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笑令 · 明月
明月,明月。
曾照個人離別。
玉壺紅淚相偎,還似當年夜來。
來夜,來夜,肯把清輝重借?
曾照個人離別。
玉壺紅淚相偎,還似當年夜來。
來夜,來夜,肯把清輝重借?
這首《調笑令》滿含自嘲之意。
調笑令又名《轉應曲》、《三臺令》。
關於這詞牌名,在胡適《詞選》中有一段解釋:「『調笑』之名,可見此調原本是一種遊戲的歌詞;『轉應』之名,可見此詞的轉折,似是起於和答的歌詞。」納蘭以調笑之名寫彼時的紅妝相偎,是嘲弄命運無常,也是在自諷西風獨自凉。
開篇直呼明月,似謫仙般的邀月?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不知一嚮謹愼的他,會不會也拍著玉板月下長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明月,明月,納蘭是想勸慰吧?海內存知己,自然天涯共此時,何必以身形羈絆?或者也是在祝福,旣不得相守,便不如放開心胸祈禱,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然而那一片月明中,納蘭好似又眼睜睜地看見那個人由遠及近漸漸走嚮了他,咫心之距時,又遠遠地推開了他,狠狠地退出了他的視野。
他們心意相交,卻終天各一方。
永遠,相守時難以實現的諾言;遙遠,離別時執手相看淚眼,一箇轉身便耗盡了一生的時間。
「玉壺紅淚」一説,來自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寵妃薛靈芸。
靈芸本是當時東吳浙西常山贊鄉人。
懷著對父母兄弟和家鄉風物的戀戀之情,懷著對那宮廷生活的陌生和恐慌,靈芸從江南遠赴洛陽。
這一路靈芸淚如泉涌,隨從便用玉唾壺給她承接淚水,衹見流進壺中的淚水都帶著血紅。
等到抵達洛陽,玉唾壺中已盛滿了血淚,因稱後世稱女子的眼淚為「紅淚」。
「夜來」之意還是取自薛靈芸。
為了迎接靈芸,曹丕在洛陽城外築土臺,高三十丈,直入雲間;在臺下四周布滿蠟燭,喚名「燭臺」,蠟燭沿靈雲入城的路綫從燭臺一路綿延至洛陽城郊。
魏文帝在燭臺靜候佳人之時,遠遠望見車馬滾滾,塵埃翻騰,宛如雲霧彌漫,不由感嘆:「古人云,朝為行雲,暮為行雨,今非雲非雨,非朝非暮。」因而改薛靈芸的名字為「夜來」。
到這裏,詞意也豁然開朗,這箇被納蘭以自嘲的筆觸畱在詩行間的女子,多半應是納蘭思之念之而終不得相守的表妹。
不似納蘭發妻盧氏離去時的痛徹心扉,直問「天為誰春」;不似沈宛不告而別返回故鄉時,他嘆息「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他久久珍藏於追憶中的這份情,不似烈火般的熱情,卻因為凄清更惹人疼惜。
不知納蘭回憶起了表妹的哪般,衹一句玉壺紅淚訴盡相思意。
玉壺紅淚,盛著互訴衷腸的甜蜜,家族的殷殷期望,對未知前途的恐慌,還有那伴君千日、終須一別的結局。
行至下片,納蘭低嘆,來夜,來夜,以輕不可聞的聲音,簡單得不能再縮略的呢喃,重温那箇已經冷卻的舊夢,就像東坡輕言「作箇歸期天定許」。
或許納蘭也是懷著幾許期待的吧,雖明知好景已逝,卻依舊忍不住希望;雖然到頭來衹落得往事如風信子的花瓣一般,散落一地,惟余「縹緲孤鴻影」。
納蘭希冀的來夜,更多的怕是在追尋那些終成回憶的昨夜,春風拂面燈火闌珊的昨夜,與表妹相知相伴的昨夜,逝去的情意繾綣的昨夜。
這一段往事像是中了歲月的魔咒被封在心底,旣沒有結果,也難以訴説,唯有嘆息悠悠時常回蕩於心間。
多少年過去後,纔終於明白,那時光的封印喚為「此情可待成追憶」。
罷了,藉一縷清輝,想佳人舊影,憑欄凝望,還是那一輪明貝,卻是年年新月剛日人。
連月色都已變換,誰又能回到過去?沒有過不去的,衹有回不去的,縱使相逢應不識吧。
記得席慕容曾寫過,我們也來相約吧,相約著要把彼此忘記。
還是明月如霜,還是好風如水,納蘭不知能否放下那份執著,與表妹相約著,各自走各自的人生。
調笑令又名《轉應曲》、《三臺令》。
關於這詞牌名,在胡適《詞選》中有一段解釋:「『調笑』之名,可見此調原本是一種遊戲的歌詞;『轉應』之名,可見此詞的轉折,似是起於和答的歌詞。」納蘭以調笑之名寫彼時的紅妝相偎,是嘲弄命運無常,也是在自諷西風獨自凉。
開篇直呼明月,似謫仙般的邀月?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不知一嚮謹愼的他,會不會也拍著玉板月下長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明月,明月,納蘭是想勸慰吧?海內存知己,自然天涯共此時,何必以身形羈絆?或者也是在祝福,旣不得相守,便不如放開心胸祈禱,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然而那一片月明中,納蘭好似又眼睜睜地看見那個人由遠及近漸漸走嚮了他,咫心之距時,又遠遠地推開了他,狠狠地退出了他的視野。
他們心意相交,卻終天各一方。
永遠,相守時難以實現的諾言;遙遠,離別時執手相看淚眼,一箇轉身便耗盡了一生的時間。
「玉壺紅淚」一説,來自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寵妃薛靈芸。
靈芸本是當時東吳浙西常山贊鄉人。
懷著對父母兄弟和家鄉風物的戀戀之情,懷著對那宮廷生活的陌生和恐慌,靈芸從江南遠赴洛陽。
這一路靈芸淚如泉涌,隨從便用玉唾壺給她承接淚水,衹見流進壺中的淚水都帶著血紅。
等到抵達洛陽,玉唾壺中已盛滿了血淚,因稱後世稱女子的眼淚為「紅淚」。
「夜來」之意還是取自薛靈芸。
為了迎接靈芸,曹丕在洛陽城外築土臺,高三十丈,直入雲間;在臺下四周布滿蠟燭,喚名「燭臺」,蠟燭沿靈雲入城的路綫從燭臺一路綿延至洛陽城郊。
魏文帝在燭臺靜候佳人之時,遠遠望見車馬滾滾,塵埃翻騰,宛如雲霧彌漫,不由感嘆:「古人云,朝為行雲,暮為行雨,今非雲非雨,非朝非暮。」因而改薛靈芸的名字為「夜來」。
到這裏,詞意也豁然開朗,這箇被納蘭以自嘲的筆觸畱在詩行間的女子,多半應是納蘭思之念之而終不得相守的表妹。
不似納蘭發妻盧氏離去時的痛徹心扉,直問「天為誰春」;不似沈宛不告而別返回故鄉時,他嘆息「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他久久珍藏於追憶中的這份情,不似烈火般的熱情,卻因為凄清更惹人疼惜。
不知納蘭回憶起了表妹的哪般,衹一句玉壺紅淚訴盡相思意。
玉壺紅淚,盛著互訴衷腸的甜蜜,家族的殷殷期望,對未知前途的恐慌,還有那伴君千日、終須一別的結局。
行至下片,納蘭低嘆,來夜,來夜,以輕不可聞的聲音,簡單得不能再縮略的呢喃,重温那箇已經冷卻的舊夢,就像東坡輕言「作箇歸期天定許」。
或許納蘭也是懷著幾許期待的吧,雖明知好景已逝,卻依舊忍不住希望;雖然到頭來衹落得往事如風信子的花瓣一般,散落一地,惟余「縹緲孤鴻影」。
納蘭希冀的來夜,更多的怕是在追尋那些終成回憶的昨夜,春風拂面燈火闌珊的昨夜,與表妹相知相伴的昨夜,逝去的情意繾綣的昨夜。
這一段往事像是中了歲月的魔咒被封在心底,旣沒有結果,也難以訴説,唯有嘆息悠悠時常回蕩於心間。
多少年過去後,纔終於明白,那時光的封印喚為「此情可待成追憶」。
罷了,藉一縷清輝,想佳人舊影,憑欄凝望,還是那一輪明貝,卻是年年新月剛日人。
連月色都已變換,誰又能回到過去?沒有過不去的,衹有回不去的,縱使相逢應不識吧。
記得席慕容曾寫過,我們也來相約吧,相約著要把彼此忘記。
還是明月如霜,還是好風如水,納蘭不知能否放下那份執著,與表妹相約著,各自走各自的人生。
玉壺紅淚:晉·王嘉《拾遺記·卷七》:「(魏)文帝所愛美人,姓薛名靈芸,常山人也……時文帝選良家子女以入六宮,(谷)習以千金寶賂聘之,旣得,乃以獻文帝。
靈芸聞別父母,噓唏累日,淚下沾衣。
至昇車就路之時,以玉唾壺承淚,壺則紅色。
旣發常山,及至京師,壺中淚凝如血矣。」後因以「玉壺紅淚」稱美人淚。
清輝:清澈明亮的光輝,多指日月之光,這裏指月光。
靈芸聞別父母,噓唏累日,淚下沾衣。
至昇車就路之時,以玉唾壺承淚,壺則紅色。
旣發常山,及至京師,壺中淚凝如血矣。」後因以「玉壺紅淚」稱美人淚。
清輝:清澈明亮的光輝,多指日月之光,這裏指月光。
暂无