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州詞二首 · 其二
秦中花鳥已應闌,塞外風沙猶自寒。
夜聽胡笳折楊柳,教人意氣憶長安。
《涼州詞二首》是唐代詩人王翰的組詩作品。
這是第二首,抓住邊塞風光景物的特點,抒寫邊關將士們夜聞笳聲而觸動的思鄉之情,萬里別家,多年不歸,有時不免思鄉,無論是見景還是聽聲,都容易勾起悠悠的鄉思。
這首詩的前兩句寫戰士們在邊關忍受苦寒,恨春風不度,轉而思念起故鄉明媚、燦爛的春色、春光來。
後兩句極力渲染出了一種思鄉的氛圍:寒冷的夜晚萬籟俱寂,而笳聲的響起更讓人輾轉反側難以入眠,並且悲涼的笳聲吹奏的偏又是讓人傷懷別離的《折楊柳》,悠悠的笳聲在夜空迴盪,教戰士們的思鄉之意更加濃厚。
這首詩抓住了邊塞風光景物的一些特點,借其嚴寒春遲及胡笳聲聲來寫戰士們的心理活動,反映了邊關將士的生活狀況。
詩風蒼涼悲壯,但並不低沉,以俠骨柔情爲壯士之聲,這仍然是盛唐氣象的迴響。
涼州詞:唐樂府名,《晉書地理志》:“漢改雍州爲涼州”,《樂苑》:“涼州宮詞曲,開元中,西涼都督郭知運所進”,屬《近代曲辭》,是《涼州曲》的唱詞,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調名。
王翰寫有《涼州詞》兩首,慷慨悲壯,廣爲流傳。
而這首《涼州詞》被明代王世貞推爲唐代七絕的壓卷之作。
秦中:指今陝西中部平原地區。
闌:盡。
胡笳:古代流行於塞北和西域的一種類似笛子的樂器,其聲悲涼。
折楊柳:樂府曲辭,屬《橫吹曲》,多描寫傷春和別離之意。
意氣:一作“氣盡”,情意。
長安:這裏代指故鄉。
已是暮春時節,要在故鄉,此時一定是萬紫千紅的盛花期已過、枝繁葉茂、果實初長之時,而鳥兒也一定築起香巢,爭相覓食育雛了吧。
可是塞外仍然是大風凜冽、塵沙滿天,冷酷嚴寒。
戰士們在夜裏聽着淒涼的胡笳曲《折楊柳》,勾起了對故鄉的美好回憶。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5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