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石
山石犖确行徑微,黃昏到寺蝙蝠飛。
升堂坐階新雨足,芭蕉葉大梔子肥。
僧言古壁佛畫好,以火來照所見稀。
鋪牀拂席置羹飯,疏糲亦足飽我飢。
夜深靜臥百蟲絕,清月出嶺光入扉。
天明獨去無道路,出入高下窮煙霏。
山紅澗碧紛爛漫,時見鬆櫪皆十圍。
當流赤足踏澗石,水聲激激風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樂,豈必局束爲人鞿?
嗟哉吾黨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歸!
詩題爲「山石」,但並非詠山石,而是一篇詩體的山水遊記。
此詩按時間順序記敘了遊覽惠林寺的所見所感,描繪了從黃昏至入夜再到黎明的清幽景色,抒發了作者不願爲世俗羈絆的心情。
記敘時由黃昏而深夜至天明,層次分明,環環相扣,前後照應,耐人尋味。
前四句寫黃昏到寺之所見,點出初夏景物;「僧言」四句,是寫僧人的熱情接待;「夜深」二句,寫山寺之夜的清幽,留宿的愜意;「天明」六句,寫凌晨辭去,一路所見所聞的晨景;「人生」四句,寫對山中自然美,人情美的嚮往。
「人生如此自可樂,豈必侷促爲人靰」是全詩主旨。
全詩頗顯韓愈「以文爲詩」的特色,其突出特點是運用了賦體的「鋪採摛文」手法,氣勢遒勁,風格壯美,數爲後人所稱道。
山石:這是取詩的首句開頭二字爲題,乃舊詩標題的常見用法,它與詩的內容無關。
此詩西窗燭版本據《韓昌黎詩繫年集釋》卷二。
犖(luò)確:指山石險峻不平的樣子。
行徑:行下次的路徑。
微:狹窄。
蝙蝠:哺乳動物,夜間在空中飛翔,捕食蚊、蛾等。
這是寫山寺黃昏的景象並點明到寺的時間。
升堂:進入寺中廳堂。
階:廳堂前的臺階。
新雨:剛下過的雨。
梔子:常綠灌水,夏季開白花,香氣濃郁。
梔,一作「支」,字同。
「升堂坐階新雨足,芭蕉葉大梔子肥。」句:進入廳堂後坐在臺階上,這剛下過的一場雨水該有多麼充足;那吸飽了雨水的芭蕉葉子更加碩大,而挺立枝頭的梔子花苞也顯得特別肥壯。
詩人熱情地讚美了這山野生機勃勃的動人景象。
佛畫:畫的佛畫像。
所見稀:即少見的好畫。
稀:依稀,模糊,看不清楚。
一作「稀少」解。
「僧言古壁佛畫好,以火來照所見稀。」句:和尚告訴我説,古壁上面的佛像很好,並拿來燈火觀看,尚能依稀可見。
置:供。
羹(gēng):菜湯。
這裏是泛指菜蔬。
疏糲(lì):糙米飯。
這裏是指簡單的飯食。
飽我飢:給我充飢。
百蟲絕:一切蟲鳴聲都沒有了。
清月:清朗的月光。
出嶺:指清月從山嶺那邊升上來。
夜深月出,説明這是下弦月。
光入扉(fēi):指月光穿過門戶,照時室內。
扉,門。
無道路:指因晨霧迷茫,不辨道路,隨意步行的意思。
出入高下:指進進出出於高高低低的山谷徑路的意思。
窮煙霏:空盡雲霧,即走遍了雲遮霧繞的山徑。
霏,氛霧。
山紅澗碧:即山花紅豔、澗水清碧。
紛:繁盛。
爛漫:光彩四射的樣子。
櫪(lì):同「櫟」,落葉喬木。
十圍:形容樹幹非常粗大。
兩手合抱一週稱一圍。
當流:對着流水。
赤足踏澗石:是説對着流水就打起赤腳,踏着澗中石頭淌水而過。
人生如此;指上面所説的山中賞心樂事。
局束:拘束,不自由的意思。
鞿(jī):馬繮繩。
這裏作動詞用,比喻受人牽制、束縛。
吾黨二三子:指和自己志趣相合的幾個朋友。
安得:怎能。
不更歸:不再回去了,表示對官場的厭棄。
山石崢嶸險峭,山路狹窄像羊腸,蝙蝠穿飛的黃昏,來到這座廟堂。
登上廟堂坐檯階,剛下透雨一場,經雨芭蕉枝粗葉大,山梔更肥壯。
僧人告訴我說,古壁佛畫真堂皇,用火把照看,迷迷糊糊看不清爽。
爲我鋪好牀蓆,又準備米飯菜湯,飯菜雖粗糙,卻夠填飽我的飢腸。
夜深清靜好睡覺,百蟲停止吵嚷,明月爬上了山頭,清輝瀉入門窗。
天明我獨自離去,無法辨清路向,出入霧靄之中,我上下摸索踉蹌。
山花鮮紅澗水碧綠,光澤又豔繁,時見鬆櫟粗大十圍,鬱郁又蒼蒼。
遇到澗流當道,光着腳板踏石淌,水聲激激風飄飄,掀起我的衣裳。
人生在世能如此,也應自得其樂,何必受到約束,宛若被套上馬繮?
唉呀,我那幾個情投意合的夥伴,怎麼能到年老,還不再返回故鄉?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7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