟熊嚴爲後。
熊嚴十年,卒。
有子四人,長子伯霜,中子仲雪,次子叔堪,少子季徇。
熊嚴卒,長子伯霜代立,是爲熊霜。
熊霜元年,周宣王初立。
熊霜六年,卒,三弟爭立。
仲雪死;叔堪亡,避難於濮;而少弟季徇立,是爲熊徇。
熊徇十六年,鄭桓公初封於鄭。
二十二年,熊徇卒,子熊咢立。
熊咢九年,卒,子熊儀立,是爲若敖。
若敖二十年,周幽王爲犬戎所弒,周東徙,而秦襄公始列爲諸侯。
二十七年,若敖卒,子熊坎立,是爲霄敖。
霄敖六年,卒,子熊眴立,是爲蚡冒。
蚡冒十三年,晉始亂,以曲沃之故。
蚡冒十七年,卒。
蚡冒弟熊通弒蚡冒子而代立,是爲楚武王。
武王十七年,晉之曲沃莊伯弒主國晉孝侯。
十九年,鄭伯弟段作亂。
二十一年,鄭侵天子之田。
二十三年,衛弒其君桓公。
二十九年,魯弒其君隱公。
三十一年,宋太宰華督弒其君殤公。
三十五年,楚伐隨。
隨曰:“我無罪。
”楚曰:“我蠻夷也。
今諸侯皆爲叛相侵,或相殺。
我有敝
起玄黓敦牂,盡閼逢涒灘五月,凡二年有奇。
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中之下
◎武德五年壬午,公元六二二年
春,正月,劉黑闥自稱漢東王,改元天造,定都洺州。
以範願爲左僕射,董康買爲兵部尚書,高雅賢爲右領軍;徵王琮爲中書令,劉斌爲中書侍郎;竇建德時文武悉複本位。
其設法行政,悉師建德,而攻戰勇決過之。
丙戌,同安賊帥殷恭邃以舒州來降。
丁亥,濟州別駕劉伯通執刺史竇務本,以州附徐圓朗。
庚寅,東鹽州治中王才藝殺刺史田華,以城應劉黑闥。
秦王世民軍至獲嘉,劉黑闥棄相州,退保洺州。
丙申,世民復取相州,進軍肥鄉,列營洺水之上以逼之。
蕭銑既敗,散兵多歸林士弘,軍勢復振。
己酉,嶺南俚帥楊世略以循、潮二州來降。
唐使者王義童下泉、睦、建三州。
幽州總管李藝將所部兵數萬會秦王世民討劉黑闥,黑闥聞之,留兵萬人,使範願守洺州,自將兵拒藝。
夜,宿沙河,程名振載鼓六十具,於城西二里堤上急擊之,城中地皆震動。
範願驚懼,馳告黑闥;黑闥遽還,遣其弟十善與行臺張君立將兵一萬擊藝於鼓城。
壬子,戰于徐河,十善、君立大敗,所失亡八千人。
洺水人李去惑據城來降,秦王世民遣彭公王君廓將千五百騎赴之,入城共守。
二月,劉黑闥引兵還攻洺水,癸亥,行至列人,秦王世民使秦叔寶邀擊破之。
豫章賊帥張善安以虔、吉等五州來降,拜洪州總管。
戊辰,金鄉人陽孝誠叛徐圓朗,以城來降。
己巳,秦王世民復取邢州。
辛未,幷州人馮伯讓以城來降。
丙子,李藝取劉黑闥定、欒、廉、趙四州,獲黑闥尚書劉希道,引兵與秦王世民會洺州。
劉黑闥攻洺水甚急。
城四旁皆有水,廣五十餘步,黑闥於城東北築二甬道以攻之;世民三引兵救之,黑闥拒之,不得進。
世民恐王君廓不能守,召諸將謀之,李世勣曰:“若甬道達城下,城必不守。
”行軍總管郯勇公羅士信請代君廓守之。
世民乃登城西南高冢,以旗招君廓,君廓帥其徒力戰,潰圍而出。
士信帥左右二百人乘之入城,代君廓固守。
黑闥晝夜急攻,會大雪,救兵不得往,凡八日,丁丑,城陷。
黑闥素聞其勇,欲生之,士信詞色不屈,乃殺之,時年二十。
戊寅,汴州總管王要漢攻徐圓朗杞州,拔之,獲其將周文舉。
庚辰,延州道行軍總管段德操擊樑師都石堡城,師都自將救之;德操與戰,大破之,師都以十六騎遁去。
上益其兵,使乘勝進攻夏州,克其東城,師都以數百人保西城。
會突厥救至,詔德操引還。
辛巳,秦王世民拔洺水。
三月,世民與李藝營於洺水之南,分兵屯
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中之下
◎武德五年壬午,公元六二二年
春,正月,劉黑闥自稱漢東王,改元天造,定都洺州。
以範願爲左僕射,董康買爲兵部尚書,高雅賢爲右領軍;徵王琮爲中書令,劉斌爲中書侍郎;竇建德時文武悉複本位。
其設法行政,悉師建德,而攻戰勇決過之。
丙戌,同安賊帥殷恭邃以舒州來降。
丁亥,濟州別駕劉伯通執刺史竇務本,以州附徐圓朗。
庚寅,東鹽州治中王才藝殺刺史田華,以城應劉黑闥。
秦王世民軍至獲嘉,劉黑闥棄相州,退保洺州。
丙申,世民復取相州,進軍肥鄉,列營洺水之上以逼之。
蕭銑既敗,散兵多歸林士弘,軍勢復振。
己酉,嶺南俚帥楊世略以循、潮二州來降。
唐使者王義童下泉、睦、建三州。
幽州總管李藝將所部兵數萬會秦王世民討劉黑闥,黑闥聞之,留兵萬人,使範願守洺州,自將兵拒藝。
夜,宿沙河,程名振載鼓六十具,於城西二里堤上急擊之,城中地皆震動。
範願驚懼,馳告黑闥;黑闥遽還,遣其弟十善與行臺張君立將兵一萬擊藝於鼓城。
壬子,戰于徐河,十善、君立大敗,所失亡八千人。
洺水人李去惑據城來降,秦王世民遣彭公王君廓將千五百騎赴之,入城共守。
二月,劉黑闥引兵還攻洺水,癸亥,行至列人,秦王世民使秦叔寶邀擊破之。
豫章賊帥張善安以虔、吉等五州來降,拜洪州總管。
戊辰,金鄉人陽孝誠叛徐圓朗,以城來降。
己巳,秦王世民復取邢州。
辛未,幷州人馮伯讓以城來降。
丙子,李藝取劉黑闥定、欒、廉、趙四州,獲黑闥尚書劉希道,引兵與秦王世民會洺州。
劉黑闥攻洺水甚急。
城四旁皆有水,廣五十餘步,黑闥於城東北築二甬道以攻之;世民三引兵救之,黑闥拒之,不得進。
世民恐王君廓不能守,召諸將謀之,李世勣曰:“若甬道達城下,城必不守。
”行軍總管郯勇公羅士信請代君廓守之。
世民乃登城西南高冢,以旗招君廓,君廓帥其徒力戰,潰圍而出。
士信帥左右二百人乘之入城,代君廓固守。
黑闥晝夜急攻,會大雪,救兵不得往,凡八日,丁丑,城陷。
黑闥素聞其勇,欲生之,士信詞色不屈,乃殺之,時年二十。
戊寅,汴州總管王要漢攻徐圓朗杞州,拔之,獲其將周文舉。
庚辰,延州道行軍總管段德操擊樑師都石堡城,師都自將救之;德操與戰,大破之,師都以十六騎遁去。
上益其兵,使乘勝進攻夏州,克其東城,師都以數百人保西城。
會突厥救至,詔德操引還。
辛巳,秦王世民拔洺水。
三月,世民與李藝營於洺水之南,分兵屯
起旃蒙單瘀十月,盡玄勣閹茂七月,凡六年有奇。
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上之下
◎永徽六年乙卯,公元六五五年
冬,十月,己酉,下詔稱:“王皇后、蕭淑妃謀行鴆毒,廢爲庶人,母及兄弟,併除名,流嶺南。
”許敬宗奏:“故特進贈司空王仁祐告身尚存,使逆亂餘孽猶得爲廕,並請除削。
”從之。
乙卯,百官上表請立中宮,乃下詔曰:“武氏門著勳庸,地華纓黻,往以才行選入後庭,譽重椒闈,德光蘭掖。
朕昔在儲貳,特荷先慈,常得待從,弗離朝夕,宮壼之內,恆自飭躬,嬪嬙之間,未嘗迕目,聖情鑑悉,每垂賞嘆,遂以武氏賜朕,事同政君,可立爲皇后。
”
丁巳,赦天下。
是日,皇后上表稱:“陛下前以妾爲宸妃,韓瑗、來濟面折庭爭,此既事之極難,豈非深情爲國!乞加褒賞。
”上以表示瑗等,瑗等彌憂懼,屢請去位,上不許。
十一月,丁卯朔,臨軒命司空李勣齎璽綬冊皇后武氏。
是日,百官朝皇后於肅義門。
故后王氏、故淑妃蕭氏,並囚於別院,上嘗念之,間行至其所,見其室封閉極密,惟竅壁以通食器,惻然傷之,呼曰:“皇后、淑妃安在?”王氏泣對曰:“妾等得罪爲宮婢,何得更有尊稱!”又曰:“至尊若念疇昔,使妾等再見日月,乞名此院爲迴心院。
”上曰:“朕即有處置。
”武后聞之,大怒,遣人杖王氏及蕭氏各一百,斷去手足,捉酒甕中,曰:“令二嫗骨醉!”數日而死,又斬之。
王氏初聞宣敕,再拜曰:“願大家萬歲!昭儀承恩,死自吾分。
”淑妃罵曰:“阿武妖猾,乃至於此!願他生我爲貓,阿武爲鼠,生生扼其喉。
”由是宮中不畜貓。
尋又改王氏姓爲蟒氏,蕭氏爲梟氏。
武后數見王、蕭爲祟,被髮瀝血如死時狀。
後徙居蓬萊宮,復見之,故多在洛陽,終身不歸長安。
己巳,許敬宗奏曰:“永徽爰始,國本未生,權引彗星,越升明兩。
近者元妃載誕,正胤降神,重光日融,爝暉宜息。
安可反植枝幹,久易位於天庭;倒襲裳衣,使違方於震位!又,父子之際,人所難言,事或犯鱗,必嬰嚴憲,煎膏染鼎,臣亦甘心。
”上召見,問之,對曰:“皇太子,國之本也,本猶未正,萬國無所繫心。
且在東宮者,所出本微,今知國家已有正嫡,必不自安。
竊位而懷自疑,恐非宗廟之福,願陛下熟計之。
”上曰:“忠已自讓。
”對曰:“能爲太伯,願速從之。
”
西突厥頡苾達度設數遣使請兵討沙鉢羅可汗。
甲戌,遣豐州都督元禮臣冊拜頡苾達度設爲可汗。
禮臣至碎葉城,沙鉢羅發兵拒之,不得前。
頡苾達度設部落多爲沙鉢羅所並,餘衆寡弱,不爲諸姓所附,禮臣竟不冊拜而歸。
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上之下
◎永徽六年乙卯,公元六五五年
冬,十月,己酉,下詔稱:“王皇后、蕭淑妃謀行鴆毒,廢爲庶人,母及兄弟,併除名,流嶺南。
”許敬宗奏:“故特進贈司空王仁祐告身尚存,使逆亂餘孽猶得爲廕,並請除削。
”從之。
乙卯,百官上表請立中宮,乃下詔曰:“武氏門著勳庸,地華纓黻,往以才行選入後庭,譽重椒闈,德光蘭掖。
朕昔在儲貳,特荷先慈,常得待從,弗離朝夕,宮壼之內,恆自飭躬,嬪嬙之間,未嘗迕目,聖情鑑悉,每垂賞嘆,遂以武氏賜朕,事同政君,可立爲皇后。
”
丁巳,赦天下。
是日,皇后上表稱:“陛下前以妾爲宸妃,韓瑗、來濟面折庭爭,此既事之極難,豈非深情爲國!乞加褒賞。
”上以表示瑗等,瑗等彌憂懼,屢請去位,上不許。
十一月,丁卯朔,臨軒命司空李勣齎璽綬冊皇后武氏。
是日,百官朝皇后於肅義門。
故后王氏、故淑妃蕭氏,並囚於別院,上嘗念之,間行至其所,見其室封閉極密,惟竅壁以通食器,惻然傷之,呼曰:“皇后、淑妃安在?”王氏泣對曰:“妾等得罪爲宮婢,何得更有尊稱!”又曰:“至尊若念疇昔,使妾等再見日月,乞名此院爲迴心院。
”上曰:“朕即有處置。
”武后聞之,大怒,遣人杖王氏及蕭氏各一百,斷去手足,捉酒甕中,曰:“令二嫗骨醉!”數日而死,又斬之。
王氏初聞宣敕,再拜曰:“願大家萬歲!昭儀承恩,死自吾分。
”淑妃罵曰:“阿武妖猾,乃至於此!願他生我爲貓,阿武爲鼠,生生扼其喉。
”由是宮中不畜貓。
尋又改王氏姓爲蟒氏,蕭氏爲梟氏。
武后數見王、蕭爲祟,被髮瀝血如死時狀。
後徙居蓬萊宮,復見之,故多在洛陽,終身不歸長安。
己巳,許敬宗奏曰:“永徽爰始,國本未生,權引彗星,越升明兩。
近者元妃載誕,正胤降神,重光日融,爝暉宜息。
安可反植枝幹,久易位於天庭;倒襲裳衣,使違方於震位!又,父子之際,人所難言,事或犯鱗,必嬰嚴憲,煎膏染鼎,臣亦甘心。
”上召見,問之,對曰:“皇太子,國之本也,本猶未正,萬國無所繫心。
且在東宮者,所出本微,今知國家已有正嫡,必不自安。
竊位而懷自疑,恐非宗廟之福,願陛下熟計之。
”上曰:“忠已自讓。
”對曰:“能爲太伯,願速從之。
”
西突厥頡苾達度設數遣使請兵討沙鉢羅可汗。
甲戌,遣豐州都督元禮臣冊拜頡苾達度設爲可汗。
禮臣至碎葉城,沙鉢羅發兵拒之,不得前。
頡苾達度設部落多爲沙鉢羅所並,餘衆寡弱,不爲諸姓所附,禮臣竟不冊拜而歸。
起玄黓敦牂,盡柔兆閹茂,凡五年。
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下
◎永淳元年壬午,公元六八二年
春,二月,作萬泉宮於藍田。
癸未,改元,赦天下。
戊午,立皇孫重照爲皇太孫。
上欲令開府置僚屬,問吏部郎中王方慶,對曰:“晉及齊皆嘗立太孫,其太子官屬即爲太孫官屬,未聞太子在東宮而更立太孫者也。
”上曰:“自我作古,可乎?”對曰:“三王不相襲禮,何爲不可!”乃奏置師傅等官。
既而上疑其非法,竟不補授。
方慶,裒之曾孫也,名綝,以字行。
西突厥阿史那車簿帥十姓反。
夏,四月,甲子朔,日有食之。
上以關中饑饉,米鬥三百,將幸東都;丙寅,發京師,留太子監國,使劉仁軌、裴炎、薛元超輔之。
時出幸倉猝,扈從之士有餓死於中道者。
上慮道路多草竊,使監察御史魏元忠檢校車駕前後。
元忠受詔,即閱視赤縣獄,得盜一人,神采語言異於衆,命釋桎梏,襲冠帶,乘驛以從,與之共食宿,託以詰盜,其人笑許諾。
比及東都,士馬萬數,不亡一錢。
辛未,以禮部尚書聞喜憲公裴行儉爲金牙道行軍大總管,帥右金吾將軍閻懷旦等三總管分道討西突厥。
師未行,行儉薨。
行儉有知人之鑑,初爲吏部侍郎,前進士王勮、咸陽尉欒城蘇味道皆未知名。
行儉一見,謂之曰:“二君後當相次常銓衡,僕有弱息,願以爲託。
”是時勮弟勃與華陰楊炯、范陽盧照鄰、義烏駱賓王皆以文章有盛名,司列少常伯李敬玄尤重之,以爲必顯達。
行儉曰:“士之致遠者,當先器識而後才藝。
勃等雖有文華,而浮躁淺露,豈享爵祿之器邪!楊子稍沈靜,應至令長;餘得令終幸矣。
”既而勃渡海墮水,炯終於盈川令,照鄰惡疾不愈,赴水死,賓王反誅,勮、味道皆典選,如行儉言。
行儉爲將帥,所引偏裨如程務挺、張虔勖、王方翼、劉敬同、李多祚、黑齒常之,後多爲名將。
行儉嘗命左右取犀角、麝香而失之。
又敕賜馬及鞍,令史輒馳驟,馬倒,鞍破。
二人皆逃去,行儉使人召還,謂曰:“爾曹皆誤耳,何相輕之甚邪!”待之如故。
破阿史那都支,得馬腦盤,廣二尺餘,以示將士,軍吏王休烈捧盤升階,跌而碎之,惶恐,叩頭流血。
行儉笑曰:“爾非故爲,何至於是!”不復有追惜之色。
詔賜都支等資產金器三千餘物,雜畜稱是,並分給親故及偏裨,數日而盡。
阿史那車薄圍弓月城,安西都護王方翼引軍救之,破虜衆於伊麗水,斬首千餘級。
俄而三姓咽面與車薄合兵拒方翼,方翼與戰於熱海,流矢貫方翼臂,方翼以佩刀截之,左右不知。
所將胡兵謀執方翼以應車薄,方翼知之,悉召會議,陽出軍資
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下
◎永淳元年壬午,公元六八二年
春,二月,作萬泉宮於藍田。
癸未,改元,赦天下。
戊午,立皇孫重照爲皇太孫。
上欲令開府置僚屬,問吏部郎中王方慶,對曰:“晉及齊皆嘗立太孫,其太子官屬即爲太孫官屬,未聞太子在東宮而更立太孫者也。
”上曰:“自我作古,可乎?”對曰:“三王不相襲禮,何爲不可!”乃奏置師傅等官。
既而上疑其非法,竟不補授。
方慶,裒之曾孫也,名綝,以字行。
西突厥阿史那車簿帥十姓反。
夏,四月,甲子朔,日有食之。
上以關中饑饉,米鬥三百,將幸東都;丙寅,發京師,留太子監國,使劉仁軌、裴炎、薛元超輔之。
時出幸倉猝,扈從之士有餓死於中道者。
上慮道路多草竊,使監察御史魏元忠檢校車駕前後。
元忠受詔,即閱視赤縣獄,得盜一人,神采語言異於衆,命釋桎梏,襲冠帶,乘驛以從,與之共食宿,託以詰盜,其人笑許諾。
比及東都,士馬萬數,不亡一錢。
辛未,以禮部尚書聞喜憲公裴行儉爲金牙道行軍大總管,帥右金吾將軍閻懷旦等三總管分道討西突厥。
師未行,行儉薨。
行儉有知人之鑑,初爲吏部侍郎,前進士王勮、咸陽尉欒城蘇味道皆未知名。
行儉一見,謂之曰:“二君後當相次常銓衡,僕有弱息,願以爲託。
”是時勮弟勃與華陰楊炯、范陽盧照鄰、義烏駱賓王皆以文章有盛名,司列少常伯李敬玄尤重之,以爲必顯達。
行儉曰:“士之致遠者,當先器識而後才藝。
勃等雖有文華,而浮躁淺露,豈享爵祿之器邪!楊子稍沈靜,應至令長;餘得令終幸矣。
”既而勃渡海墮水,炯終於盈川令,照鄰惡疾不愈,赴水死,賓王反誅,勮、味道皆典選,如行儉言。
行儉爲將帥,所引偏裨如程務挺、張虔勖、王方翼、劉敬同、李多祚、黑齒常之,後多爲名將。
行儉嘗命左右取犀角、麝香而失之。
又敕賜馬及鞍,令史輒馳驟,馬倒,鞍破。
二人皆逃去,行儉使人召還,謂曰:“爾曹皆誤耳,何相輕之甚邪!”待之如故。
破阿史那都支,得馬腦盤,廣二尺餘,以示將士,軍吏王休烈捧盤升階,跌而碎之,惶恐,叩頭流血。
行儉笑曰:“爾非故爲,何至於是!”不復有追惜之色。
詔賜都支等資產金器三千餘物,雜畜稱是,並分給親故及偏裨,數日而盡。
阿史那車薄圍弓月城,安西都護王方翼引軍救之,破虜衆於伊麗水,斬首千餘級。
俄而三姓咽面與車薄合兵拒方翼,方翼與戰於熱海,流矢貫方翼臂,方翼以佩刀截之,左右不知。
所將胡兵謀執方翼以應車薄,方翼知之,悉召會議,陽出軍資
起閼逢攝提格,盡強圉大荒落,凡四年。
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上之中
◎開元二年甲寅,公元七一四年
春,正月,壬申,制:“選京官有才識者除都督、刺史,都督、刺史有政跡者除京官,使出入常均,永爲恆式。
”
己卯,以盧懷慎檢校黃門監。
舊制,雅俗之樂,皆隸太常。
上精曉音律,以太常禮樂之司,不應典倡優雜伎;乃更置左右教坊以教俗樂,命右驍衛將軍範及爲之使。
又選樂工數百人,自教法曲於梨園,謂之“皇帝梨園弟子”。
又教宮女使習之。
又選伎女,置宜春院,給賜其家。
禮部侍郎張廷珪、酸棗尉袁楚客皆上疏,以爲:“上春秋鼎盛,宜崇經術,邇端士,尚樸素,深以悅鄭聲、好遊獵爲戒。
”上雖不能用,欲開言路,鹹嘉賞之。
中宗以來,貴戚爭營佛寺,奏度人爲僧,兼以僞妄;富戶強丁多削髮以避徭役,所在充滿。
姚崇上言:“佛圖澄不能存趙,鳩摩羅什不能存秦,齊襄、樑武,未免禍殃。
但使蒼生安樂,即是佛身;何用妄度奸人,使壞正法!”上從之。
丙寅,命有司沙汰天下僧尼,以僞妄還俗者萬二千餘人。
初,營州都督治柳城以鎮撫奚、契丹,則天之世,都督趙文翽失政,奚、契丹攻陷之,是後寄治於幽州東漁陽城。
或言:“靺鞨、奚、大欲降唐,正以唐不建營州,無所依投,爲默啜所侵擾,故且附之;若唐復建營州,則相帥歸化矣。
”幷州長史、和戎大武等軍州節度大使薛訥信之,奏請擊契丹,復置營州;上亦以冷陘之役,欲討契丹。
羣臣姚崇等多諫。
甲申,以訥同紫微黃門三品,將兵擊契丹,羣臣乃不敢言。
薛王業之舅王仙童,侵暴百姓,御史彈奏;業爲之請,敕紫微、黃門覆按。
姚崇、盧懷慎等奏:“仙童罪狀明白,御史所言無所枉,不可縱舍。
”上從之。
由是貴戚束手。
二月,庚寅朔,太史奏太陽應虧不虧。
姚崇表賀,請書之史冊;從之。
乙末,突厥可汗默啜遣其子同俄特勒及妹夫火拔頡利發、石阿失畢將兵圍北庭都護府,都護郭虔瓘擊敗之。
同俄單騎逼城下,虔瓘伏壯士於道側,突起斬之。
突厥請悉軍中資糧以贖同俄,聞其已死,慟哭而去。
丁未,敕:“自今所在毋得創建佛寺;舊寺頹壞應葺者,詣有司陳牒檢視,然後聽之。
”
閏月,以鴻臚少卿、朔方軍副大總管王晙兼安北大都護、朔方道行軍大總管,令豐安、定遠、三受降城及旁側諸軍皆受晙節度。
徙大都護府於中受降城,置兵屯田。
丁卯,復置十道按察使,以益州長史陸象先等爲之。
上思徐有功用法平直,乙亥,以其子大理司直惀爲恭陵令。
竇孝諶之子光祿卿豳公希瑊等,請以己
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上之中
◎開元二年甲寅,公元七一四年
春,正月,壬申,制:“選京官有才識者除都督、刺史,都督、刺史有政跡者除京官,使出入常均,永爲恆式。
”
己卯,以盧懷慎檢校黃門監。
舊制,雅俗之樂,皆隸太常。
上精曉音律,以太常禮樂之司,不應典倡優雜伎;乃更置左右教坊以教俗樂,命右驍衛將軍範及爲之使。
又選樂工數百人,自教法曲於梨園,謂之“皇帝梨園弟子”。
又教宮女使習之。
又選伎女,置宜春院,給賜其家。
禮部侍郎張廷珪、酸棗尉袁楚客皆上疏,以爲:“上春秋鼎盛,宜崇經術,邇端士,尚樸素,深以悅鄭聲、好遊獵爲戒。
”上雖不能用,欲開言路,鹹嘉賞之。
中宗以來,貴戚爭營佛寺,奏度人爲僧,兼以僞妄;富戶強丁多削髮以避徭役,所在充滿。
姚崇上言:“佛圖澄不能存趙,鳩摩羅什不能存秦,齊襄、樑武,未免禍殃。
但使蒼生安樂,即是佛身;何用妄度奸人,使壞正法!”上從之。
丙寅,命有司沙汰天下僧尼,以僞妄還俗者萬二千餘人。
初,營州都督治柳城以鎮撫奚、契丹,則天之世,都督趙文翽失政,奚、契丹攻陷之,是後寄治於幽州東漁陽城。
或言:“靺鞨、奚、大欲降唐,正以唐不建營州,無所依投,爲默啜所侵擾,故且附之;若唐復建營州,則相帥歸化矣。
”幷州長史、和戎大武等軍州節度大使薛訥信之,奏請擊契丹,復置營州;上亦以冷陘之役,欲討契丹。
羣臣姚崇等多諫。
甲申,以訥同紫微黃門三品,將兵擊契丹,羣臣乃不敢言。
薛王業之舅王仙童,侵暴百姓,御史彈奏;業爲之請,敕紫微、黃門覆按。
姚崇、盧懷慎等奏:“仙童罪狀明白,御史所言無所枉,不可縱舍。
”上從之。
由是貴戚束手。
二月,庚寅朔,太史奏太陽應虧不虧。
姚崇表賀,請書之史冊;從之。
乙末,突厥可汗默啜遣其子同俄特勒及妹夫火拔頡利發、石阿失畢將兵圍北庭都護府,都護郭虔瓘擊敗之。
同俄單騎逼城下,虔瓘伏壯士於道側,突起斬之。
突厥請悉軍中資糧以贖同俄,聞其已死,慟哭而去。
丁未,敕:“自今所在毋得創建佛寺;舊寺頹壞應葺者,詣有司陳牒檢視,然後聽之。
”
閏月,以鴻臚少卿、朔方軍副大總管王晙兼安北大都護、朔方道行軍大總管,令豐安、定遠、三受降城及旁側諸軍皆受晙節度。
徙大都護府於中受降城,置兵屯田。
丁卯,復置十道按察使,以益州長史陸象先等爲之。
上思徐有功用法平直,乙亥,以其子大理司直惀爲恭陵令。
竇孝諶之子光祿卿豳公希瑊等,請以己
起上章困敦七月,盡旃蒙大荒落正月,凡四年有奇。
則天順聖皇后下
◎久視元年庚子,公元七零零年
秋,七月,獻俘於含樞殿。
太后以楷固爲左玉鈐衛大將軍、燕國公,賜姓武氏。
召公卿合宴,舉觴屬仁杰曰:“公之功也。
”將賞之,對曰:“此乃陛下威靈,將帥盡力,臣何功之有!”固辭不受。
閏月,戊寅,車駕還宮。
己丑,以天官侍郎張錫爲鳳閣侍郎、同平章事。
鸞臺侍郎、同平章事李嶠罷爲成均祭酒。
錫,嶠之舅也,故罷嶠政事。
丁酉,吐蕃將麴莽布支寇涼州,圍昌鬆,隴右諸軍大使唐休璟與戰於洪源谷。
麴莽布支兵甲鮮華,休璟謂諸將曰:“諸論既死,麴莽布支新爲將,不習軍事,諸貴臣子弟皆從之,望之雖如精銳,實易與耳,請爲諸君破之。
”乃被甲先陷陳,六戰皆捷,吐蕃大奔,斬首二千五百級,獲二裨將而還。
司府少卿楊元亨,尚食奉御楊元禧,皆弘武之子也。
元禧嘗忤張易之,易之言於太后:“元禧,楊素之族;素父子,隋之逆臣,子孫不應供奉。
”太后從之,壬寅,制:“楊素及其兄弟子孫皆不得任京官。
”左遷元亨睦州刺史,元禧貝州刺史。
庚戌,以魏元忠爲隴右諸軍大使,擊吐蕃。
庚申,太后欲造大像,使天下僧尼日出一錢以助其功。
狄仁傑上疏諫,其略曰:“今之伽藍,制過宮闕。
功不使鬼,止在役人,物不天來,終須地出,不損百姓,將何以求!”又曰:“遊僧皆託佛法,詿誤生人;裏陌動有經坊,闤闠亦立精舍。
化誘所急,切於官徵;法事所須,嚴於制敕。
”又曰:“樑武、簡文舍施無限,及三淮沸浪,五嶺騰煙,列剎盈衢,無救危亡之禍,緇衣蔽路,豈有勤王之師!”又曰:“雖斂僧錢,百未支一。
尊容既廣,不可露居,覆以百層,尚憂未遍,自餘廊宇,不得全無。
如來設教,以慈悲爲主。
豈欲勞人,以存虛飾?”又曰:“比來水旱不節,當今邊境未寧,若費官財,又盡人力,一隅有難,將何以救之!”太后曰:“公教朕爲善,何得相違!”遂罷其役。
阿悉吉薄露叛,遣左金吾將軍田揚名、殿中侍御史封思業討之。
軍至碎葉,薄露夜於城傍剽掠而去,思業將騎追之,反爲所敗。
揚名引西突厥斛瑟羅之衆攻其城,旬餘,不克。
九月,薄露詐降,思業誘而斬之,遂俘其衆。
太后信重內史樑文惠公狄仁傑,羣臣莫及,常謂之國老而不名。
仁杰好面引廷爭,太后每屈意從之。
嘗從太后遊幸,遇風吹仁杰巾墜,而馬驚不能止,太后命太子追執其鞚而系之。
仁杰屢以老疾乞骸骨,太后不許。
入見,常止其拜,曰:“每見公拜,朕亦身痛。
”仍免其宿直,戒其同僚曰:
則天順聖皇后下
◎久視元年庚子,公元七零零年
秋,七月,獻俘於含樞殿。
太后以楷固爲左玉鈐衛大將軍、燕國公,賜姓武氏。
召公卿合宴,舉觴屬仁杰曰:“公之功也。
”將賞之,對曰:“此乃陛下威靈,將帥盡力,臣何功之有!”固辭不受。
閏月,戊寅,車駕還宮。
己丑,以天官侍郎張錫爲鳳閣侍郎、同平章事。
鸞臺侍郎、同平章事李嶠罷爲成均祭酒。
錫,嶠之舅也,故罷嶠政事。
丁酉,吐蕃將麴莽布支寇涼州,圍昌鬆,隴右諸軍大使唐休璟與戰於洪源谷。
麴莽布支兵甲鮮華,休璟謂諸將曰:“諸論既死,麴莽布支新爲將,不習軍事,諸貴臣子弟皆從之,望之雖如精銳,實易與耳,請爲諸君破之。
”乃被甲先陷陳,六戰皆捷,吐蕃大奔,斬首二千五百級,獲二裨將而還。
司府少卿楊元亨,尚食奉御楊元禧,皆弘武之子也。
元禧嘗忤張易之,易之言於太后:“元禧,楊素之族;素父子,隋之逆臣,子孫不應供奉。
”太后從之,壬寅,制:“楊素及其兄弟子孫皆不得任京官。
”左遷元亨睦州刺史,元禧貝州刺史。
庚戌,以魏元忠爲隴右諸軍大使,擊吐蕃。
庚申,太后欲造大像,使天下僧尼日出一錢以助其功。
狄仁傑上疏諫,其略曰:“今之伽藍,制過宮闕。
功不使鬼,止在役人,物不天來,終須地出,不損百姓,將何以求!”又曰:“遊僧皆託佛法,詿誤生人;裏陌動有經坊,闤闠亦立精舍。
化誘所急,切於官徵;法事所須,嚴於制敕。
”又曰:“樑武、簡文舍施無限,及三淮沸浪,五嶺騰煙,列剎盈衢,無救危亡之禍,緇衣蔽路,豈有勤王之師!”又曰:“雖斂僧錢,百未支一。
尊容既廣,不可露居,覆以百層,尚憂未遍,自餘廊宇,不得全無。
如來設教,以慈悲爲主。
豈欲勞人,以存虛飾?”又曰:“比來水旱不節,當今邊境未寧,若費官財,又盡人力,一隅有難,將何以救之!”太后曰:“公教朕爲善,何得相違!”遂罷其役。
阿悉吉薄露叛,遣左金吾將軍田揚名、殿中侍御史封思業討之。
軍至碎葉,薄露夜於城傍剽掠而去,思業將騎追之,反爲所敗。
揚名引西突厥斛瑟羅之衆攻其城,旬餘,不克。
九月,薄露詐降,思業誘而斬之,遂俘其衆。
太后信重內史樑文惠公狄仁傑,羣臣莫及,常謂之國老而不名。
仁杰好面引廷爭,太后每屈意從之。
嘗從太后遊幸,遇風吹仁杰巾墜,而馬驚不能止,太后命太子追執其鞚而系之。
仁杰屢以老疾乞骸骨,太后不許。
入見,常止其拜,曰:“每見公拜,朕亦身痛。
”仍免其宿直,戒其同僚曰:
起強圉大淵獻,盡重光單閼,凡五年。
則天順聖皇后上之下
◎垂拱三年丁亥,公元六八七年
春,閏正月,丁卯,封皇子成美爲恆王,隆基爲楚王,隆範爲衛王,隆業爲趙王。
二月,丙辰,突厥骨篤祿等寇昌平,命左鷹揚大將軍黑齒常之帥諸軍討之。
三月,乙丑,納言韋思謙以太中大夫致仕。
夏,四月,命蘇良嗣留守西京。
時尚方監裴匪躬檢校京苑,將鬻苑中蔬果以收其利。
良嗣曰:“昔公儀休相魯,猶能拔葵、去織婦,未聞萬乘之主鬻蔬果也。
”乃止。
壬戌,裴居道爲納言。
五月,丙寅,夏官侍郎京兆張光輔爲鳳閣侍郎、同平章事。
鳳閣侍郎、同鳳閣鸞臺三品劉禕之竊謂鳳閣舍人永年賈大隱曰:“太后既廢昏立明,安用臨朝稱制!不如返政,以安天下之心。
”大隱密奏之,太后不悅,謂左右曰:“禕之我所引,乃復叛我!”或誣禕之受歸誠州都督孫萬榮金,又與許敬宗妾有私,太后命肅州刺史王本立推之。
本立宣敕示之,禕之曰:“不經鳳閣鸞臺,何名爲敕!”太后大怒,以爲拒捍制使;庚午,賜死於家。
禕之初下獄,睿宗爲之上疏申理,親友皆賀之,禕之曰:“經乃所以速吾死也。
”臨刑,沐浴,神色自若,自草謝表,立成數紙。
麟臺郎郭翰、太子文學周思均稱歎其文。
太后聞之,左遷翰巫州司法,思鈞播州司倉。
秋,七月,壬辰,魏玄同檢校納言。
嶺南俚戶舊輸半課,交趾都護劉延祐使之全輸,俚戶不從,延祐誅其魁首。
其黨李思慎等作亂,攻破安南府城,殺延祐。
桂州司馬曹玄靜將兵討思慎等,斬之。
突厥骨篤祿、元珍寇朔州;遣燕然道大總管黑齒常之擊之,以右鷹揚大將軍李多祚爲之副,大破突厥於黃花堆,追奔四十餘裏,突厥皆散走磧北。
多祚世爲靺鞨酋長,以軍功得入宿衛。
黑齒常之每得賞賜,皆分將士;有善馬爲軍士所損,官屬請笞之,常之曰:“奈何以私馬笞官兵乎!”卒不問。
九月,己卯,虢州人楊初成詐稱郎將,矯制於都市募人迎廬陵王於房州;事覺,伏誅。
冬,十月,庚子,右監門衛中郎將爨寶璧與突厥骨篤祿、元珍戰,全軍皆沒,寶璧輕騎遁歸。
寶璧見黑齒常之有功,表請窮追餘寇。
詔與常之計議,遙爲聲援。
寶璧欲專其功,不待常之,引精兵萬三千人先行,出塞二千餘裏,掩擊其部落;既至,又先遣人告之,使得嚴備,與戰,遂敗。
太后誅寶璧;改骨篤祿曰不卒祿。
命魏玄同留守西京。
武承嗣又使人誣李孝逸自雲“名中有兔,兔,月中物,當有天分。
”太后以孝逸有功,十一月,戊寅,減死除名,流儋州而卒。
太后欲遣韋待價將兵
則天順聖皇后上之下
◎垂拱三年丁亥,公元六八七年
春,閏正月,丁卯,封皇子成美爲恆王,隆基爲楚王,隆範爲衛王,隆業爲趙王。
二月,丙辰,突厥骨篤祿等寇昌平,命左鷹揚大將軍黑齒常之帥諸軍討之。
三月,乙丑,納言韋思謙以太中大夫致仕。
夏,四月,命蘇良嗣留守西京。
時尚方監裴匪躬檢校京苑,將鬻苑中蔬果以收其利。
良嗣曰:“昔公儀休相魯,猶能拔葵、去織婦,未聞萬乘之主鬻蔬果也。
”乃止。
壬戌,裴居道爲納言。
五月,丙寅,夏官侍郎京兆張光輔爲鳳閣侍郎、同平章事。
鳳閣侍郎、同鳳閣鸞臺三品劉禕之竊謂鳳閣舍人永年賈大隱曰:“太后既廢昏立明,安用臨朝稱制!不如返政,以安天下之心。
”大隱密奏之,太后不悅,謂左右曰:“禕之我所引,乃復叛我!”或誣禕之受歸誠州都督孫萬榮金,又與許敬宗妾有私,太后命肅州刺史王本立推之。
本立宣敕示之,禕之曰:“不經鳳閣鸞臺,何名爲敕!”太后大怒,以爲拒捍制使;庚午,賜死於家。
禕之初下獄,睿宗爲之上疏申理,親友皆賀之,禕之曰:“經乃所以速吾死也。
”臨刑,沐浴,神色自若,自草謝表,立成數紙。
麟臺郎郭翰、太子文學周思均稱歎其文。
太后聞之,左遷翰巫州司法,思鈞播州司倉。
秋,七月,壬辰,魏玄同檢校納言。
嶺南俚戶舊輸半課,交趾都護劉延祐使之全輸,俚戶不從,延祐誅其魁首。
其黨李思慎等作亂,攻破安南府城,殺延祐。
桂州司馬曹玄靜將兵討思慎等,斬之。
突厥骨篤祿、元珍寇朔州;遣燕然道大總管黑齒常之擊之,以右鷹揚大將軍李多祚爲之副,大破突厥於黃花堆,追奔四十餘裏,突厥皆散走磧北。
多祚世爲靺鞨酋長,以軍功得入宿衛。
黑齒常之每得賞賜,皆分將士;有善馬爲軍士所損,官屬請笞之,常之曰:“奈何以私馬笞官兵乎!”卒不問。
九月,己卯,虢州人楊初成詐稱郎將,矯制於都市募人迎廬陵王於房州;事覺,伏誅。
冬,十月,庚子,右監門衛中郎將爨寶璧與突厥骨篤祿、元珍戰,全軍皆沒,寶璧輕騎遁歸。
寶璧見黑齒常之有功,表請窮追餘寇。
詔與常之計議,遙爲聲援。
寶璧欲專其功,不待常之,引精兵萬三千人先行,出塞二千餘裏,掩擊其部落;既至,又先遣人告之,使得嚴備,與戰,遂敗。
太后誅寶璧;改骨篤祿曰不卒祿。
命魏玄同留守西京。
武承嗣又使人誣李孝逸自雲“名中有兔,兔,月中物,當有天分。
”太后以孝逸有功,十一月,戊寅,減死除名,流儋州而卒。
太后欲遣韋待價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