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行
忙着征衣快着鞭,轉頭月掛柳稍邊。
兩三點露不爲雨,七八個星尚在天。
茅店雞鳴人過語,竹籬犬吠客驚眠。
等閒擁出扶桑日,社稷山河在眼前。
兩三點露不爲雨,七八個星尚在天。
茅店雞鳴人過語,竹籬犬吠客驚眠。
等閒擁出扶桑日,社稷山河在眼前。
暂无
早行:一作“拂曉行軍詩”。
征衣:旅人之衣。
唐岑參《南樓送衛憑》詩有言,“應須乘月去,且爲解征衣。
”宋劉儗《訴衷情》詞有言,“征衣薄薄不禁風,長日雨絲中。
”清孫枝蔚《出門》詩有言,“凍樹鷄鳴早,征衣燭滅遲。
”
轉頭:轉動頭部。
《玉臺新詠·古詩〈爲焦仲卿妻作〉》有言,“轉頭向戶裏,漸見愁煎迫。
”唐韓愈《復偶見三絕》詩有言,“半身映竹輕聞語,一手揭簾微轉頭。
”宋梅堯臣《王祁公北園》詩有言,“強騎瘦馬往城北,二十三年如轉頭。
”後因以“轉頭”比喻時間短暫。
柳稍邊:一作“柳梢邊”。
兩三:幾個,表示少量,非謂確數“兩”或“三”人。
唐皎然《舟行懷閻士和》詩有言,“相思一日在孤舟,空見歸雲兩三片。
”元薩都剌《秋詞》有言,“清夜空車出建章,紫衣小隊兩三行。
”
不爲:不因爲。
一作“不成”。
《荀子·天論》有言,“天行有常,不爲堯存,不爲桀亡。
”宋周邦彥《浣溪沙》詞:“不爲蕭娘舊約寒,何因容易別長安。
”
尚在天:一作“猶在天”。
茅店:用茅草蓋成的旅舍,言其簡陋。
唐溫庭筠《商山早行》詩有言,“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宋楊萬里《不寐》詩有言,“忽思春雨宿茅店,最苦僕夫催去程。
”明沈鯨《雙珠記·轅門遇友》有言,“暮宿月留茅店影,曉行雞弄竹窗聲。
”
雞鳴:雞叫,常指天明之前。
一作“雞聲”。
《詩·鄭風·風雨》有言,“風雨悽悽,雞鳴喈喈。
”南朝宋鮑照《行藥至城東橋》詩有言,“雞鳴關吏起,伐鼓早通晨。
”清顧炎武《燕中贈錢編修秉鐙》詩有言,“燕市雞鳴動客輪,九門馳道足黃塵。
”
過語:傳話。
《太平廣記》卷十三引晉葛洪《神仙傳·成仙公》有言,“我去,向來忘大刀在戶側,履在雞棲上,可過語家人收之。
”
竹籬:用竹編的籬笆。
《南史·王儉傳》有言,“宋世,宮門外六門城設竹籬。
”南唐李中《寄劉鈞秀才》詩有言,“野鳥穿莎徑,江雲過竹籬。
”
犬吠:狗叫,喻小的驚擾。
唐杜牧《上李司徒相公論用兵書》有言,“一軍無主,僅一月日,曾無犬吠,況於他謀。
”
驚眠:驚破睡眠。
唐張說《嶽州守歲》詩有言,“桃枝堪辟惡,爆竹好驚眠。
”元文宗《自集慶路入正大統途中偶吟》有言,“犬吠竹籬人過語,雞鳴茅店客驚眠。
”明高啓《練圻老人農隱》詩有言,“虯鬚縣吏叩門戶,鄰犬夜吠頻驚眠。
”
擁出:一作“推出”。
等閒:亦作“等閒”,其意一曰“尋常,平常”。
唐賈島《古意》詩有言“志士終夜心,良馬白日足,俱爲不等閒,誰是知音目。
”毛澤東《長征》詩有言,“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一曰“輕易,隨便”。
唐白居易《新昌新居》詩有言,“等閒栽樹木,隨分佔風煙。
”宋朱熹《春日》詩有言,“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
扶桑:傳說日出於扶桑之下,拂其樹杪而升,因謂爲日出處,亦代指太陽。
《楚辭·九歌·東君》有言,“暾將出兮東方,照吾檻兮扶桑。
”王逸注道,“日出,下浴於湯谷,上拂其扶桑,爰始而登,照曜四方。
”晉陶潛《閒情賦》有言,“悲扶桑之舒光,奄滅景而藏明。
”逯欽立校注道,“扶桑,傳説日出的地方。
這裏代指太陽。
”
社稷:舊時亦用爲國家的代稱。
《禮記·檀弓下》有言,“能執干戈以衛社稷。
”銀雀山漢墓竹簡《孫臏兵法·見威王》有言,“戰不勝,則所以削地而危社稷也。
”
山河:指江山,國土。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有言,“過江諸人,每至美日,轍相邀新亭,藉卉飲宴。
周侯中坐而嘆曰,‘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清洪昇《長生殿·定情》有言,“端冕中天,垂衣南面,山河一統皇唐。
”太平天囯洪秀全《吟劍詩》有言,“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爲家共飲和。
”
眼前:眼睛面前,跟前。
南朝梁沈約《和左丞庾杲之病》有言,“待漏終不溢,囂喧滿眼前。
”唐杜甫《草堂》詩有言,“眼前列杻械,背後吹笙竽。
”宋朱淑真《題四並樓》詩有言,“眼前此樂難兼得,許我登臨載酒行。
”
征衣:旅人之衣。
唐岑參《南樓送衛憑》詩有言,“應須乘月去,且爲解征衣。
”宋劉儗《訴衷情》詞有言,“征衣薄薄不禁風,長日雨絲中。
”清孫枝蔚《出門》詩有言,“凍樹鷄鳴早,征衣燭滅遲。
”
轉頭:轉動頭部。
《玉臺新詠·古詩〈爲焦仲卿妻作〉》有言,“轉頭向戶裏,漸見愁煎迫。
”唐韓愈《復偶見三絕》詩有言,“半身映竹輕聞語,一手揭簾微轉頭。
”宋梅堯臣《王祁公北園》詩有言,“強騎瘦馬往城北,二十三年如轉頭。
”後因以“轉頭”比喻時間短暫。
柳稍邊:一作“柳梢邊”。
兩三:幾個,表示少量,非謂確數“兩”或“三”人。
唐皎然《舟行懷閻士和》詩有言,“相思一日在孤舟,空見歸雲兩三片。
”元薩都剌《秋詞》有言,“清夜空車出建章,紫衣小隊兩三行。
”
不爲:不因爲。
一作“不成”。
《荀子·天論》有言,“天行有常,不爲堯存,不爲桀亡。
”宋周邦彥《浣溪沙》詞:“不爲蕭娘舊約寒,何因容易別長安。
”
尚在天:一作“猶在天”。
茅店:用茅草蓋成的旅舍,言其簡陋。
唐溫庭筠《商山早行》詩有言,“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宋楊萬里《不寐》詩有言,“忽思春雨宿茅店,最苦僕夫催去程。
”明沈鯨《雙珠記·轅門遇友》有言,“暮宿月留茅店影,曉行雞弄竹窗聲。
”
雞鳴:雞叫,常指天明之前。
一作“雞聲”。
《詩·鄭風·風雨》有言,“風雨悽悽,雞鳴喈喈。
”南朝宋鮑照《行藥至城東橋》詩有言,“雞鳴關吏起,伐鼓早通晨。
”清顧炎武《燕中贈錢編修秉鐙》詩有言,“燕市雞鳴動客輪,九門馳道足黃塵。
”
過語:傳話。
《太平廣記》卷十三引晉葛洪《神仙傳·成仙公》有言,“我去,向來忘大刀在戶側,履在雞棲上,可過語家人收之。
”
竹籬:用竹編的籬笆。
《南史·王儉傳》有言,“宋世,宮門外六門城設竹籬。
”南唐李中《寄劉鈞秀才》詩有言,“野鳥穿莎徑,江雲過竹籬。
”
犬吠:狗叫,喻小的驚擾。
唐杜牧《上李司徒相公論用兵書》有言,“一軍無主,僅一月日,曾無犬吠,況於他謀。
”
驚眠:驚破睡眠。
唐張說《嶽州守歲》詩有言,“桃枝堪辟惡,爆竹好驚眠。
”元文宗《自集慶路入正大統途中偶吟》有言,“犬吠竹籬人過語,雞鳴茅店客驚眠。
”明高啓《練圻老人農隱》詩有言,“虯鬚縣吏叩門戶,鄰犬夜吠頻驚眠。
”
擁出:一作“推出”。
等閒:亦作“等閒”,其意一曰“尋常,平常”。
唐賈島《古意》詩有言“志士終夜心,良馬白日足,俱爲不等閒,誰是知音目。
”毛澤東《長征》詩有言,“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一曰“輕易,隨便”。
唐白居易《新昌新居》詩有言,“等閒栽樹木,隨分佔風煙。
”宋朱熹《春日》詩有言,“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
扶桑:傳說日出於扶桑之下,拂其樹杪而升,因謂爲日出處,亦代指太陽。
《楚辭·九歌·東君》有言,“暾將出兮東方,照吾檻兮扶桑。
”王逸注道,“日出,下浴於湯谷,上拂其扶桑,爰始而登,照曜四方。
”晉陶潛《閒情賦》有言,“悲扶桑之舒光,奄滅景而藏明。
”逯欽立校注道,“扶桑,傳説日出的地方。
這裏代指太陽。
”
社稷:舊時亦用爲國家的代稱。
《禮記·檀弓下》有言,“能執干戈以衛社稷。
”銀雀山漢墓竹簡《孫臏兵法·見威王》有言,“戰不勝,則所以削地而危社稷也。
”
山河:指江山,國土。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有言,“過江諸人,每至美日,轍相邀新亭,藉卉飲宴。
周侯中坐而嘆曰,‘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清洪昇《長生殿·定情》有言,“端冕中天,垂衣南面,山河一統皇唐。
”太平天囯洪秀全《吟劍詩》有言,“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爲家共飲和。
”
眼前:眼睛面前,跟前。
南朝梁沈約《和左丞庾杲之病》有言,“待漏終不溢,囂喧滿眼前。
”唐杜甫《草堂》詩有言,“眼前列杻械,背後吹笙竽。
”宋朱淑真《題四並樓》詩有言,“眼前此樂難兼得,許我登臨載酒行。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