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祖母號太皇太后,母號皇太后,妃號皇后,漢舊制也。
晉武帝採漢、魏之制,置貴嬪、夫人、貴人,是爲三夫人,位視三公。
淑妃、淑媛、淑儀、修華、修容、修儀、婕妤、容華、充華,是爲九嬪,位視九卿。
其餘有美人、才人、中才人,爵視千石以下。
高祖受命,省二才人,其餘仍用晉制。
貴嬪,魏文帝所制。
夫人,魏武帝初建魏國所制。
貴人,漢光武所制。
淑妃,魏明帝所制。
淑媛,魏文帝所制。
淑儀、修華,晉武帝所制。
修容,魏文帝所制。
修儀,魏明帝所制。
婕妤、容華,前漢舊號。
充華,晉武帝所制。
美人,漢光武所制。
世祖孝建三年,省夫人、修華、修容,置貴妃,位比相國。
進貴嬪,位比丞相。
貴人,位比三司,以爲三夫人。
又置昭儀、昭容、昭華,以代修華、修儀、修容。
又置中才人、充衣,以爲散位。
昭儀,漢元帝所制。
昭容,世祖所制。
昭華,魏明帝所制。
中才人,晉武帝所制。
充衣,前漢舊制。
太宗泰始元年,省淑妃、昭華、中才人、充衣,復置修華、修儀、修容、才人、良人。
三年,又省貴人,置貴姬,以備三夫人之數。
又置昭華,增淑容、承徽、列榮。
以淑媛、淑儀、淑容、昭華、昭儀、昭容、修華、修儀、修容爲九嬪。
婕妤、容華、充華、承徽、列榮凡五職,班亞九嬪。
美人、中才人、才人三職爲散役。
其後太宗留心後房,擬外百官,備位置內職。
列其名品於後。
後宮通尹,準錄尚書,紫極戶主,光興戶主。
官品第一〔各置一人,並銓六宮〕。
後宮列敘,準尚書令,銓六宮。
紫極中監尹,銓六宮。
光興中監尹,銓六宮。
宣融戶主,銓六宮。
紫極房帥,置一人。
光興房帥,置一人。
官品第二〔各置一人〕。
後宮司儀,準左僕射,銓人士。
後宮司政,準右僕射,銓人士。
參議女林,準銀青光祿,銓人士。
中臺侍御尹,銓六宮。
宣融便殿中監尹,銓六宮。
採藝房主,銓六宮。
南房主,銓六宮。
中藏女典,銓六宮。
典坊,銓六宮。
樂正,銓六宮。
內保,銓人士。
學林祭酒,銓人士。
昭陽房帥,置一人。
徽音房帥,置一人。
宣融房帥,置一人。
官品第三〔各置一人〕。
後宮都掌治職,置二人〔準左右丞,位比尚書,銓人士〕。
後宮殿中治職,置一人〔準左民尚書,銓人士〕。
後宮源典治職,置一人〔準祠部尚書,銓人士〕。
後宮谷帛治職,置一人〔準度支尚書〕。
中傅,置一人〔銓人士〕。
後宮校事女史,置一人〔銓人士〕。
紫極中監女史,置一人〔銓人士〕。
光興中監女史,置一人〔銓人士〕。
紫極房參事,置人無定數〔銓人士。
有限外〕。
宣融房參事,置人無定數〔銓人士。
有限外〕
益州刺史,漢武帝分梁州立,所治別見梁州,領郡二十九,縣一百二十八,戶五萬三千一百四十一,口二十四萬八千二百九十三。
去京都水九千九百七十。
蜀郡太守,秦立。
晉武帝太康中,改曰成都國,後復舊。
領縣五,戶一萬一千九百二,口六萬八百七十六。
成都令,漢舊縣。
郫令,漢舊縣。
繁縣令,漢舊縣。
鞞縣令,二漢、《晉太康地誌》並曰牛鞞,屬犍爲,何志晉穆帝度此。
永昌令,孝建二年,以僑戶立。
廣漢太守,漢高帝六年立。
《晉太康地誌》屬梁州。
領縣六,戶四千五百八十六,口二萬七千一百四十九。
去州陸六百。
去京都水九千九百。
雒縣令,漢舊縣。
什邡令,漢舊縣。
郪縣令,漢舊縣。
新都令,漢舊縣,晉武帝爲王國,太康六年省爲縣。
屬廣漢。
陽泉令,蜀分綿竹立。
伍城令,晉武帝咸寧四年立,太康六年省,七年又立。
何志劉氏立。
巴西太守,譙周《巴記》,建安六年,劉璋分巴郡墊江以上爲巴西郡。
徐志本南陽冠軍流民,寓入蜀漢,晉武帝立,非也。
本屬梁州,文帝元嘉十六年度。
何志樑、益二州無此郡。
領縣九,戶四千九百五十四,口三萬三千三百四十六。
閬中令,漢舊縣,屬巴郡。
西充國令,《漢書地理志》,巴郡有充國縣。
《續漢郡國志》,和帝永元二年,分閬中立充國縣。
二志不同。
《晉太康地誌》有西南二充國,屬巴西。
南充國令,譙周《巴記》,初平六年,分充國爲南充國。
安漢令,舊縣,屬巴郡。
漢昌令,和帝永元中立。
晉興令,徐志不注置立。
平州令,晉武帝太康元年,以野民歸化立。
懷歸令,徐志不注置立。
益昌令,徐志不注置立。
梓潼太守,《晉太康地誌》劉氏分廣漢立。
本屬梁州,文帝元嘉十六年,度益州。
《永初郡國》又有漢德、新興,徐同。
徐雲,新興,義熙九年立。
漢德,舊縣。
案二漢並無漢德縣,《晉太康地誌》、王隱並有,疑是劉氏所立。
何益、樑二州無此郡。
領縣四,戶三千三十四,口二萬一千九百七十六。
涪令,漢舊縣,屬廣漢。
梓潼令,漢舊縣,屬廣漢。
西浦令,徐志義熙九年立。
萬安令,徐志舊縣。
二漢、晉並無。
巴郡太守,秦立。
領縣四,戶三千七百三十四,口一萬三千一百八十三。
去州內水一千八百,陸五百,外水二千二百。
去京都水六千。
江州令,漢舊縣。
臨江令,漢舊縣。
墊江令,漢舊縣,獻帝建安六年度巴西,劉禪建興十五年復舊。
枳令,漢舊縣。
遂寧太守,《永初郡國》有,何無,徐雲舊立。
領縣四,戶三千三百二十。
巴興令,徐志不注置立,疑是李氏所立。
德陽令,前漢無,
南豫州刺史,晉江左胡寇強盛,豫部殲覆,元帝永昌元年,刺史祖約始自譙城退還壽春。
成帝咸和四年,僑立豫州,庾亮爲刺史,治蕪湖。
鹹康四年,毛寶爲刺史,治邾城。
六年,荊州刺史庾翼鎮武昌,領豫州。
八年,庾懌爲刺史,又鎮蕪湖。
穆帝永和元年,刺史趙胤鎮牛渚。
二年,刺史謝尚鎮蕪湖。
四年,進壽春。
九年,尚又鎮歷陽。
十一年,進馬頭。
昇平元年,刺史謝奕戍譙。
哀帝隆和元年,刺史袁真自譙退守壽春。
簡文鹹安元年,刺〔史桓熙戍歷陽。
孝武寧康元年,刺〕史桓衝戍姑孰。
太元十年,刺史朱序戍馬頭。
十二年,刺史桓石虔戍歷陽。
安帝義熙二年,刺史劉毅戍姑孰。
宋武帝欲開拓河南,綏定豫土,九年,割揚州大江以西、大雷以北,悉屬豫州,豫基址因此而立。
十三年,刺史劉義慶鎮壽陽。
永初三年,分淮東爲南豫州,治歷陽。
淮西爲豫州。
文帝元嘉七年〔合二豫州爲一,十六年又分,二十二年又合,考武大明三年〕,又分。
五年,割揚州之淮南、宣城又屬焉。
徙治姑孰。
明帝泰始二年又合,而以淮南、宣城還揚州。
九月又分,還治歷陽。
三年五月,又合。
四年,以揚州之淮南、宣城爲南豫州,治宣城,五年罷。
時自淮以西,悉沒寇矣。
七年,復分歷陽、淮陰、南譙、南兗州之臨江立南豫州。
泰豫元年,以南汝陰度屬豫州,豫州之廬江度屬南豫州。
按淮東自永初至於大明,便爲南豫,雖乍有離合,而分立居多。
爰自泰始甫失淮西,復於淮東分立兩豫。
今南豫以淮東爲境,不復於此更列二州,覽者按此以淮東爲境,推尋便自得泰始兩豫分域也。
徐志領郡十三,縣六十一,戶三萬七千六百二,口二十一萬九千五百。
今領郡十九,縣九十一。
去京都水一百六十。
歷陽太守,晉惠帝永興元年,分淮南立,屬揚州,安帝割屬豫州。
《永初郡國》唯有歷陽、烏江、龍亢三縣,何、徐又有酇、雍丘二縣。
今領縣五,戶三千一百五十六,口一萬九千四百七十。
歷陽令,漢舊縣,屬九江。
烏江令,二漢無,《晉書》有烏江,《太康地誌》屬準南。
龍亢令,漢舊名,屬沛郡,《晉太康地誌》屬譙。
江左流寓立。
雍丘令,漢舊名,屬陳留。
流寓立,先屬泰山郡,文帝元嘉八年度。
酇令,漢屬沛,《晉太康地誌》屬譙。
流寓立,文帝元嘉八年度。
南譙太守〔譙郡別見〕,晉孝武太元中,於淮南僑立郡縣,後割地誌鹹實土。
《郡國》又有酇縣,何、徐無。
今領縣六,戶四千四百三十二,口二萬二千三百五十八。
去州水五百四十,陸一百七十。
去京都水七百,陸五百。
山桑令,前漢屬沛,後漢屬汝南,《晉太康地誌
荊州刺史,漢治武陵漢壽,魏、晉治江陵,王敦治武昌,陶侃前治沔陽,後治武昌,王暠治江陵,庾亮治武昌,庾翼進襄陽,復還夏口。
桓溫治江陵,桓衝治上明,王忱還江陵,此後遂治江陵。
宋初領郡三十一,後分南陽、順陽、襄陽、新野、竟陵爲雍州。
湘川十郡爲湘州,江夏、武陵屬郢州,隨郡、義陽屬司州,北義陽省,凡餘十一郡。
文帝世,又立宋安左郡,領拓邊、綏慕、樂寧、慕化、仰澤、革音、歸德七縣,後省改。
汶陽郡又度屬。
今領郡十二,縣四十八,戶六萬五千六百四。
去京都水三千三百八十。
南郡太守,秦立。
漢高帝元年,爲臨江國,景帝中二年復故。
晉武帝太康元年改曰新郡,尋復故。
宋初領縣九,後州陵、監利度屬巴陵。
旌陽,文帝元嘉十八年省並枝江。
二漢無旌陽,見《晉太康地誌》,疑是吳所立。
凡餘六縣,戶一萬四千五百四十四,口七萬五千八十七。
江陵公相,漢舊縣。
華容公相,漢舊縣,晉武太康元年省,後復立。
當陽男相,漢舊縣。
臨沮伯相,漢舊縣。
《晉太康》、《永守地誌》屬襄陽,後度。
編縣男相,漢舊縣。
枝江侯相,漢舊縣。
南平內史,吳南郡治江南,領江陵、華容諸縣。
晉武帝太康元年,分南郡江南爲南平郡,治作唐,後治江安。
領縣四,戶一萬二千三百九十二,口四萬五千四十九。
去州水二百五十,去京都水三千五百,無陸。
江安侯相,晉武帝太康元年立。
孱陵侯相,二漢舊縣,屬武陵,《晉太康地誌》屬南平。
作唐侯相,前漢無,後漢屬武陵,《晉太康地誌》屬南平。
南安令,晉武帝分江安立。
天門太守,吳孫休永安六年,分武陵立。
充縣有鬆梁山,山有石,石開處數十丈,其高以努仰射不至,其上名“天門”,因此名郡。
充縣後省。
孝武孝建元年,度郢州。
明帝泰始三年,復舊。
領縣四,戶三千一百九十五。
去州水一千二百,陸六百。
去京都水三千五百。
澧陽令,晉武帝太康四年立。
臨澧令,晉武帝太康四年立。
零陽令,漢舊縣,屬武陵。
漊中令,二漢無,《晉太康地誌》有,疑是吳立。
宜都太守,《太康地誌》、王隱《地道》、何志並雲吳分南郡立。
張勃《吳錄》雲劉備立。
按《吳志》,呂蒙平南郡,據江陵,陸遜別取宜都,獲秭歸、枝江、夷道縣。
初權與劉備分荊州,而南郡屬備,則是備分南郡立宜都,非吳立也。
習鑿齒雲,魏武平荊州,分南郡枝江以西爲臨江郡。
建安十五年,劉備改爲宜都。
領縣四,戶一千八百四十三,口三萬四千二百二十。
去州水三百五十,無陸。
去京都水三千七百三十。
夷道令,漢舊縣。
佷山男相,
武帝七男:張夫人生少帝,孫修華生廬陵孝獻王義真,胡婕妤生文皇帝,王修容生彭城王義康,袁美人生江夏文獻王義恭,孫美人生南郡王義宣,呂美人生衡陽文王義季。
義康、義宣別有傳。
廬陵孝獻王義真,美儀貌,神情秀徹。
初封桂陽縣公,食邑千戶。
年十二,從北征大軍進長安,留守柏谷塢,除員外散騎常侍,不拜。
及關中平定,高祖議欲東還,而諸將行役既久,鹹有歸願,止留偏將,不足鎮固人心,乃以義真行都督雍、涼、秦三州之河東、平陽、河北三郡諸軍事、安西將軍、領護西戎校尉、雍州刺史。
太尉諮議參軍京兆王修爲長史,委以關中之任。
高祖將還,三秦父老詣門流涕訴曰“殘民不沾王化,於今百年矣。
始睹衣冠,方仰聖澤。
長安十陵,是公家墳墓,咸陽宮殿數千間,是公家屋宅,舍此欲何之”高祖爲之愍然,慰譬曰“受命朝廷,不得擅留。
感諸君戀本之意,今留第二兒,令文武賢才共鎮此境”臨還,自執義真手以授王修,令修執其子孝孫手以授高祖。
義真尋除正,加節,又進督並東秦二州、司州之東安定、新平二郡諸軍事,領東秦州刺史。
時隴上流人,多在關中,望因大威,復得歸本。
及置東秦州,父老知無復經略隴右、固關中之意,鹹共嘆息。
而佛佛虜寇逼交至。
沈田子既殺王鎮惡,王修又殺田子。
義真年少,賜與左右不節,修常裁減之,左右並怨。
因是白義真曰“鎮惡欲反,故田子殺之。
修今殺田子,是又欲反也”義真乃使左右劉乞等殺修。
修字叔治,京兆灞城人也。
初南渡見桓玄,玄知之,謂曰“君平世吏部郎才”修既死,人情離駭,無相統一。
高祖遣將軍朱齡石替義真鎮關中,使義真輕兵疾歸。
諸將競斂財貨,多載子女,方軌徐行,虜追騎且至。
建威將軍傅弘之曰“公處分亟進,恐虜追擊人也。
今多將輜重,一日行不過十里。
虜騎追至,何以待之。
宜棄車輕行,乃可以免”不從。
賊追兵果至,騎數萬匹。
輔國將軍蒯恩斷後,不能禁。
至青泥,後軍大敗,諸將及府功曹王賜悉被俘虜。
義真在前,故得與數百人奔散。
日暮,虜不復窮追。
義真與左右相失,獨逃草中。
中兵參軍段宏單騎追尋,緣道叫喚,義真識其聲,出就之,曰“君非段中兵邪。
身在此”宏大喜,負之而歸。
義真謂宏曰“今日之事,誠無算略。
然丈夫不經此,何以知艱難”
初,高祖聞青泥敗,未得義真審問,有前至者訪之,並雲“暗夜奔敗,無以知存亡”。
高祖怒甚,剋日北伐,謝晦諫不從。
及得宏啓事,知義真已免,乃止。
義真尋都督司、雍、秦、並、涼五州諸軍、建威將軍、司州刺史,持節如故。
以段宏爲義真諮
王鎮惡,北海劇人也。
祖猛,字景略,苻堅僭號關中,猛爲將相,有文武才,北土重之。
父休,爲河東太守。
鎮惡以五月五日生,家人以俗忌,欲令出繼疏宗。
猛見奇之,曰“此非常兒,昔孟嘗君惡月生而相齊,是兒亦將興吾門矣”故名之爲鎮惡。
年十三而苻氏敗亡,關中擾亂,流寓崤、澠之間。
嘗寄食澠池人李方家,方善遇之。
謂方曰“若遭遇英雄主,要取萬戶侯,當厚相報”方答曰“君丞相孫,人才如此,何患不富貴。
至時願見用爲本縣令,足矣”後隨叔父曜歸晉,客居荊州。
頗讀諸子兵書,論軍國大事,騎乘非所長,關弓亦甚弱,而意略縱橫,果決能斷。
廣固之役,或薦鎮惡於高祖,時鎮惡爲天門臨澧令,即遣召之。
既至與語,甚異焉,因留宿。
明旦謂諸佐曰“鎮惡,王猛之孫,所謂將門有將也”即以爲青州治中從事史,行參中軍太尉軍事,署前部賊曹。
拒盧循於查浦,屢戰有功,封博陸縣五等子。
高祖謀討劉毅,鎮惡曰“公若有事西楚,請賜給百舸爲前驅”義熙八年,劉毅有疾,求遣從弟兗州刺史藩爲副貳,高祖僞許之。
九月,大軍西討,轉鎮惡參軍事,加振武將軍。
高祖至姑孰,遣鎮惡率龍驤將軍蒯恩百舸前發,其月二十九日也。
戒之曰“若賊知吾上,比軍至,亦當少日耳。
政當岸上作軍,未辦便下船也。
卿至彼,深加籌量,可擊,便燒其船艦,且浮舸水側,以待吾至。
慰勞百姓,宣揚詔旨並赦文、及吾與衛軍府文武書。
罪止一人,其餘一無所問。
若賊都不知消息,未有備防,可襲便襲。
今去,但云劉兗州上”鎮惡受命,便晝夜兼行,於鵲洲、尋陽、河口、巴陵守風凡四日。
十月二十二日,至豫章口,去江陵城二十里。
自鎮惡進路,揚聲劉兗州上,毅謂爲信然,不知見襲。
鎮惡自豫章口舍船步上,蒯恩軍在前,鎮惡次之。
舸留一二人,對舸岸上豎六七旗,下輒安一鼓。
語所留人“計我將至城,便長嚴,令後有大軍狀”又分隊在後,令燒江津船艦。
鎮惡徑前襲城,語前軍“若有問者,但云劉兗州至”津戍及百姓皆言劉藩實上,晏然不疑。
未至城五六裏,逢毅要將朱顯之,與十許騎,步從者數十,欲出江津。
問是何人,答雲“劉兗州至”顯之馳前問藩在所,答雲“在後”顯之既見軍不見藩,而見軍人擔彭排戰具,望見江津船艦已被燒,煙焰張天,而鼓嚴之聲甚盛,知非藩上,便躍馬馳去告毅“外有大軍,似從下上,垂已至城,江津船悉被火燒矣”行令閉諸城門。
鎮惡亦馳進,軍人緣城得入,門猶未及下關,因得開大城東門。
大城內,毅凡有八隊,帶甲千餘,已得戒嚴。
蒯恩入東門,便北迴擊射堂,前攻金城東
長沙景王道憐,高祖中弟也。
初爲國子學生。
謝琰爲徐州,命爲從事史。
高祖克京城,進平京邑,道憐常留家侍慰太后。
桓玄走,大將軍武陵王遵承製,除員外散騎侍郎。
尋遷建威將軍、南彭城內史。
時北青州刺史劉該反,引索虜爲援,清河、陽平二郡太守孫全聚衆應之。
義熙元年,索虜託跋開遣僞豫州刺史索度真、大將軍斛斯蘭寇徐州,攻相縣,執鉅鹿太守賀申,進圍寧朔將軍羊穆之於彭城。
穆之告急,道憐率衆救之。
軍次陵柵,斬全。
進至彭城,真、蘭退走。
道憐率寧遠將軍孟龍符、龍驤將軍孔隆及穆之等追,真、蘭走奔相城。
又追躡至光水溝,斬劉該,虜衆見殺及赴水死略盡。
高祖鎮京口,進道憐號龍驤將軍,又領堂邑太守,戍石頭。
明年,加使持節、監徵蜀諸軍事,率冠軍將軍劉敬宣等伐譙縱,而文處茂、溫祚據險不得進,故不果行。
以義勳封新興縣五等侯。
四年,代諸葛長民爲幷州刺史、義昌太守,將軍、內史如故。
猶戍石頭。
時鮮卑侵逼,自彭城以南,民皆保聚,山陽、淮陰諸戍,並不復立。
道憐請據彭城,以漸修創,朝議以彭城縣遠,使鎮山陽。
進號徵虜將軍、督淮北軍郡事、北東海太守,幷州刺史、義昌太守如故。
以破索度真功,封新渝縣男,食邑五百戶。
從高祖徵廣固,常爲軍鋒。
及城陷,慕容超將親兵突圍走,道憐所部獲之。
加使持節,進號左將軍。
七年,解幷州,加北徐州刺史,移鎮彭城。
八年,高祖伐劉毅,徵爲都督袞青二州晉陵京口淮南諸郡軍事、兗青州刺史,持節、將軍、太守如故,還鎮京口。
九年,甲仗五十人入殿。
以廣固功,改封竟陵縣公,食邑千戶。
減先封戶邑之半,以賜次子義宗。
十年,進號中軍將軍,加散騎常侍,給鼓吹一部。
明年,討司馬休之,道憐監留府事,甲仗百人入殿。
江陵平,以爲都督荊湘益秦寧樑雍七州諸軍事、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鎮護南蠻校尉、荊州刺史,持節,常侍如故。
北府文武悉配之。
道憐素無才能,言音甚楚,舉止施爲,多諸鄙拙。
高祖雖遣將軍佐輔之,而貪縱過甚,畜聚財貨,常若不足,去鎮之日,府庫爲之空虛。
高祖平定三秦,方思外略,徵道憐還爲侍中、都督徐兗青三州揚州之晉陵諸軍事、守尚書令、徐袞二州刺史,持節、將軍如故。
元熙元年,解尚書令,進位司空,出鎮京口。
高祖受命,進位太尉,封長沙王,食邑五千戶,持節、侍中、都督、刺史如故。
永初二年朝正,入住殿省。
先是,盧陵王義真爲揚州刺史,太后謂上曰“道憐汝布衣兄弟,故宜爲揚州”上曰“寄奴於道憐豈有所惜。
揚州根本所寄,事務至多,非道憐所了”太
惟王建國,辨方正位,體國經野,設官分職,設官分職,以爲民極。
乃立秋官司寇,使帥其屬而掌邦禁,以佐王刑邦國。
刑官之屬:
大司寇,卿一人。
小司寇,中大夫二人。
士師,下大夫四人。
鄉士,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
旅,下士三十有二人、府六人、史十有二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
遂士,中士十有二人、府主人、史十有二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
縣士,中士三十有二人、府八人、史十有六人、胥十有六人、徒百有六十人。
方士,中士十有六人、府八人、史十有六人、胥十有六人、徒百有六十人。
訝士,中士八人、府四人、史八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朝士,中士六人、府三人、史六人、胥六人、徒六十人。
司民,中士六人、府三人、史六人、胥三人、徒三十人。
司刑,中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胥二人、徒二十人。
司剌,下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徒四人。
司約,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徒四人。
司盟,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徒四人。
職金,上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司厲,下士二人、史一人、徒十有二人。
犬人,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賈四人、徒十有六人。
司圜,中士六人、下士十有二人、府三人、史六人、胥十有六人、徒百有六十人。
掌囚,下士十有二人、府六人、史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
掌戮,下士二人、史一人、徒十有二人。
司隸,中士二人、下士十有二人、府五人、史十人、胥二十人、徒二百人。
罪隸,百有二十人。
蠻隸,百有二十人。
閩隸,百有二十人。
夷隸,百有二十人。
貉隸,百有二十人。
布憲,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禁殺戮,下士二人、史一人、徒十有二人。
禁暴氏,下士六人、史三人、胥六人、徒六十人。
野廬氏,下士六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
蠟氏,下士四人、徒四十人。
雍氏,下士二人、徒八人。
萍氏,下士二人、徒八人。
司寤氏,下士二人、徒八人。
司烜氏,下士六人、徒十有二人。
條狼氏,下士六人、胥六人、徒六十人。
修閭氏,下士二人、史一人、徒十有二人。
冥氏,下士二人、徒八人。
庶氏,下士一人、徒四人。
穴氏,下士一人、徒四人。
翨氏,下士八人、徒二十人。
柞氏,下士二人、徒二十人。
薙蔟氏,下士一人、徒二人。
翦氏,下士一人、徒二人。
赤犮氏,下士一人、徒二人。
蟈氏,下士一人、徒二人。
壺涿氏,下士一人、徒二人。
庭氏,下士一人、徒二人。
銜枚氏,下士二人
謝靈運,陳郡陽夏人也。
祖玄,晉車騎將軍。
父瑍,生而不慧,爲祕書郎,蚤亡。
靈運幼便穎悟,玄甚異之,謂親知曰“我乃生瑍,瑍那得生靈運”
靈運少好學,博覽羣書,文章之美,江左莫逮。
從叔混特知愛之,襲封康樂公,食邑三千戶。
以國公例,除員外散騎侍郎,不就。
爲琅邪王大司馬行參軍。
性奢豪,車服鮮麗,衣裳器物,多改舊制,世共宗之,鹹稱謝康樂也。
撫軍將軍劉毅鎮姑孰,以爲記室參軍。
毅鎮江陵,又以爲衛軍從事中郎。
毅伏誅,高祖版爲太尉參軍,入爲祕書丞,坐事免。
高祖伐長安,驃騎將軍道憐居守,版爲諮議參軍,轉中書侍郎,又爲世子中軍諮議,黃門侍郎。
奉使慰勞高祖於彭城,作《撰徵賦》。
其序曰:
蓋聞昏明殊位,貞晦異道,雖景度回革,亂多治寡,是故昇平難於恆運,剝喪易以橫流。
皇晉囗囗河汾,來遷吳楚,數歷九世,年逾十紀,西秦無一援之望,東周有三辱之憤,可謂積禍纏釁,固以久矣。
況乃陵塋幽翳,情敬莫遂,日月推薄,帝心彌遠。
慶靈將升,時來不爽,相國宋公,得一居貞,回乾運軸,內匡寰表,外清遐陬。
每以區宇未統,側席盈慮。
值天祚攸興,昧弱授機,龜筮元謀,符瑞景徵。
於是仰祗俯協,順天從兆,興止戈之師,躬暫勞之討。
以義熙十有二年五月丁酉,敬戒九伐,申命六軍,治兵於京畿,次師於汳上。
靈檣千艘,雷輜萬乘,羽騎盈途,飛旍蔽日。
別命羣帥,誨謨惠策,法奇於《三略》,義祕於《六韜》。
所以鉤棘未曜,殞前禽於金墉,威弧始彀,走鈒隼於滑臺。
曾不逾月,二方獻捷。
宏功懋德,獨絕古今。
天子感《東山》之劬勞,慶格天之光大,明發興於鑑寐,使臣遵於原隰。
餘攝官承乏,謬充殊役,《皇華》愧於先《雅》,靡盬顇於徵人。
以仲冬就行,分春反命。
塗經九守,路逾千里。
沿江亂淮,溯薄泗、汳,詳觀城邑,周覽丘墳,眷言古蹟,其懷已多。
昔皇祖作蕃,受命淮、徐,道固苞桑,勳由仁積。
年月多歷,市朝已改,永爲洪業,纏懷清歷。
於是採訪故老,尋履往跡,而遠感深慨,痛心殞涕。
遂寫集聞見,作賦《撰徵》,俾事運遷謝,託此不朽。
其詞曰:
系烈山之洪緒,承火正之明光。
立熙載於唐後,申贊事於周王。
疇庸命而順位,錫寶圭以徹疆。
歷尚代而平顯,降中葉以繁昌。
業服道而德徽,風行世而化揚。
投前蹤以永冀,省輶質以遠傷。
睽謀始於蓍蔡,違用舍於行藏。
庇常善之罔棄,憑曲成之不遺。
昭在幽而偕煦,賞彌久而愈私。
顧晚草之薄弱,仰青春之葳蕤。
引蔓穎於鬆上,擢纖枝於蘭逵。
施隆貸而有渥,報涓塵而無期。
歡太階之休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1.65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