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劉柴桑
山澤久見招,胡事乃躊躇?
直爲親舊故,未忍言索居。
良辰入奇懷,挈杖還西廬。
荒涂無歸人,時時見廢墟。
茅茨已就治,新疇復應畬。
穀風轉淒薄,春醪解饑劬。
弱女雖非男,慰情良勝無。
棲棲世中事,歲月共相疏。
耕織稱其用,過此奚所須。
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
直爲親舊故,未忍言索居。
良辰入奇懷,挈杖還西廬。
荒涂無歸人,時時見廢墟。
茅茨已就治,新疇復應畬。
穀風轉淒薄,春醪解饑劬。
弱女雖非男,慰情良勝無。
棲棲世中事,歲月共相疏。
耕織稱其用,過此奚所須。
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
《和劉柴桑》是晉宋之際大詩人陶淵明創作的一首五言詩。
此詩詩人自述往事以博得好友之精神共契。
從陶淵明人生軌跡與思想來考察,此詩爲陶淵明對好友劉程之哭訴衷腸之言。
結構上,全詩可分爲兩段。
“山澤久見招”至“新耕復應畲”爲第一部分,解釋爲何不與友人結伴,獨身隱居的理由。
“穀風轉悽薄”以下是第二段,詩人對友人進行安慰和勸勉。
詩歌語言樸素,平白如話,娓娓道來,親切感人,給人一種情真意切,平易隨和之感。
此詩詩人自述往事以博得好友之精神共契。
從陶淵明人生軌跡與思想來考察,此詩爲陶淵明對好友劉程之哭訴衷腸之言。
結構上,全詩可分爲兩段。
“山澤久見招”至“新耕復應畲”爲第一部分,解釋爲何不與友人結伴,獨身隱居的理由。
“穀風轉悽薄”以下是第二段,詩人對友人進行安慰和勸勉。
詩歌語言樸素,平白如話,娓娓道來,親切感人,給人一種情真意切,平易隨和之感。
和(hè):以詩歌酬答,並依照別人的詩歌的題材和體裁而作。
《列子·周穆王》:“西王母爲王謠,王和之,其辭哀焉。
”
劉柴桑:據《蓮社高賢傳》,真名爲劉程之,字仲思,彭城(今江蘇徐州)人,漢楚元王劉交之後。
初任某官府參軍,太元中期至隆安初年曆任荊州宜昌縣令、江州柴桑縣令。
入宋後隱居不仕,人又稱之劉遺民。
元康《肇論疏》說“自謂是國家遺棄之民,故改名遺民”。
與陶淵明、周續之合稱“潯陽三隱”。
著有《玄譜》一卷,《劉程之集》五卷。
因爲劉曾作柴桑縣令,故詩人稱其爲劉柴桑。
山澤:山林湖澤,泛指原野山丘河湖。
此處代指陶淵明自己隱居的廬山之麓的鄉村和大自然裏,是相對於高峻幽險的廬山而言的。
見:表示被動,相當於“被”。
招:呼喚;邀請。
“山澤久見招”句:我辭官隱居在鄉村,很久以來,就被劉遺民邀請到廬山去,和他一起在那高山上隱居。
胡:何,爲什麼。
《詩經·鄘風·君子偕老》:“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
”
乃:竟,竟然。
躊躇(chóu chú):猶豫不決,停留,徘徊不前。
直:衹、僅僅。
《孟子·梁惠王上》:“不可,直不百步耳。
”
故:因此、所以;表示因果關係。
西漢司馬遷《史記·留侯世家》:“夫秦無道,故沛公得至此。
”
索居:獨居於一地,孤獨地散居。
《禮記·檀弓上》:“吾離群而索居,亦已久矣。
”東漢鄭玄注:“群,謂同門朋友也;索,猶散也。
”陶淵明《祭程氏妹文》:“兄弟索居,乖隔楚越。
”
良辰:美好的時光。
辰,時光、日子。
三國魏阮籍《詠懷·其九》:“良辰在何許,凝霜沾衣襟。
”
奇:珍奇、稀奇。
西漢司馬遷《史記·呂不韋傳》:“此奇貨可居。
”這裏是不尋常的意思。
挈(qiè)杖:持杖,拄杖。
挈,提起。
西廬:指作者在柴桑縣西部的舊居,具體地點難以考證。
涂:同“途”,道路。
茨(cí):用蘆葦、茅草蓋的屋頂。
《韓非子·五蠹》:“堯之王天下也,茅茨不剪,採椽不斫。
”
茅茨:茅屋。
《詩經·小雅·甫田》:“如茨如梁。
”東漢鄭玄注:茨,屋蓋也。
”
已就治:已經修補整理好。
就,成。
新疇(chóu):新開墾的田地。
疇,已耕作的田地。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疇,耕治之田也。
象耕屈之形。
”
畲(yú):第三年治理新墾的田地。
《爾雅·釋地》:“田,一歲曰苗(zī),二歲曰新田,三歲曰畲。
”
穀風:指東風。
《爾雅·釋天》:“東風謂之穀風。
”
悽薄:猶“悽緊”,寒涼,寒意逼人的意思。
戰國屈原《九章·涉江》:“腥臊並御,芳不得薄兮。
”現代古直《陶靖節詩箋註定本》:“穀風宜和,而反寒,故曰‘轉悽薄’。
”
醪(láo):濁酒。
飢劬(qú):飢渴勞苦。
劬,勞累。
弱女:古代習俗,生女後即釀酒,並將此酒埋藏在山坡,等到其出嫁時再取出飲用。
西晉嵇含《南方草木狀》:“南人有女數歲,即大釀酒……女將嫁,乃發陂取酒以供賓客,謂之女酒”。
此處爲比喻薄酒。
一說此詩中的“弱女”乃陶淵明之女。
男:喻醇酒。
棲(qī)棲:忙碌不安貌。
《詩經·小雅·六月》:“六月棲棲,戎車既飭。
”《朱熹集傳》注“棲棲,猶皇皇不安之貌。
”東晉葛洪《抱朴子·正郭》:“而乃自西徂東,席不暇溫,欲慕孔墨棲棲之事。
”
共相疏:謂詩人己與“世中事”相互疏遠。
疏,疏遠、不親近。
《韓非子·五蠹(dù)》:“非疏骨肉愛過客也,多少之心異也。
”西漢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疏屈平而信上夫大夫,令嚴子蘭。
”
稱(chèn):符合、相當。
《韓非子·王蠹》:“薄罰不爲慈,誅嚴不爲戾,稱俗而行也。
”
奚:何,疑問詞。
去去:不斷消逝,指時間遷移。
百年外:指死後。
翳(yì)如:湮滅無聞的樣子。
翳,隱藏、藏匿;如,好像、如同。
《列子·周穆王》:“西王母爲王謠,王和之,其辭哀焉。
”
劉柴桑:據《蓮社高賢傳》,真名爲劉程之,字仲思,彭城(今江蘇徐州)人,漢楚元王劉交之後。
初任某官府參軍,太元中期至隆安初年曆任荊州宜昌縣令、江州柴桑縣令。
入宋後隱居不仕,人又稱之劉遺民。
元康《肇論疏》說“自謂是國家遺棄之民,故改名遺民”。
與陶淵明、周續之合稱“潯陽三隱”。
著有《玄譜》一卷,《劉程之集》五卷。
因爲劉曾作柴桑縣令,故詩人稱其爲劉柴桑。
山澤:山林湖澤,泛指原野山丘河湖。
此處代指陶淵明自己隱居的廬山之麓的鄉村和大自然裏,是相對於高峻幽險的廬山而言的。
見:表示被動,相當於“被”。
招:呼喚;邀請。
“山澤久見招”句:我辭官隱居在鄉村,很久以來,就被劉遺民邀請到廬山去,和他一起在那高山上隱居。
胡:何,爲什麼。
《詩經·鄘風·君子偕老》:“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
”
乃:竟,竟然。
躊躇(chóu chú):猶豫不決,停留,徘徊不前。
直:衹、僅僅。
《孟子·梁惠王上》:“不可,直不百步耳。
”
故:因此、所以;表示因果關係。
西漢司馬遷《史記·留侯世家》:“夫秦無道,故沛公得至此。
”
索居:獨居於一地,孤獨地散居。
《禮記·檀弓上》:“吾離群而索居,亦已久矣。
”東漢鄭玄注:“群,謂同門朋友也;索,猶散也。
”陶淵明《祭程氏妹文》:“兄弟索居,乖隔楚越。
”
良辰:美好的時光。
辰,時光、日子。
三國魏阮籍《詠懷·其九》:“良辰在何許,凝霜沾衣襟。
”
奇:珍奇、稀奇。
西漢司馬遷《史記·呂不韋傳》:“此奇貨可居。
”這裏是不尋常的意思。
挈(qiè)杖:持杖,拄杖。
挈,提起。
西廬:指作者在柴桑縣西部的舊居,具體地點難以考證。
涂:同“途”,道路。
茨(cí):用蘆葦、茅草蓋的屋頂。
《韓非子·五蠹》:“堯之王天下也,茅茨不剪,採椽不斫。
”
茅茨:茅屋。
《詩經·小雅·甫田》:“如茨如梁。
”東漢鄭玄注:茨,屋蓋也。
”
已就治:已經修補整理好。
就,成。
新疇(chóu):新開墾的田地。
疇,已耕作的田地。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疇,耕治之田也。
象耕屈之形。
”
畲(yú):第三年治理新墾的田地。
《爾雅·釋地》:“田,一歲曰苗(zī),二歲曰新田,三歲曰畲。
”
穀風:指東風。
《爾雅·釋天》:“東風謂之穀風。
”
悽薄:猶“悽緊”,寒涼,寒意逼人的意思。
戰國屈原《九章·涉江》:“腥臊並御,芳不得薄兮。
”現代古直《陶靖節詩箋註定本》:“穀風宜和,而反寒,故曰‘轉悽薄’。
”
醪(láo):濁酒。
飢劬(qú):飢渴勞苦。
劬,勞累。
弱女:古代習俗,生女後即釀酒,並將此酒埋藏在山坡,等到其出嫁時再取出飲用。
西晉嵇含《南方草木狀》:“南人有女數歲,即大釀酒……女將嫁,乃發陂取酒以供賓客,謂之女酒”。
此處爲比喻薄酒。
一說此詩中的“弱女”乃陶淵明之女。
男:喻醇酒。
棲(qī)棲:忙碌不安貌。
《詩經·小雅·六月》:“六月棲棲,戎車既飭。
”《朱熹集傳》注“棲棲,猶皇皇不安之貌。
”東晉葛洪《抱朴子·正郭》:“而乃自西徂東,席不暇溫,欲慕孔墨棲棲之事。
”
共相疏:謂詩人己與“世中事”相互疏遠。
疏,疏遠、不親近。
《韓非子·五蠹(dù)》:“非疏骨肉愛過客也,多少之心異也。
”西漢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疏屈平而信上夫大夫,令嚴子蘭。
”
稱(chèn):符合、相當。
《韓非子·王蠹》:“薄罰不爲慈,誅嚴不爲戾,稱俗而行也。
”
奚:何,疑問詞。
去去:不斷消逝,指時間遷移。
百年外:指死後。
翳(yì)如:湮滅無聞的樣子。
翳,隱藏、藏匿;如,好像、如同。
久已招我隱廬山,爲何猶豫仍不前?
衹是爲我親友故,不忍離群心掛牽。
良辰美景入胸懷,持杖返回西廬間。
沿途荒蕪甚淒涼,處處廢墟無人煙。
簡陋茅屋已修耷,還需治理新墾田。
東風寒意漸逼人,春酒解飢消疲倦。
薄酒雖不比佳釀、總勝無酒使心安。
世間之事多忙碌,我久與之相疏遠。
耕田織布足自給,除此別無他心願。
人生百歲終將逝,身毀名滅皆空然。
衹是爲我親友故,不忍離群心掛牽。
良辰美景入胸懷,持杖返回西廬間。
沿途荒蕪甚淒涼,處處廢墟無人煙。
簡陋茅屋已修耷,還需治理新墾田。
東風寒意漸逼人,春酒解飢消疲倦。
薄酒雖不比佳釀、總勝無酒使心安。
世間之事多忙碌,我久與之相疏遠。
耕田織布足自給,除此別無他心願。
人生百歲終將逝,身毀名滅皆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